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 建 大 合 肥
发布时间: 2015-05-05 浏览次数: 54

宁业高         翁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建国六十年,全国大发展,安徽大发展,合肥的发展速度、质量、规模和品位更是惊世喜人,尤其是近几年来,“合肥大建设”的宏图决断并有力实施,如春潮涌荡于江淮,若旗帜率引着全省,捷报频传,效果显着,此有目共睹,亦有口皆碑。
作为“老合肥”,我们对合肥建设早就有所构想,有所期待。在“大建设”陆续收获阶段性成果并推向深广之际,愿将此篇构建“大合肥”的框架思路,提供有关领导审鉴,并向专家请教。
       一、“大合肥”理念:大智远谋者的卓识和共识
       合肥市地处华东之腹,雄踞八皖之中,水、陆、空俱通,人、财、物皆旺,素有“江淮唇喉、皖中都会”之称。构建大合肥,以通络水陆交通,镇守华东腹地,控制南北军事,应对天下大势,开发江淮经济,稳固八皖政治,聚合四海科学,融汇九州文化——中国历史上大智远谋的政治家、军事家和饱学卓识的地理文史学家无不这般认识,这般期待。大凡有所作为的治国君主、辅政大臣、州府主官和志士仁人,都对合肥市域规划、城建发展和品格定位有所谋划、有所举措,史来谋略行事而贡献重大、影响深远者则代有人在,譬如:
秦始皇嬴政——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吞六国,一天下,实行郡县制,置九江郡,其初郡治于襄安(址今巢湖市无为县境),“统合肥、居巢、襄安三县”(清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庐以列城为合肥县”(明杨吉循《庐阳客记》),治于庐邑(西周初年封建、春秋中期消亡的庐子国都城旧邑,位于今合肥老城区北,一说在西)。自此,这个废都得以复苏,并依赖得天独厚的地理地势和人气物资而再度崛起、兴盛,渐成为江淮军政重镇、交通中枢、商贸中心而为后世历代所重。
       汉光武帝刘秀——西汉承袭秦制,续设合肥县,隶属于淮南国,城建亦有进展,经济大为繁荣,然军政地位非显。历“王莽新朝”变故而至东汉,重振刘汉王朝雄风的光武帝刘秀审视东南疆域,看好江淮,特重合肥,遂于建武六年(公元30年)改九江郡为“合肥侯国”,封功臣扬化将军强侯铿镡为合肥侯而都陛于合肥县,历4世,精心守治百年。这期间合肥政制地位愈加崇高,经济发展也随之获得新的机遇,城市建设加快步伐。嗣后,“合肥其地视他邑独重”。
        三国魏武王曹操——汉末战乱,江淮居民大逃亡,合肥城空气衰。曹操慧眼识机,亲遣刘馥为扬州刺史奔赴合肥重整军政,恢复生产,使得百姓安居,市貌繁旺(史载刘馥“单骑造合肥”“病亡于政任”)。曹操还多次亲巡合肥,督导城建城防。曹氏子孙及其重臣大将,无不遵照曹操意愿和遗嘱,视合肥为东南重镇、前哨军堡而特加营建和守护。曹魏将军满宠固守合肥,并有“新城”之筑,致使孙吴三番五次兴师争夺皆无功而返。“张辽大战逍遥津”等诸多胜迹,使合肥作为“三国故地”而名著史册。
       隋文帝杨坚——南北朝时期,合肥一直处于军政动乱的态势之中,行政名称、地位和辖域,多有变化,亦渐显衰迹。杨坚统一南北,建隋称帝,即于开皇初年(581年),重温古国名誉,改“合州”为“庐州”,并提升地位,扩其疆域,辖领合肥、襄安、庐江等7县。还特派钦差大臣卢思道来庐州祭祀巢湖,彰显巢湖在“五湖”中“老大”地位(《祭漅湖文》)。嗣后,历经唐、宋至明、清,延累8朝,积1330多年,虽偶有易名、改疆之变,然“庐州”盖为恒称,治所未曾变动,使“庐”成为地方文化名色。
       唐大将军尉迟恭——隋炀帝改庐州为庐江郡,朝政骄淫腐败而导致天下大乱,合肥随之衰落。唐代复为庐州,政治安定后大兴建设。大将军、鄂国公尉迟恭应势而作,于贞观年间(627~649年),在原秦汉老城东南6里,肥河南岸冈阜高地进行城区扩建,并将此新城区命名为“金斗城”。新旧二城,呼应联络,市场繁荣,饮食、旅游服务业随之兴旺。尤其是秉《左传》“自庐以往,振廪同食”之旨筑建“同食馆”——庐城最高级最豪华宾馆,承住中央大员和外埠要客。唐代第二次大修合肥城,是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年)庐州刺史路应(一作路应求)任期内,在原土基上加筑砖墙。
