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
发布时间: 2015-04-09 浏览次数: 1150

 

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

 飞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色彩最斑斓、变动最激烈的,要数十九世纪下半叶。这是一个既充满艰难曲折又波澜壮阔的大动荡、大分化、大转型时代。中国在走向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被西方列强用鸦片贸易、洋枪大炮和不平等条约敲开了门户,传统的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了无情的破坏,封建末世所郁积的各种矛盾,以太平天国战争的形式得到了总爆发。而代表相对先进生产力水平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却又用极其野蛮和侵略的方式,企图使中国沦为世界资本市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各种矛盾错综交织。这样一种局面,用李鸿章的话说,就是“三千年一大变局”。
        正是在这样一个亘古未有的大变局当中,思潮纷呈,流派林立。当时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纷纷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后,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这样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停留在器物革新的层面上,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但它毕竟在这个封建体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在这样一个内外矛盾交错情势下,艰难起步的。也可以说,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改革舞台上,洋务派是众多改革派别里的主流派;而在洋务派内部,又分成众多的集团,如中央的奕訢、文祥集团,地方的曾国藩、左宗棠两个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等。
        所谓集团,是指晚清官场派系林立,明争暗斗,风波险恶,任何一个政治家要在政坛上站住脚、有所施展,没有一个抱成团的关系网是万万不行的。而在当时,围绕着如何求强与求富、要不要在中国实行近代化?革新与守旧的各方正在进行激烈的争持,某些利益要求和思想见解相同或相近的人们聚合成一个个群体,尊奉一个或数个实力人物作为本群体的领袖,侈谈时务、议论朝政,并在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推行自己的施政方针,这就是近代的集团政治(它和后来有着成熟的纲领、严密的组织、明确的政治目标的资产阶级政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集团政治的发生,本身体现了封建社会国体政体由传统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李鸿章和他的淮系集团,在19世纪70年代,以令中外瞩目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它是以1862年初组建的淮军为基础,由一个单纯的军事集团,经过十数年的聚合集结,逐步形成为拥有当时两支近代化水平最高的军队(淮军和北洋水师)、数十家粗具近代化色彩的官督商办企业、并把持相关津要部门和地方封疆的人事任免权的、包括将领、官僚、幕僚三个子系统庞大的社会政治集团。它以李鸿章为唯一的领袖,形成众星拱月的结构(如下图)
淮系集团成员表:
一、李氏亲属中出任疆吏枢臣者(5人):
(1)李鸿章(略)
(2)李瀚章:李鸿章长兄,拔贡。办理湘军粮台,1860年援江西吉南赣宁道;1862年10月赴广东为湘淮军抽办厘捐;1863年授广东按察使,次年升布政使;1865年任湖南巡抚;1867年调江苏巡抚并署理湖广总督,后实任;随又先后担任四川总督、漕运总督、两广总督等,1895年因病开缺,1899年卒。
(3)李经方:李鸿章长子(同李昭庆过嗣),举人。1886年随刘瑞芬出使英国,任参赞;1890年任出使日本大臣;1894年马关谈判中为全权谈判大臣;1907年任使英钦差大臣;1911年底调邮传部左侍郎。
(4)李经羲:李鹤章三子,优贡生。1887年选四川永宁道;历任湖南盐法道,署湖南按察使,福建、云南布政使,都察院右都副御史;1901年任广西巡抚调云南巡抚;1909年任云贵总督。(民国初年复任财政部长、国务总理)
(5)张佩纶:李鸿章女婿,进士。其父张印塘与李鸿章为生死至交。1879—1881年丁母忧期间入李鸿章幕府;1882年署左副都御史;1884年任会办福建海疆事务、署理福建船政大臣,因马江战败遭革职,发往军台效力,归后重入李鸿章幕并入赘。甲午战争期间以“干预公事”被驱逐回籍,后定居金陵,郁郁而终。
(二)淮军将领中出任方面大员者(4人):
    (1)张树声:廪生,树军统领。1866年授直隶按察使;1869年署直隶布政使;1870年授山西布政使,护理山西巡抚;1871年授漕运总督;之后历任署理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江苏巡抚,贵州巡抚,广西巡抚,两广总督;1882至1883年一度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2)刘秉璋:进士,亲庆军(一名良军)统领。1865年授江苏按察使;1866年升山西布政使(未任);1868年丁父忧;1872年授江西布政使;1875年升江西巡抚;1881年调补浙江巡抚;1886年升四川总督;1894年因四川教案去职。
   (3)潘鼎新:举人,鼎军统领。1865年授山东按察使;1867年升山东布政使;1870年丁母忧;1874年复授云南布政使;1876年升云南巡抚。后调京简用,请假回籍;1883年署理湖南巡抚;1884年任广西巡抚,次年革职。
   (4)刘铭传:盐枭,铭军统领。在平吴、剿捻战役,因功授直隶提督,封一等男爵;1869年春卸任回籍;1870年津案发生,奉诏起复,帮办直军务,后又督办陕西军务,次年去职回籍;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再度奉诏起复,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战后,清政府于1885年10月在台湾设立行省,授其为首任台湾巡抚;1891年辞职。
(三) 文职僚属中担任疆吏枢臣者(34人)
文职僚属成员包括李鸿章淮军(早期)直隶督署和北洋(后期)幕府人员,以及他在江苏、两江、湖广、直隶任职期间的属吏、与其关系密切受其保举推荐的人员。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2 文职僚属中出任疆吏枢臣人员表[1]
 名
 贯
出身
初职 身份
 荐职(年份)
   最 高 官 阶
  注
 
