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是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总督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军务,湘军驻安庆,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国藩早有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其后,淮军乘英国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美各军合作对抗太平军。
发展与裁撤
淮军成立时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5月间抵上海后,又以外军的支援和上海海关税收购置洋枪洋炮,扩编部队。至1864年,淮军先与英、法军和常胜军相勾结,在上海附近对抗太平军,继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陷落后,1864年秋冬,淮军经过裁撤,尚存一百零四营,五万余人。1865年至1868年间,作为清军主力,在曾国藩、李鸿章率领下,先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约今河北)等地,与捻军作战。捻军被镇压后,淮军担负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吴淞,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国家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
主要将领
淮军主要将领张树声、刘秉璋、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卫汝贵、聂士成等,形成淮系军阀,是统治阶层中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
淮军队列
淮军营制,出自湘军。每营五百人,用抬枪、小枪一百二十余杆。1863年,各营于营、哨官外别延西洋军官充任“教习”,训练洋操,并改抬枪、小枪等队为洋枪队;其劈山炮队亦改为开花炮队。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较多,故每营人数连长夫在内增至七八百人不等。1877年(光绪三年),又参照德国营制,建立克虏伯炮队。因此,在中国近代兵制史上,由湘军创立的勇营制度,到淮军则发展为参用西法的制度。淮军虽承袭湘军制度,但训练用洋操,兵器是洋器,并聘有西洋军官为教习,这和当年湘军用土法土器与由书生自任教练者迥然有别,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但淮军并未改变勇营旧制,因而体制本身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例如,营以上指挥困难,统领与统领之间各不相下。淮军延聘西洋军官仅用于平时教练,战时调度仍由将弁。淮军的统领、营官、哨官都未习西法,作战时由他们妄行调度,军队平日所学全归无用。
1884年中法战争时,淮军在广西战败,张树声、潘鼎新被革去督、抚职;中日甲午战争中,丁汝昌指挥的北洋海军和叶志超、卫汝贵统率的陆军遭到惨败,淮军势力遂逐渐衰落。袁世凯的新式陆军产生后,淮军即失去了国防军的地位,变为次要的巡防队。光绪、宣统之交,革命军图谋在长江起义,清廷乃调北洋淮军巡防队一部移防长江,后来张勋曾指挥这支部队在南京与革命军作战。淮军巡防队迄清亡而尚存。
沿革
淮军是晚清在曾国藩指使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向上海进军,上海清军不能作战,英国侵略军增兵又未到。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驻安庆,上海地方官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国藩早有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 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其后,淮军乘英国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国侵略军合作对抗太平军。
淮军成立时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5月间抵上海后,又以外国侵略者的支持和上海海关税收购置洋枪洋炮,扩编部队。至1864年,淮军先与英﹑法侵略军和常胜军相勾结,在上海附近对抗太平军,继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陷落后,1864年秋冬,淮军经过裁撤,尚存一百零四营,五万余人。1865年至1868年间,先后在曾国藩﹑李鸿章率领下,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约今河北)等地,作为清军主力与捻军作战。捻军被镇压后,淮军担负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吴淞,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掌握了国家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淮军主要将领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卫汝贵﹑聂士成等,形成淮系军阀,是统治阶层中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