       宋知州郭振——北宋百年是合肥经贸发展较为稳当的重要时期,老城外北境的金斗河两岸因水路交通方便而逐渐形成为商栈和手工业作坊的密集地,管理较宽,主客来去自由,比城内的市场更大更荣。北宋末,正当官民欲将城内外市场联通起来之际,金兵南侵渡淮,合肥城首当其冲而不断受到扰掠。于是,军民同心同德,在知州、淮西帅郭振带领下,一边抗击金兵,一边加速城建,将城北河边的市场和逍遥津、金斗圩全部包揽进来(金斗河贯穿其中),建成了一座城周26里、墙高2丈8尺的江淮第一大城“斗梁城”。金兵多次猛攻不下却屡受重创,“铁庐州”之名遂扬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明开国大帝朱元璋特重庐州,升格为“府”,并由中央直辖(先后直隶于中书省和六部)。庐州府与首都应天府(今南京市)、中都凤阳府(今滁州市凤阳县)、和州(巢湖市和、含二县),被眷顾为大明皇畿和发祥地。有明一代,合肥城建大发展大改观,城墙全部改用砖砌,周长4706丈,约合26里有奇,高约2.4丈至4丈不等,宽约3丈。设城门10座,其中陆门8座(西平、旧水西、水西、拱辰、威武、时雍、南熏、德胜),水门两座(东水关、西水关),并拓市场、兴学校、建鼓楼、筑城楼。城区规模和市贸繁荣,均为空前。(《舆地纪胜》)
       清圣祖康熙——清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建立安徽省,简称“皖”,辖8府51县,省会驻安庆。所辖庐州府领合肥、巢、舒城、庐江4县和无为州,府治于合肥。安徽横跨江淮,历来是兵家所必争,历史上每当王朝定鼎、逐鹿中原,或南北对峙,均以江淮为界,因此雄才大略的英主,一统天下后,必然是跨江(淮)而设治。康熙建省即是此意,同时又含有南北兼容、调济地区贫富不均之意。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征用皖属三十州县的人力、物力”重修合肥城,然自咸丰后,朝政腐朽,社会动乱,军阀战争,日寇占领,百余年的天灾人祸,城颓垣废,人徙舍空,全城只有5.3平方公里(实际城区不到2平方公里),一条陈旧不堪的前大街和半截子后大街,商店衰败,街面萧条,有诗咏纪:“淮南重镇为金斗,白屋萧条谁为哀!”太平天国战乱,合肥一度成为安徽省的临时省治。
        共和国主席毛泽东——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1日,由县设市。1952年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驻合肥。后来出现迁省会之议,争辩不决,举棋不定,影响人心安定和市政建设。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视察合肥,纵观大局,审时度势,明确指示:“合肥不错,为皖之中……从长远考虑,比较适宜。”一言九鼎,于是钦定,上下一致,同心同德,迅速崛起,奋力腾飞,拓建成今日规模(辖包河、瑶海、庐阳、蜀山4城区和长丰、肥西、肥东3县,总面积724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46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0万,其中市区人口约100万),已经跻身于规模中等、名位较显的现代都市之列。
       至此即明,构建“大合肥”,这是史来大智大谋者的卓识和共识,也是几千年来居民的共同选择和期盼。
我们今天殷切期盼构建“大合肥”,非唯着眼于合肥具有深厚的资历和雄厚的基础,更关注的是它所肩负的新时代使命和大环境的迫切需要。
       (1)作为省会,且位置于八皖正中,合肥在安徽大发展中必须发挥核心作用、主导作用、龙头作用。安徽应该举全省之力,集百姓之智,奋起打好“合肥牌”,建成“大合肥”,以带江淮、领全省。
     (2)作为华东名市、中部大城,合肥的发展必须置于更大范围乃至全国发展的大格局、大趋势中去思考、去谋略。长江是我国的东西水运大动脉,由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五大都市连贯,并由南京、武汉衔接南北京广、京沪二线,而中间的京九铁路线则正需合肥承担中枢大任。同时,合肥与南京近邻,又水陆直通武汉、南昌,北接济南、郑州,合肥的崛起,直接关乎整个中部、华东诸省市的势态走向。
       (3)放眼东亚、太平洋大环境,即明安徽、合肥处于战略“要点”。这里地理位置和气候物产俱优,台风难及,沙尘暴不达,长江和黄、淮洪泛也威胁不到,和平时期是居民的生活乐园、旅游胜地,百业的基地和宝库。若往最坏处忧虑,即使发生战争,沿海城市遭受不虞,江、河大坝有所不测,中部省、市受损,而皖中合肥则相对安全,会自然地成为战略性后方和护国支柱、安民家园。早年国家在实施“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小三线、大三线”战略时,安徽暨合肥则是中央手里的一张“大牌”。