 馥
皖建德
诸生
幕府文案
 
直隶按察使(1888)
护理直隶总督(1894)两江总督兼两南洋大臣(1904)两广总督(1907)
李氏门生
 
钱鼎铭
苏太仓
举人
幕僚
直隶布政使(1870)
河南巡抚(1871)
卒于任
 
刘瑞芬
皖贵池
诸生
军械委员
护理江西巡抚(1883)
出使英俄大臣(1885)
广东巡抚(1889)
卒于任
 
王凯泰
苏宝应
举人
淮军营务处
浙江按察使(1866)
福建巡抚(1868)
卒于任
 
刘郇膏
豫太康
进士
上海知县
江苏布政使(1864)
署江苏巡抚(1865)
鸿章同年
 
郭嵩焘
湘湘阴
进士
苏松粮储道
两淮盐运使(1862)
署广东巡抚(1863)首任出使英国大臣(1875)
鸿章同年
 
丁日昌
粤丰顺
廪生
督办军火制造
江苏巡抚(1867)
福建巡抚(1875)兼船政大臣
 
 
涂宗瀛
皖六安
举人
江宁知府
江海关道(1869)
广西巡抚(1876)
河南巡抚(1878)
湖广总督(1882)
鸿章同年
 
郭柏荫
闽侯官
进士
苏松太粮储道
护理江苏巡抚
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1868)
鸿章同年
 
薛福辰
苏无锡
举人
幕僚
御医(道员)(1880)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1885)
 
 
李元华
皖六安
举人
主持清淮善后局
两淮盐运使(1867)
山东布政使署理山东巡抚(1877)
 
 
盛宣怀
苏武进
生员
淮军营务处会办
津沪电报局总办(1881)
办理商务事务大臣(1901)
工部左待郎(1902)邮传部大臣(1910)
李氏门生
 
吴赞诚
皖庐江
拔项
办理天津机器局
督办福州船政兼理台湾海防(1876)
署理福建巡抚(1878)
李氏姻亲
 
袁保恒
豫项城
进士
办理西征粮台
户部左侍郎(1874)
吏部右侍郎(1875)刑部左侍郎(1876)
李氏世交
 
黎兆棠
粤顺德
进士
署台湾道
津海关道(1874)
福建船政大臣(1878)
 
 
何如璋
粤大埔
进士
驻日副使
驻日正使(1877)
福建船政大臣(1883)
 
 
于式枚
桂贺县
进士
机要幕僚
 
邮传部侍郎(1910)
 
 
倪文蔚
皖望江
进士
幕僚襄办营务
广西布政使
广西广东河南巡抚
 
 
徐文达
皖南陵
文童
淮军粮台
福建按察使
护理漕运总督
 
 
薛允升
陕长安
进士
淮军营务处
山西按察使(1878)
刑部尚书(1893)
 
 
游智开
湘新化
举人
永平知府
四川按察使(1885)
广东布政使署理广东巡抚(1888)
 
 
林之望
皖怀远
进士
铭军幕僚
湖北布政使
护理陕甘总督
 
 
王文韶
浙仁和
进士
湖北按察使
署湖南巡抚(1871)
云贵总督(1889)直隶总督(1895)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沈桂芬门生
 
沈秉成
浙嘉兴
进士
幕僚
江南制造局总办
安微巡抚
 
 
邵友濂
浙余姚
举人
 
天津机器局总办
台湾巡抚湖南巡抚
 
 
黄彭年
黔贵筑
 
进士
《畿辅通志》总纂
主讲莲池书院
江苏布政使
护理江苏巡抚
鸿章同年
 
 
 