淮军营制,出自湘军。每营五百人,用抬枪﹑小枪一百二十余杆。1863年,各营于营﹑哨官外别延西洋军官充任“教习”,训练洋操,并改抬枪﹑小枪等队为洋枪队﹔其劈山炮队亦改为开花炮队。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较多,故每营人数连长夫在内增至七八百人不等。 1877年(光绪三年),又参照德国营制,建立克虏伯炮队。因此,在中国近代兵制史上,由湘军创立的勇营制度,到淮军则发展为参用西法的制度。淮军虽承袭湘军制度,但训练用洋操,兵器是洋器,并聘有西洋军官为教习,这和当年湘军用土法土器与由书生自任教练者迥然有别,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但淮军并未改变勇营旧制,因而体制本身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例如,营以上指挥困难,统领与统领之间各不相下。淮军延聘西洋军官仅用于平时教练,战时调度仍由将弁。淮军的统领﹑营官﹑哨官都未习西法,作战时由他们妄行调度,军队平日所学全归无用。
淮军虽拥有现代化的战备,但仍因袭湘军旧制,体制存在不少矛盾与弊端。遇有征伐,军队临时成军,号令不一,只能各自为战。1884年中法战争时,淮军在广西战败,张树声、潘鼎新被革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淮军将领丁汝昌指挥的北洋海军和叶志超、卫汝贵的陆军都遭到惨败,淮军势力遂逐渐衰落。后来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广招淮军旧将,成为清末的主力,即是民初北洋军阀的雏形。
一、1862年 李鸿章率部援沪时:
亲兵营 原两江总督标兵(湘军2个营) 韩正国
开字营 原曾国荃部(湘军2个营) 程学启
林字营 原薛焕部(湘军2个营) 滕嗣林 滕嗣武
熊字营 原曾国荃部 陈飞熊
恒字营 原曾国荃部 马先槐
春字营 淮军 张遇春
铭字营 淮军 刘铭传
鼎字营 淮军 潘鼎新
树字营 淮军 张树声
庆字营 淮军 吴长庆
以上共13个营,计6500人
二、至上海后李鸿章任江苏巡抚
部队扩为30余营:
1、 春字营 张遇春 淮军
2、 铭字营 刘铭传 淮军
3、 鼎字营 潘鼎新 淮军
4、 树字营 张树声 淮军
5、 庆字营 吴长庆 淮军
6、 亲兵营 李鹤章接统 原淮军亲兵营
7、 开字营 程学启 湘军2个营
8、 奇字营 刘士奇接统 原薛焕部林字营(湘军2个营)
9、 熊字营 陈飞熊 原曾国荃部
10、介字营 符信 接统 原曾国荃部恒字营
11、春字营 张遇春 淮军(附水师营)
12、升字营 覃联升 原鲍超部将
13、志字营 张志邦 淮军新募
14、桂字营 张桂芳 淮军新募
15、松字营 郭松林 原曾国荃部
16、云字营 周士濂 原上海云南防军
17、盛字营 周盛波 淮军
18、传字营 周盛传 淮军
19、 良字营 周良才 原淮军亲兵营
20、 胜字营 李胜 淮军
21、建字营 吴建瀛 太平军降将2个营
22、玉字营 刘玉林 太平军降将2个营
23、有字营 方有才 太平军降将2个营
24、昌字营 周寿昌 太平军降将
25、忠字营 骆国忠 太平军降将2个营
26、荣字营 骆金荣 太平军降将2个营
27、群字营 余拔群 太平军降将2个营
28、义字营 董大义 太平军降将2个营
29、勋字营 杨鼎勋 原鲍超部将
30、芳字营 张士芳苏北先锋营
31、濂字营 杨宗濂 无锡民团
32、得字营 徐得胜 无锡民团
33、常字营 况文榜 贵州兵
34、虎字营 梁安邦 上海防军
35、护军营 郑海鳌 淮军
36、护卫营 曹仁美 淮军
37、抚标亲兵营 曹仁美 淮军
38、会字营 周志鸿 英法训练军
其他:
1、陆军:恩字营,德字营,振字营,学字营,聘字营,鹏字营
2、水师:善字营(孙善成),魁字2营(郑国魁,郑国榜),冯席珍营,靳春和营,徐道奎营(鼎军),李正佩枪船
加募:
1、树字一营 张树声
2、铭字二营 刘铭传
3、鼎字二营 潘鼎新
4、庆字二营 吴长庆
5、开字二营 程学启
续添:
1、忠朴营 李昭庆 四营
2、泉字营 李昭庆 四营
3、凤字营 董凤高 七营
4、顺字营 马德顺 骑兵三营
5、仁字营 唐仁廉 骑兵三营
6、武毅军 郭松林
7、良字营 刘秉璋 庆字军
8、乐字营 丁寿昌 马步2营3哨
常胜军余部:
1、洋枪队 罗荣光(副将) 600人
2、洋炮队 李恒嵩(总兵) 300人
三、苏南作战时
1、铭军(5500人) 统领:刘铭传 (主要部将:刘盛藻,刘盛休)
原铭字营加上回乡新募2个营,南汇投降太平军吴建瀛部建字营3000人,南汇投降太平军刘玉林部玉字营2个营1000人。
2、盛军(1500人) 统领:周盛波 (主要部将: 周盛传,卫汝贵)
由江苏抚标亲军1500人成立。
3、树军(3000人) 统领: 张树声 (主要部将:张树珊)
树字营加上回乡新募5个营组成。
4、庆军(2000人) 统领: 吴长庆
庆字营加上回乡新募5个营组成(不足额)。