由上可知,构建“大合肥”,不只是合肥人、安徽人所期待的大蓝图,也将是东、中部省、市和中央政府所谋略的大文章。

       二、“大合肥”规模:要以国际大都市为标的
       我们今天研讨构建“大合肥”,所面对的既不是秦始皇图纸上的“庐邑”,也不是朱元璋词典里的“庐州府”,而是以省会为身份、以4区3县为基础、以国内名城为起点的现代都市合肥。不言而喻,所谓“大合肥”,就是要把合肥往国内一流省会大城行列推进,以中央直辖市为期盼,以国际大都市为标的。
       城建理念与办大学、搞科研有所不同,教学科研水平不与规模成正比,而城市规模大小、知名度高低,则与城市的内部建设、外部交往和再发展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关系。舞台小了,难以唱“大戏”,不能唱大戏,那么,许多大企业、名事业和社会性“名角机构”都难以来入籍登台。这是世界城建理论与实践一再证明了的。
       城市规模的谋划和设计,往往与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综合考虑指数成正比,又总是与其享有的身份地位相关切。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中国尤甚。所以,我们研讨构建“大合肥”,就还得回顾甄审一下合肥城建史和它的身世历程。
       前文已经说到汉,言及秦,简略描述了2230多年的历程,但那不过是合肥城建史后半段而已。历史告诉我们,作为行政谋略,作为城建规划,盖应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中叶,即西周王朝初年,还可追溯到商,到夏,到远古氏族社会,到中华文明史的第一页。
       历史告诉我们,巢湖流域是中华人类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夏文化发祥地之一。这片文明圣地开发最早,中国最古老的氏族部落——有巢氏部落就生存、繁衍和发展在这里,今合肥市域东部及沿湖地带,系处于有巢氏部落中心区域。夏、商时期,今合肥地域属于巢国,中原人以地理方位称之为“南巢”。公元前1066年前后,周兴商灭,征服巢国,并将巢国地域析分为二,一为巢国,仍旧都于巢城,二为庐国,立都庐邑,巢国资深,继赐伯爵,称“巢伯国”,庐国赐子爵,称“庐子国”。后世出现的庐江郡、庐州府、庐江县及庐阳、庐剧等名称,皆源于此。
       春秋中期,庐国走向解体,先后分解蘖生出橐皋(今巢湖市居巢区柘皋镇、合肥市肥东县一带)、舒、舒龙、舒庸、舒鸠、舒蓼,史学上称之为“群舒”(今合肥市肥西县、六安市舒城县、巢湖市庐江县、安庆市桐城县一带)。后来,巢国、橐皋和“群舒”,为吴、楚二国征服为附庸,直至灭亡。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其全境地域归属楚国。国政虽亡,城邑尚存,名称“庐邑”。
       战国期间,秦盛于西北,楚畏其强,为国祚安王权继计,楚国君臣不得不决断迁都东移,于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择寿春(今六安市寿县)而踞。其实,据《国语》、《初学记》等记载,楚考烈王起初意向庐邑,亲自巡视,见人旺物阜,水通陆达,城建基础优异而十分看好。然而“利弊并存”,正因这里具备这些好处,便是列强必争之地而会成为政治军事上最不安全之所在,楚国君臣权衡再三,只好放弃,择寿春为都城,以庐邑为“陪都”,并疏理“江淮运河”(又称“巢淮运河”,长江——濡须水,即今裕溪河——巢湖——淝水,即南淝河——淮河)水运,与巢邑、橐皋等联通,很快发展成为以寿春为军政中心的经济贸易圈。
       20年后,秦灭楚。楚考烈王暨众臣虽然没能够挽救楚国最终命运,然对于合肥城建却功德不薄。“秦并六国,置九江郡,庐以列城为合肥县。”(《庐阳客记》、《庐州志》)秦之所以置合肥县,并治于庐邑,因其处于南北中枢位置,“肥水又为庐、寿间战守之资”(《三国志·满宠传》),“面临江淮,北运寿春”(《读史方舆纪要》),物运畅通,商贸发达。