 
胡燏芬
皖泗州
进士
管理北洋军需
广西按察使(1891)
津芦铁路督办(1898)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99)邮传部左侍郎(1907)
 
 
袁世凯
豫项城
中书
庆军幕僚
会办朝鲜防务(1864)
直隶总督兼并北洋大臣内阁总理民国总统
 
 
袁大化
皖涡阳
廪生
漠河金矿提调
漠河金矿总办(1890)
甘肃新疆巡抚(1911)
 
 
孙宝琦
浙钱塘
荫生
直隶候补道
开平武备学堂总办
山东巡抚(1909)
李氏姻亲
 
 斌
蒙古镶白旗
 
直隶布政使
湖北巡抚(1886)
察哈尔都统(1889)
热河都统(1891)
李氏门生
 
伍廷芳
粤新会
律师
幕僚法律顾问
唐山铁路公司总办(1886)
商部左侍郎(1903)
外务部右侍郎(1904)
民国司法总长、外交总长、代国务总理
 
 
许景澄
浙嘉兴
进士
 
驻法德意奥荷公使
中东铁路总办(1896)
总理衙门大臣兼工部左侍郎(1899)
李氏门生义和团时期因反对宣战被杀
 
唐绍仪
粤香山
留学生
留美幼童(1874)
驻朝鲜总领事(1894)
外务部右侍郎、京汉铁路会办大臣(1905)
税务处会办大臣(1906)
奉天巡抚(1907)
民国首任内阁总理(1912)外交总长
唐廷枢侄
 
(四)淮系军工、洋务企业中的管理人员:
     冯焌光、韩殿甲、刘佐禹、郭道直、王德均、高梯、沈保靖、李金镛、唐廷枢、徐润、朱其昂、盛宣怀、郑观应、徐寿、徐建寅、刘含芳、叶廷眷、杜文澜、马建忠、严信厚、李善兰、华蘅芳,龚照玙、袁大化、郑藻如、李兴锐、孙传樾。
(五)淮系成员中的驻外使节:
郭嵩焘、许钤身、刘瑞芬、薛福成、马建忠、龚照瑗、罗丰禄、李经方、何如璋、李凤苞、邵友濂、伍廷芳、徐承祖、汪凤藻、李经迈、崔国因、容闳、杨儒、洪钧、郑藻如、曾广铨、李国杰。[2]
(六)出身淮系幕府,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界深具影响者:
冯桂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吴汝纶、俞樾、容闳、严复、张謇。
(七)淮军充当国防军后,同光年间提、镇以上重要将领:
吴长庆、周盛传、周盛波、张树屏、董凤高、张绍棠、刘盛藻、丁寿昌、唐定奎、潘鼎立、李长乐、曹德庆、黄桂兰、王孝祺、王永胜、陈振邦、黄中元、吴宏洛、章高元、罗荣光、杨岐珍、陈凤楼、吴秉权、吴育仁、徐邦道、唐仁廉、刘士奇、贾起胜、钱玉兴、卫汝贵、刘盛休、宋庆、马玉崑、聂士成、马金叙、吕本元、姜桂题、梅东益、叶志超、卫汝成、张光前、黄仕林、赵怀业以及黄翼升(长江水师提督)、丁汝昌(北洋水师提督)刘步蟾、林泰增(北洋水师左右翼总兵)等。
(八)淮系集团中的洋顾问、洋教练、洋技师:
毕乃尔(Penell)、马格里(Macartney)、德璀琳(Detring)、瑞乃尔(Schnell)、宓吉(Michie)、汉纳根(Hannacken)、毕德格(Pethick)、琅威理(William.Lang)、丁家立(Tenney)、科士达(Foster)、马格禄(Mclure)、金达(Kinder)、葛雷森(Glayson)、胡佛(Hoover)、罗尔斯(Rolls)、马士(Morse)等[3]
 
