对于刘铭传为台湾近代化事业呕心沥血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著名台湾史学家连横(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祖父)先生已有定评:
台湾三百年间,吏才不少,而能长治立策者,厥维两人:曰陈参军永华,曰刘巡抚铭传,是皆有大勋劳于国家者也。永华以王佐之才,当艰危之局,其行事若诸葛武侯。而铭传则管、商之流亚也,顾不获成其志,中道以去,此则台人之不幸。然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矣!
今天,在台北市中心的新公园内,刘铭传的铜像与郑成功、邱逢甲、连横鼎足四立,足以说明他是当之无愧的台湾近代化事业的奠基人。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清末合肥西乡(今合肥市肥西县刘老圩)人。1884年,中法战争的战火烧到祖国宝岛台湾,这位养疴田园14年的淮军名将奉诏出山,临危受命,领导台湾军民成功地进行了抗法保台反侵略战争,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立下了赫赫战功。
中法战争的硝烟,使清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台湾作为东南沿海七省门户战略地位的重要性。l885年,清廷颁旨,使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省份,而刘铭传则被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此后,刘铭传大刀阔斧地在台湾进行了各项建设和改革事业。
奠定建制
刘铭传到台湾各地巡视、查勘,于1887年10月正式提出新的行政区划方案,全台行政建置定为三府、一州、十一县、四厅,从而基本奠定了今天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整肃吏治
吏治上,刘铭传努力做到赏罚分明、秉公执法,惩处了一大批贪赃枉法的官员,保荐和提拔了一大批为台湾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才。
加强防务
刘铭传充分理解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加强东南海防的意图,将主要精力放在设防练兵上。根据台湾四面环海的地理特点,刘铭传集中解决防务中炮和船两大问题。到l888年7月,刘铭传共修筑新式炮台10座,配置新式炮,以澎湖作为海防建设的重点,派水师驻扎澎湖,添购兵船,改变了台湾“水师无船”的状况。此外还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以制造枪弹为主,兼务修理军械,“制出枪子,能与外洋来者无二也”。他还对全台防军进行了整编。在筹备防务过程中,刘铭传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看出了日本对台湾的侵略野心,史载他“尝登基隆山,张远镜东望,慨然曰:‘彼郁葱者,非日本三岛耶?失今不图,吾且为彼虏乎?’”因此重点在面对日本的台湾北部地区设防。
“理番”
台湾的“番”主要是指当地原住民。由于过去封建统治者一贯采取歧视和隔离政策——将其蔑称为“番”,致使原住民和汉族民众之间尖锐对立。刘铭传总结了前人“理番”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以抚为主,以德服番”的方针。l885年秋,台湾发生未经招抚的“生番”杀害垦民事件,刘铭传决定派兵前往,“先令译人入社劝导,如肯就抚,即无需用兵”。于是各番社头目纷纷就抚。到1886年5月,“半岁之间招抚四百余社,剃发归化逾七万人”。刘铭传在奏折中写道:“民番皆朝廷赤子”,朝廷理应“一视同仁”。
同年刘铭传设立抚垦总局,兼任抚垦大臣,命令地方官府对于番民“教之耕耘,使饶衣食”,发展番地生产。设置“番学堂”,招收番童入学,提高番人知识水平。他还亲自写了一首《劝番歌》,此歌通俗易懂,在“抚番”中发挥了重要的教化作用,体现了刘铭传“示威怀德、一视同仁”的团结少数民族政策。刘铭传深得人心。到l889年3月,终于取得“全台生番一律归化”的成就。这项工作促进了台湾内部统一和民族团结,也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发展工商业
刘铭传奉行的是“与敌争利”的经济思想。他在任台湾巡抚期间大力兴办和整顿各种实业,其中最著名的为基隆煤矿。
基隆煤矿是我国近代较早使用机器生产的煤矿,中法战争期间被迫自毁停产。刘铭传在着手恢复筹建过程中做了多次探索,先立足商办,后采取官商合办,但因客观原因,最终决定引进外资办矿。刘铭传曾与英籍资本家进行了谈判并草签了合同,计划将煤矿交由英商洋行承办,但被清廷否决。1890年,刘铭传同意几位商人以“官商合办”方式承办基隆煤矿的要求,并应允“矿务一切事宜由商经营,官不过问”。这样一些锐意改革的方案,被后世史家誉为“近代中国最早引进外资建立经济特区”思想萌芽。
台湾地区盛产樟脑、硫磺。刘铭传奏请清廷于l886年先后在台北设立官脑总局、磺务总局,实行专卖制度,并一度将樟脑收购权交给商人承包。在满足本地需求之后,积极将产品向外推销,与外国争利,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交通方面也发展迅速。1887年沪尾至福州川石山海底、安平至澎湖妈宫港海底电缆铺设成功,从此,台湾与大陆电讯畅通。刘铭传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电报总局。同时,他还率先对旧的铺递驿站传送法进行了改革,仿效外国邮政通信的先进办法,于l888年在台北设立邮政总局,发行邮票,使台湾的邮政事业发展起来。这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具有开创性的邮政事业。
为了促进台湾的贸易,刘铭传于l886年在台北特设商务局,同年又在新加坡设分支机构招商局(通商局),招募华侨商股,并将所募股金定购l0艘轮船,成立了轮船公司,与外国商轮展开竞争。
最值得称道的是台湾铁路的修建。刘铭传指出修铁路不仅对加强海防有重大意义,而且可以“繁兴商务,鼓舞新机”,提议修建台湾铁路。1886年10月,他委令派驻新加坡招商局的官员招股集资,并拒绝了英国旗昌洋行愿意承办铁路的要求。他认为,铁路是国家“血脉”,断不能听任外人垄断。1887年,刘铭传在台北设立铁路总局,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担任设计、测量工作。经过将近四年的艰苦施工,台北至基隆段铁路于1891年竣工通车。台湾铁路是中国自行集资、自行兴建、自行控制的第一条铁路。台湾铁路的建设,对于促进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和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刘铭传亲题“旷宇天开”四字刻于隧道洞口上方,两旁复有他撰书的对联一副:
十五年生面独开,羽毂飙轮,从此康庄通海屿;
三百丈岩腰新劈,云梯石栈,居然人力胜天工。
整顿财政
刘铭传注意开源节流,重点抓好了清赋和整顿厘金两项工作,为台湾的近代化建设提供了资金基础,台湾刚建省时,经费不能自给,需要中央的财政补贴和福建的协饷每年共80万两白银,经过刘铭传的整顿,五年后就取消了福建的协饷,并且不要中央财政的补贴了。
教育
刘铭传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在全台各地开办了几十所书院、义学、官塾。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于l887年3月兴办了一座“西学堂”,开设英文、法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等课程。这些新式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为台湾经济建设输送了人才,同时也促进了台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当他被迫离开台湾以后,他把朝廷历年来给他的养廉银和赏银,都留在了台湾的西学堂和番学堂。
1890年,刘铭传因通商口岸税务问题上与外商的交涉以及基隆煤矿招商承办等事,遭到顽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对和清廷的严厉申斥,忧病交加,被迫向朝廷提出辞呈。l891年,刘铭传乘轮船离开了他为之苦心经营7年之久的宝岛台湾。
刘铭传返乡后,《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刘铭传得知自己一生中花最大精力创置的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忧思郁结,口吐鲜血,于l896年1月在六安麻埠刘大圩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