       秦汉政治一统,社会安定。合肥依巢湖下通居巢、赖肥水上连寿春而成物流大埠、商贸中心,作为江淮都会而名闻天下。“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湖),皮革、鲍、木输会也。”(《史记·货殖列传》)唐学者张守节解道:“合肥,县,庐州治也。言江淮之潮,南北俱至庐州也。”(《史记正义》)秦汉时期除长安、洛阳、临淄、邯郸、宛城、成都等全国性的6大都会(都是郡治)外,各地区性都会凡18座,寿春、合肥均名列其中。(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由上可知,合肥文明史作为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样源远流长,作为国都、省会、州署、府衙、县治计达3070多年,然合肥城建史,则可追溯到远古有巢氏族部落所建古邑。检阅合肥政史沿革,作为县级机关驻地的时期并不很长,较久的是州、府级(军、路)。合肥作为省会、“中央直辖市”、侯国都城,各有几度,累计有约970年。现简介如次:
       三度省会:①清安徽省省会驻安庆,咸丰三年(1853年)4月23日,太平军进攻安庆,安徽省会机关迁驻庐州府,12月10日,安徽巡抚到任定为临时省会。此后,庐州府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军反复争夺、交替占领之地。至同治元年(1861年)夏,省会迁回安庆。②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8日,国民党合肥县政府回城。9月,国民党安徽省会迁驻合肥城,驻3年,迁省会回安庆城。次年3月,再迁屯溪。③第三度是始于1952年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驻合肥市,至今。三度总计69年。
       三度“中央直辖市”:①西汉设13刺史部,扬州为之一。东汉因袭,刺史府曾驻历阳(城址今和县城关),后移治寿春、合肥。②三国时期,魏、吴分治扬州,庐江、居巢县(今巢湖市居巢区)至滁州沿江一线为界,南属东吴,北为魏,魏之扬州刺史府先后驻合肥、寿春。③明朝设庐州府,是意义更为确切的“中央直辖市”。三度总计约300余年。
       三度侯国都城:①西周(约前1066年~前771年)初年封建,约于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亡国,《左传·文公十六年》云:“自庐以往,振廪同食。”这说明公元前611年庐国尚存。②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刘秀升合肥县为“合肥侯国”,历4世,约百年。③东汉灵帝时,复合肥侯国,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建安二十五年即延康元年(220年),汉亡遂废国设县。(《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三度总计约600年。
       综上所述,构建“大合肥”,是千秋百代人的实践与奋斗,已为今人期望和构建国际级大都市奠定了雄厚基础。
        三、“大合肥”模式:要以“三市合一市”为谋略
        中国的世界的“大城市排行榜”,无不以规模为主要权重系数之一,而规模的主要因素则一为面积,二为人口。
国内大城市按面积大小排列,以平方公里为单位,依次是为:①重庆82403;②哈尔滨53100;③北京16808;④天津15000;⑤沈阳12980;⑥成都12390;⑦西安9983;⑧武汉8467;⑨上海7824;⑩广州7263;⑾南京6598。⑿香港2755。(非完全统计)
按人口多少排列,以万为单位,则依次为:①重庆3002;②上海1464;③北京1189;④成都1125;⑤天津1024;⑥哈尔滨993;⑦武汉897;⑧西安870;⑨深圳846;⑩广州725;⑾沈阳685;⑿香港680。(非完全统计)
         我们再看合肥,面积7248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无论从规模上比较,还是就经济实力和社会知名度来衡量,其间差距都很明显。就城市GDP排列看,虽然在逐步前挪,但还是落在第50名之后。
        大城市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特定的机遇和特定的政策。特定的社会机遇和中央政府政策倾斜能使城建出现“加速”、“高速”,如7世纪初的长安、15世纪前期的北平,20世纪后期的深圳、上海。但这毕竟是时代的个案,历史的少数。以国际级大都市为标的来衡量来估计,合肥建设还需要多长时间,10年,30年?50年,80年?如今,谁都难以明确给答案。因为这是一项巨大的系列工程,这是一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人力、大财力、大智力的现代化的“攻坚战”,甚至是“持久战”。既需要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又需要安徽省府优惠扶持,不是一届两届、一级两级政府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几代合肥人、安徽人的共同奋斗。况且,你发展,人家也在发展,你的发展务必“超高速”。
