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西方(第一集)
发布时间: 2015-05-05 浏览次数: 76


解说:1861年冬天,安徽省会安庆寒气浓重。
这天早上,李鸿章心事重重地向曾国藩的大帐走去。
湘军统帅曾国藩,有召集帐下的将领、幕僚一起吃早饭的习惯。他希望,一清早,大家便可以交换思路、统一想法。
此时的李鸿章已经39岁了,他在曾国藩的帐下做幕僚长,从事出谋划策和起草奏折的工作。
他很不耐烦湖南人的这种早聚会,他爱睡懒觉。
但这天早上不同,他要见一个人,这个人可能会改变李鸿章的命运。
李鸿章要见的人叫钱鼎铭,前一天才从上海辗转来到安庆,他在曾国藩的院子里跪了一天一夜,还号啕大哭不止。
那么,钱鼎铭到底何许人也?李鸿章为什急着见他呢?
钱鼎铭是曾国藩同年故交,当时也算是一位江南名士,他此次来安庆是找曾国藩搬救兵的。
咸丰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的10月至11月间,太平军在忠王李秀成的率领下,连克奉化、慈溪、台州、宁波后挥师上海。
太平军包围上海后,警告口岸的洋人保持中立,不要轻举妄动。
上海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后,经过近20年经营,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近代化的城市。
江浙官绅相信,太平天国之乱不会危及上海这个所谓“洋人”的城市,于是,将大量财富屯聚在这里。上海也获得了空前地发展。

张鸣采访01:00:00:00
洋人发现这个地方比这个什么呢,比香港还重要,因为它是长江口,而且这个地方是一个很富裕的地方,它经过一打以后呢,各族难民都往这些涌,事实证明,当时太平军不打洋人,这样就有一个保护地了。这样他们就是想,就洋人的力量我们一起来防护,一起防护。

解说:太平军逼近上海,中国绅商无奈之中,成立了一个叫中外会防局的机构,并雇佣了一支洋枪队。
(227) 翁飞:洋枪队实际上是中国的雇佣军。也是洋人,包括东南亚,包括菲律宾的一些浪人组成的,有菲律宾人,有印度人,也有少数白人,那么这支队伍,他们也都是亡命徒,打起仗来有实力。
解说:洋枪队虽然火力优势明显,但毕竟人数有限,不可能彻底解上海之围。
于是,江南名士钱鼎铭便越过太平军重重封锁来找曾国藩搬救兵。

(227)00:00:40    
   
 翁飞:(他)在曾国藩的大院,哭了一天一夜。曾国藩的日记记载也是把他比作当代的申包胥。所以他很恻隐,因为曾国藩觉得自己作为两江总督,节制四省军务的统帅,没有一兵一卒到江浙之地去救援时,他愧对朝廷,愧对黎民百姓。

解说:曾国藩在早餐会上征求了几位湘军将领的意见,问谁愿去解上海之围,座下竟无人应答。大家知道,太平军此时已成强弩之末,湘军屯重兵于安庆,就是为了对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形成合围,大家都憋着要去争攻破天京的“首功”。谁都不想临时分心,去解上海之围。

(227) 翁飞:00:01:40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挺身而出,像我这样的行不行。

解说:原来,由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与钱鼎铭的父亲是同年进士,于是在前一天夜里,钱鼎铭早已找到李鸿章这位“世兄”,极力向他渲染解围上海的灿烂前景。
(227) 翁飞:00:01:40
他就去找李鸿章的门路。他说如果像你这样子去,肯定上海财富之区你大有作为。
解说:李鸿章对钱鼎铭描述的那华洋杂处、财富如山的上海倒也兴趣盎然。
更重要的是,这也许是他真正能够独当一面、摆脱在湘军帐下寄人篱下境遇的机会。曾国藩见李鸿章自告奋勇,很感欣慰
(227) 翁飞:00:01:40
曾国藩呢,很早就注意两淮的健儿,他认为风气刚劲,将来平了“发匪”以后,要剿平“捻匪”的话,一定要用淮上马队。这个湘军是水师见长,马队不行。所以很早就注意这个李鸿章,大家一拍即合,一呼即应。