5、鼎军(5000人) 统领: 潘鼎新
庆字营加上浦东防军组成。
四、平捻时
淮军兵力并为:
主力部队:铭军,鼎军,树军,盛军共27000人。
辅助部队:庆军,开字营,奇字营,松字营,勋字营等
1、铭军(5500人) 统领:刘铭传 (主要部将:刘盛藻,刘盛休)
铭字营加上回乡新募2个营,南汇投降太平军吴建瀛部建字营3000人,南汇投降太平军刘玉林部玉字营2个营1000人。
2、盛军(1500人) 统领:周盛波 (主要部将:周盛传,卫汝贵)
由江苏抚标亲军1500人成立。
3、树军(3000人) 统领: 张树声 (主要部将:张树珊)
树字营加上回乡新募5个营组成。
4、庆军(2000人) 统领: 吴长庆
庆字营加上回乡新募5个营组成(不足额)。
5、鼎军(5000人) 统领: 潘鼎新
庆字营加上浦东防军组成。
6、武毅军(近2万人) 统领: 李昭庆
19个营(马队2000人)
7、勋字,松字,桂字营统领:杨鼎勋
共计 10000人。
8、庆军及荣字,常字营 统领:刘秉璋
共计 6000人。
9、奇字营 统领:刘士奇
共计 3500人。
10、华字营 统领:吴毓芬
共计 2000人。
11、开字营 统领:王永胜
共计 5500人(原程学启)。
新募:
魁字2营,亲兵1营,凤字7营 共计5000人。
唐仁廉马队3营
重要战事记
平定苏南
1862年11月18日,常熟太平军守将骆国忠投降。李鸿章乘机率淮军发起收复苏、常的战役。经过与前来平叛的太平军反复激战,淮军最终攻克常熟、太仓、昆山等地。在初步扫清苏州外围后,李鸿章制订了三路进军计划,中路程学启统率,由昆山直趋苏州;北路李鹤章、刘铭传从常熟进攻江阴、无锡;南路则下攻吴江、平望,切断浙江太平军增援的道路。1863年7月,程学启部兵临苏州城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自天京往援,大战于无锡大桥角,太平军失利。十一月初五,苏州太平军守将郜永宽等杀死守城主将慕王谭绍光,开城投降。但淮军入城后,李鸿章采纳程学启的建议,诱杀了8降将,并遣散余众。此后,淮军节节胜利。1864年,攻克常州,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被捕杀。苏南地区的太平军基本被肃清。
平复捻军
1865年十月,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于山东菏泽。清廷命曾国蒲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由于湘军大部已裁撤,因此曾国藩北上率领的多为淮军。但是,一方面,当时捻军正值势旺,作战快速多变;另一方面,曾国藩无法有效指挥淮军。因此,历时一年半,曾国藩督师无功,清廷不得不于1866年11月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办剿捻事务。1S6u年6月初,西捻军与淮军主力刘铭传、郭松林、潘鼎新部遭遇,一场激战,西摅军伤亡殆尽,张宗禹等二十余人突围至徒骇河边,不知所终,西捻军从此覆灭。
基隆大捷
1884年10月初,法军进攻台湾基隆,刘铭传诱之陆战,两面夹击,大败法军。告捷后弃城保沪,取得沪尾大捷。1885年,法军得不到给养,被迫撤出。
镇海保卫战
1885年3月,法舰队进犯招宝山,时任浙江巡抚的刘秉璋积极备战,镇海炮台守备吴杰奋勇抵抗,法军海军司令孤拔的座舰被击中,孤拔身受重伤,6月11日死于澎湖岛。
镇南关大捷
1885年2月,法军进攻谅山,清兵退至镇南关。老将冯子材命王孝祺部驻守西峙,自己扼守镇南关。3月23日,盘踞谅山的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24日越墙进犯,冯子材率将士猛烈搏斗,将法军击退,并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重伤东部法军统帅尼格里。法军陷入困境,茹费理内阁倒台。
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7日,中日双方海军的主力在黄海决战。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壑、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伤,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旅舰,下令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200余人牺牲。下午,北洋舰队10舰中,沉四、逃二、伤二,只余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依然奋勇搏战,并重创日本旗舰松岛。
威海卫之战
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此战双方兵力众寡悬殊。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祜亨致书了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继续搏战。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瞻下令将舰炸沉,以免资敌,并自杀与舰共亡。11日,丁汝昌在土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没。