       城市发展也需要巧妙的策略和科学的规划。目前,在省市领导合心全力投入的前提下,合肥城建模式上可否寻求破格性思维以定策来实现“超高速”?我们之所以取用“构建大合肥”的提法,其核心和侧重点是在“构”字,以“构”导“建”来实施“大合肥”战略,来收获“多快好省”的最佳效果。
      (1)市建——“三市合一市”。“合肥”得名有一种说法,叫做“淮水与肥水合,故曰‘合肥’”——二水相合得名“合肥”,三市相合可构“大合肥”。
       众所周知,合肥、巢湖、六安三市,史来几千年,行政区划上虽时有分合,但天同象,地同体,山同脉,水同源,氏族同祖,经济同融,交通同线,资藏同库,风俗同流,人文同气——“三市合一”,理所当然,史有前例。
       就目前地域面积和居住人口统计,合肥市面积7248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巢湖市为9423平方公里,人口453万;六安市为17976平方公里,人口664.9万。“三市合一”则总面积3464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518万。对照国内大城市规模,即可入列而不逊色。
       (2)城建——“三城串一城”。城区扩建模式和程序,大体有三种,就其几何图形说:一是原点辐射式——围绕原城区向周边延蔓以扩大规模;二是两点跳跃式——改造旧城区,创建新城区;三是二者兼之。正在进行中的“合肥大建设”也许属于第三种。既改建旧城区,又开辟“高新开发区”、“政务新区”、“滨湖新区”,实施“141”城市发展战略,确实是为宏图大计。但合肥地域有限,地力也有限,财力、人力也有限,任你怎么“开”,规模也“大”不到哪里去,时间也是难以“快”起来的。
        因此,我们认为还是“合为上”,就现有的合肥、巢湖、六安三市的城区(设若改称“庐城”、“巢城”、“皋城”)进行“串构”。串构三城区的链接线有东西二段,若以交通线“串构”,大合肥城区呈现“三星连珠”样式。若沿线建设“城区”,作为“片”来视图,其形貌若雄鹰展翅,庐城为本体,头向正北,由东城连接巢城,由西城连接皋城,恰似两翼。
        如此“构建大合肥”,是遵循客观的自然地理、地形地貌,顺应“天人合一”、“天地人和”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三”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如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国内外许多大城名城的构建都是取用这种模式:武汉是由“三镇”——武昌、汉口、汉阳来构市建城。香港则就“三岛”——香港、九龙、新界来自然连接,同时还包括262个大小岛屿(离岛)。国外的如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它是由伦敦城、内伦敦、外伦敦三大块构成大伦敦市。当然,还可以有进一步的延伸,如纽约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它由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斯、昆斯和里士满五个城区组成。大阪位于本州岛西南,面临大阪湾,以大阪为中心,周围大约有30卫星城市,如东大阪、大阪吹田等。洛杉矶濒临太平洋东侧的圣佩德罗湾和圣莫尼卡湾沿岸,背靠莽莽的圣加布里埃尔山,市区包括贝弗利希尔斯、帕萨迪纳、长滩等80余个大小城镇,总面积10567平方公里。这就是现代概念的中心大城市带,它同样符合“三生万物”的理念。
       如果说合肥、巢湖、六安“三城合一城”,其形狭长,与传统城市形态非方即圆来看,是否有些不伦不类。此忧不必。深圳市域即呈狭长形,其东西向直线距离,自东宝河口至蛇口半岛南端为155公里,至大鹏半岛最南端为157公里有余,但其南北向最窄处自北部边界至沙鱼涌海岸的直线距离仅6公里。
       以“大合肥观”统导建设就会“省”,其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无论人力、财力、物力,还组织力、实施力、督理力,都会实施节约、集约而体现“好”、“省”。就会实施“大手笔”而“一步到位”,避免那种同一条路、同一座桥,20年内在同一地点先后做了3次因规模或流量问题而被迫“重建”、“改建”的“无用功”现象和大量的人、财、物浪费。