 
        军队,是淮系集团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支柱,将领则是军队的灵魂与核心。淮系集团的将领系统,主要包括在淮军和北洋水师两大武装之中。因而各军的统将无疑都是集团中举足轻重核心人物。有些后来升至封疆大吏,在推行各自省区的近代化中作出了贡献。
        官员,是整个集团在其势力范围内执行各项施政举措的基干队伍,其中那些出任封疆大吏和中枢要职的高官,更能和李鸿章呼应默契,形成一股能够左右朝局的政治力量。淮系官员的来源主要通过三个 途径:一是在将领中擢拔;二是在幕僚和属吏中保荐;三是在声气相投的同僚和师友中访求。
        幕僚,是淮系集团中极为活跃、最具生气而成份又最为复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官僚政治中,幕僚——官僚的入幕之宾,只是各级官僚的私人助手,幕府制度本身也仅是官僚制度的一种补充。而近代幕僚,即是各级官吏的预备队,又是社会变革时期各个新领域、新部门所急需的专业人才库。伴随着近代化进程而产生的社会分工多样化,近代幕僚的角色和职能也变生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他们从传统策士和参谋的身份中解脱出来,广泛地活动于一切能够发挥其能量的领域和部门,或办实业、或办教育、或从事近代外交……,在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中,起着或隐或显不容忽视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社会集团是否有活力,与它是否拥有足够数量的出色幕僚是成正比的。
        作为继曾国藩湘系集团之后的第二个大政治集团,淮系集团比湘系集团在地域上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对待西学上更具有得风气之先的趋新意识,在运作层面更注重务实和见成效,从而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从安徽走向全国、从内地走向沿海、从传统走向近代化的三大鲜明趋势。它努力奉行李鸿章所提出的“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纲领,先后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两支近代化的军队;创办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之中的三个: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又插手福州船政局的管理和人才培养;后来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民用企业(附淮系集团创办民用企业表),并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派遣多起赴美赴欧留学生、创办新式军事学堂,而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19世纪末的外交领域,活跃的几乎都是淮系官员的身影。可以认定,淮系集团是当时众多洋务集团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集团;而其领袖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近代化潮流而产生并与其命运相始终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论成败得失,都是为了应对时代变局而进行的强国富民的探索和尝试。
         我们评判一个历史人物、一个社会集团,主要应该看根据其在时代潮流中所处的位置和对于这个时代贡献了那些新东西。由此来看,淮系集团和其领军人物李鸿章,在中国早期近代化过程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翁飞:安徽省社科联安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附:
淮系集团创办民用企业表(1872——1894年)
创建年代
 称
首任总办
主要产品及用途
  注
1872
 轮船招商局
朱其昂
购船承运漕粮及商货
次年改组、唐廷枢为总办,徐润、朱其昂、盛宣怀为会办
1875
磁州煤铁矿
冯焌光
采 煤
奉旨首次试办
 1876
江西兴国煤矿
 盛宣怀
采 煤
沈葆桢同办
1876
湖北广济煤矿
 盛宣怀
采 煤
翁同爵同办
1877
开平矿务局
唐廷枢
煤铁并采
丁寿昌黎兆棠会办
1878
上海机器织布局
龚寿图
纺纱、织布
郑观应会办
1880
山东峄县煤矿
 
 采煤
 
1880
天津电报总局
盛宣怀
铺设电缆开通电信
郑观应襄办
1881
唐胥铁路
唐廷枢
运开平矿煤铁
 
1883
上海源昌五金厂
祝大椿
五金、小机械
招商股为主
1884
上海电报总局
盛宣怀
津、沪电信
郑观应、谢家福会办
1887
 津沽铁路
伍廷芳
交通运输
周馥督办
1887
 漠河金矿
李金镛
采金
李病故后袁大化接办
1887
热河四道沟铜矿
朱其诏
采铜
 
1887
热河三山铅银矿
朱其诏
 采铅、银
 
1894
华盛纺织总厂
盛宣怀
机器纺织
上海机器织布局重建

(资料来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孙毓棠、汪敬虞辑:《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除了上表外,经李鸿章倡导、支持,又淮系成员兴办的,还有徐州利国峄煤矿、山东登州铅矿、平度金矿、淄博铅矿、湖北长乐、鹤峰铜矿,热河建平金矿,以及上海伦章造纸厂、湖北聚昌、盛昌火柴公司等。)



[1] 该表34人以及前一、二两部分李氏亲属和淮军将领共9人,资料来源:主要参引(1)马昌华主编《淮系人物列传》(黄山书社1995年12月版);(2)王尔敏《淮军志》幕僚表:(3)贾熟村《太平天国时期的地主阶级》第十八章“李鸿章集团的主要成员”;另参照《清代职官年表》、《清季重要职官年表》、《清史稿》、《清代人物传稿》、《清代七百名人传》等制成。
[2] 此处所列,系根据《淮系人物列传》文职人员传记及附表,并与《清季中外使领年表》(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核裁而成。
[3] 根据马昌华主编:《淮系人物列传》洋员部分传记及附表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