淮军公所
淮军公所,是一座具有南方和北方风貌的混合建筑体。整体布局严谨,当你步入其间细观之,既能感受到北方建筑的古朴浑厚,也能欣赏到南方建筑的精巧秀美。其建筑特色突出了一个“精”字。在每幢建筑上,无论是砖雕、石雕或木雕,件件都称得上艺术品。总之,这组具南北风韵合璧不俗的院落群体,布局错落有致,雅而不俗,比例得当,实为一组佳作。如今我们身置其中,注目凝神去仔细品味和赏读它时,似乎可以看到这些大师们的屏息凝神之态,听到当年工匠们的行刀刻刃之声,充分体现了艺人们深邃的生活感悟,丰富的艺术情趣,强烈的审美追求和卓越的表现技巧。而我们也确饱尝了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
这座具有南北方特色的古建群体,在我国北方是少有的,而保留到现在更是幸运的,目前它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从历史的角度看“淮军公所”更有其独特的内涵,是任何事物不能替代的。在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史上,了解和研究“淮军”这一军系的兴亡盛衰,对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扣问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是有着一定现实意义的。如果说淮军兴起于安徽省的安庆,而终止就在直隶省的保定,“淮军昭忠祠暨公所”为准军画了一个圆满句号。它传承着丰厚的历史内涵,集史料和建筑艺术于一身,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课堂,也是一处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有人把建筑称之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乐章”,比喻是非常恰当的。
淮军公所建筑风格南北兼容,别具一格,规模宏大。从现存建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迎宾院、戏楼、享堂、昭忠祠均为徽式建筑风格,而北部的几个院落则是北方的四合院形制,两种风格形成鲜明对照,既能感受到北方建筑的古朴浑厚,也能欣赏到南方建筑的精巧秀美。每幢建筑上,无论是砖雕、石雕或木雕,件件都称得上艺术品。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从全国范围看,作为记叙近代淮军历史的古建筑,如今多荡然无存,而充分体现晚清徽派祠堂建筑风貌,在我国北方唯一保存完好的就是保定淮军公所了,实是难得。因此,淮军公所自然就成为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研究、欣赏清代徽派祠堂建筑的最好实物史料。1984年,保定市政府公布此处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拟定维修和保护措施;1993年被河北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联合评定为河北省唯一的一处国家级优秀近现代建筑。
淮军公所地处保定古城区西南隅的淮军公所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于光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七年(1888年—1891年)经专折奏准,奉诏修建的“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地)合一的建筑群,占地约30亩。此祠是继苏州、无锡、武汉之后为祭奠在战斗中阵亡的淮军将士修建的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规模最宏大的一座。淮军公所位于保定市环城西路220号,是李鸿章为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阵亡的“将士”而建的昭忠祠,并兼有安徽会馆之功能。李鸿章死后改为李鸿章祠堂。
淮军公所规模宏大,整体呈不规则矩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约40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7个区域。一是正门以内的前院,为办公和迎送客人之所。二是戏楼和公祭区,位于前院的后部。三是生活住宅区,有三个院落,位于戏楼的后部。四是神厨库,即伙房,位于前院的东侧。五是死亡将士纪念区,两个院落,位于前院的西侧,两个院落东西廊的墙壁上,刻满阵亡“将士”的生平。六是荷花塘,即花园区,位于该所的西南部。七是停放车马的马厩区,位于该所的西北区。由以上布局可以看出规模之大。
扩展阅读:
1
王尔敏:《淮军志》
2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格致出版社
3
王定安:《湘军论》谋苏篇卷
4
周世澄:《淮军平捻记》,《捻军》资料丛刊第1册
5
邱瑰华、刘佰合:《李鸿章与淮军》,《文史知识》200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