       “庐城”、“巢城”、“皋城”三城串一城,其区间市政、经济、交通的一体化,既方便快捷,又极其壮观。已有高速、铁路和国道、省道,还有水运,似可不必破费建地铁。三市合一后,在大搞基础建设、民生工程的同时,还会有余力去对整个巢湖流域境内资源全方位开发,可在建、采、管、护诸方面谋获又“好”又“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大合肥观”统导建设就会“快”,“刘馥单骑造合肥”历史不再重复,合肥、巢湖、六安“三个纵队”合成的“省会兵团”,完全可以打好“围建巢湖”这一仗,而且会因实力充足,运转快,效率高,缩短周期以实现“超高速”,这便是深圳、浦东的建设经验。
      省暨合肥、巢湖、六安三市决策层面都深谙其情,洞察其理,故有“省会经济圈”的创构,这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这是安徽经济崛起的新创举,全国第一本以省会经济圈为主题的蓝皮书——《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合肥·六安·巢湖发展报告》正式发布,引起国内外经济界的聚焦关注。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再跨一步,越“雷池”,以“三市合一”为谋略来做“大合肥”呢。如此“构建”,国际级大都市“合肥”的宏图实现,也许不会很遥远。
      构建大合肥,是遵循先哲治理行政、开发资源的历史经验,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四、“大合肥”规划:要以“三环绕一湖”构蓝图
构建大合肥,并非以外在的市域大城区阔为终极目标,而是要让这片土地尺尺寸寸都“肥”起来,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家家户户都“肥”起来。实现产业兴旺、居民富裕、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再由“小康”而“大同”。
       构建大合肥,要实现经济大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的产业调整。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面对现实,也就是客观地面对大合肥市域内地力、地理和地势,也就是面对市域内的物质资源、产业现状和开发潜力,进行思考、理析和谋划。50年前,为何认为合肥不宜作省会呢?这里没有大工业来支撑是其理由之一。50年后,情况有所改观,但仍旧没有也不可能在这方面获得优势。然而,社会经济发展结构式和城建经济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GDP作为主要参数来衡量城市实力而不以“大工业”为首要条件。如果说合肥难以从重工业、轻工业上寻求突破去占领“高地”,那么在农、林、渔、副食品加工产业上,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上,应该说存在明显的优势和雄厚的基础。最让我们有信心的资本是这里山好、土好、水好,物产丰优,气候温润,台风难及,沙尘暴不达,长江和黄、淮洪泛也威胁不到,可以温哥华、墨尔本、维也纳、日内瓦、佩思、阿德莱德、悉尼、苏黎世、多伦多、卡尔加里等为参照,朝着世界最适宜居住、旅游、休假的城市目标前进。
       以“世界美城”为目标构建大合肥,“上帝”和“祖宗”已经给我们准备好了基础框架和发展蓝图,如果说,“三市合一市”、“三城合一城”是市政城建模式,那么“三环绕一湖”则是“天然”的市域规划蓝图——《安徽地形图》、《安徽行政图》放在一起观看,巢湖(湖泊)就十分显眼夺目,其如网如脉的庞大水系就会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和思考。
  巢湖总面积为820平方千米,湖泊蓄水量为36亿立方米的,巢湖流域总面积13350平方公里,与大合肥市总面积34647平方公里的比例,约占39%,除去山冈丘陵,则为可耕面积的主体。由此可见,大合肥市必然要两眼紧盯巢湖(湖泊)做文章,做巢湖文章才能做大、做活、做强、做出大成效。
       古代交通主体为水路,客运货运主要船运,筑城建市,无不依水旁河,内陆如此,沿海亦然。古代行政区域划分,也同样观水道流向,察山脉走势。被历代天文、地舆、星相、五行学家所神话,亦为道、释、儒各学派所推崇的大禹依《河图》而分九州的“神示”法则,其实就是这个原理。所谓“龟背河图”,就是指龟背上显示的点线图纹,远古“中国”,在人们“视野”和感知中是个椭圆形态,龟背形似之,那龟背上的点线构图仿若地图,点似城镇,线若河流,大禹如此观察龟背而有所感悟,遂分天下为九州。其实,“天人感应”就是天地的某种规律性东西为大智者所感悟,自然的法则为人类所遵从。后世的聪睿圣明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地理学家,也都明白这个道理,“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东”、“山西”,多少省市名称及区划体现着这个理念。
       围绕巢湖(湖泊)圈划地域性经济圈(片),此乃天然法则。历史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明、清庐州府地域划分是遵循天然法则,民国期间和新中国初期辟划巢湖专区、合肥专区等也同样有所考虑。但视野尚小,构建的规模不大,没有彻底到位,存在开发、管理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弊端,因此,历代政府或合补,或分割,时有变化。
今天研讨“构建大合肥”,就要纵观大局,放开视野,以巢湖为核心构建大合肥蓝图,我们就会清楚发现,地理和历史已经形成三个“天然圈”,略加调整即可,其基本框架与路线大体如下:
     (1)内圈
       核心点:巢湖中的姥山岛和中庙镇、四鼎(顶)山。
圈线:庐城滨湖新区—→东城长临河镇—→巢城烔炀镇—→巢城中垾镇—→巢城城关镇—→巢城散兵镇—→巢城槐林镇—→庐江县盛桥镇—→庐江县白山镇—→西城三河镇—→西城丰乐镇—→庐城滨湖新区。
内圈的经济建设开发,应主攻山水观光、人文旅游、休闲度假、会务商贸,兼以水产养殖、水路运输。并与中圈、外圈配合搞活高山旅游、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
     (2)中圈
       核心点:庐城(合肥新老城区)。
       圈线:庐城老城区—→东城店埠镇—→巢城柘皋镇—→含山县城关镇—→含山县东关镇(凌家滩)—→无为县城关镇—→无为县襄安镇—→庐江县城关镇—→舒城县城关镇—→皋城城关镇—→皋城东桥镇—→西城高刘镇(新机场)—→西城双墩镇—→庐城老城区。
中圈的经济建设开发,依据本地资源和原有产业基础进行集约和调整,主要是农业、副业、轻工和食品加工业。强化现代科技文化的基础建设和专项部署,依托、协同中科大、合工大及众多高校和国家驻皖众多科研机构,做好尖端科学、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宣传,强化应用性科。
     (3)外圈
       核心点:庐城(合肥新老城区)。
       圈线:寿县城关镇—→长丰县城关镇—→定远县城关镇—→全椒县城关镇—→和县城关镇(历阳镇)—→和县裕溪口镇—→无为县城关镇—→桐城市城关镇—→霍山县城关镇—→金寨县城关镇—→霍邱县城关镇—→寿县城关镇。
        外圈的经济建设开发,与中圈相似而重在林果、蔬菜、对外通络和转换。
        于地理地势和历史沿革的关系,这三个经济圈交通路线已经构成,只需进一步沟通和少量补建、扩建。其中外圈所涉其它市县,可按原有体制相互协调管理,若双方政府居民需要,可待条件成熟,实施行政划拨。
       大合肥产业建设要突出绿色,突出人文,突出科技,强化环保,对污染性工业要敢于排除和割爱。

结束语
       构建大合肥,是场攻坚战、持久战。然我深信,以“大合肥观”为意念统导,以“国际大都市”为建设目标,以“现代科技城”为产业重点,以“美丽文化城”为形象要求,上下一致,左右协力,共同奋斗,“大合肥”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且不会久远。
       构建大合肥,这是我们多年来对巢湖文化、江淮文化研究的一点体悟,试图运用科学发展观将地方历史文化与现代经济对接的一点思考,识之浅,察之偏,言之乱,议之谬,在所难免,敬请领导和专家多多指教。

作者简介:
宁业高,中国科技大学研究员(教授),巢湖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
翁飞, 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社科联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