解说:李鸿章随即以合肥西乡的团练为班底,招募了一支万人的部队。这就是淮军。加上从曾国藩湘军处借来的部队,李鸿章帐下有了十三个营,每个营505人,加上长夫为685人。
(227) 翁飞:00:03:20
一部分是他原来团练的旧部,就是合肥地区的团练,西乡三山的团练,东乡的团练。一部分是他找向曾国藩借兵借将,像程学启;又向鲍超借了几个参将。然后还有一部分是从湖南补充的兵源,这样构成了当时十三营。
   那十三营按照当时的阵营,每营是505人,加上长夫,就是今天近代意义上的工兵,就是帮他挑粮草,挖战壕的,那么一营达到685人,这个营是配180人。这个也是湘淮军的首创,就是战士归战士,工兵归工兵,就是不混搅,这样保证部队有充分的体力和战斗力。那么这个过程他招了13个营,加上他的大营,一共9000个人左右。然后又20两银子(一个人的运兵费)
(220)刘刚00:08:47
像李鸿章这样的人,他跟他就不一样,李鸿章这个人在徽商的地盘上更接近商人那种,才让徽商和皖学,那块地盘上的。当然湖湘文化,两种文化也不一样,李鸿章这个人其实是比较放得开的,我们现在说的洒脱型的人。他平时在曾国藩大本营里面是“笔杆子”,很能干的。

解说:这时,问题又来了:如何突破太平军的重重包围,将淮军运至上海呢?
此时的上海,犹如一座孤岛,周围是太平军的重重布防。从陆路进入上海,显然不现实。那么,走水路呢?
这里是南京总统府博物馆,太平天国的天王府就坐落于其中。1861年当时的南京已被太平天国改名为天京,这里的太平军兵甲林立,怎能让解围上海的淮军安渡呢?

解说:最后,上海的官绅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以中外会防局的名义筹得了18万两白银,雇得7艘英国火轮船,急驰安庆,去接李鸿章的淮军入沪。
(227) 翁飞:00:04:35
那么这批兵过去,一开始就带着非常明显雇佣兵的性质,因为他首先是当地的,就是江浙的富商,请了洋商,洋人的轮船把他雇过去,给他很高的待遇。同时每个月可以保证他有60万两银子饷需,那么一半给淮军,这是部队的军需。另外一半就供应攻打天京——南京前线的湘军。湘军一直缺军饷,所以他这支部队就是一支很明显的雇佣色彩部队。

解说:19世纪60年代,长江上洋人的火轮船并不难见,但用火轮船运中国军队,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为免树大招风,当时淮军所有的官兵都藏在轮船的舱底。
(227) 翁飞:00:04:35
那么他们穿江而下的时候呢,居然还闷死了一个士兵,所以当时还是很恐怖的,因为过那个燕子矶,过那个镇江炮台,就是金陵交界那个炮台,都是有太平军在监视。所以他们就闷在里面,大气也不敢出。包括李鸿章本人也是躲在船底下,很狼狈。

解说:从1862年4月5日到5月29日,李鸿章的十三营淮军先后分七批由火轮船经过重兵布防的天京进入上海。因火轮船上全挂英国旗,布防天京长江两岸的太平军皆敢怒而不敢言,眼睁睁看着淮军从鼻子底下进入了上海。
在此之前,洋人也曾用火轮船私运军火、粮食给太平军。时人曾记述过湘军首领胡林翼在安庆见到洋人火轮船时的感受:驰至江滨,忽见二洋船,鼓轮西上,迅如奔马,文忠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吐血,几至堕马。
这一次,太平军也尝到了这种痛苦。
此时,蜷伏在闷热的舱底里的李鸿章,切实感受到了西方物质文明的力量。
5月29日,十三营淮军众望所归一般的全部抵沪,上海官绅们如久旱逢甘雨,纷纷到码头出迎,然而,他们看到部队与他们想象中的“救世主”大相径庭。
(227) 翁飞:00:05:50
那个上海十六铺的码头上来是灰头土脸,拉里邋遢,讲他是叫花子兵。而且也非常的土气,(头)上面是用布帕缠着,下面(褂子)前面一个“淮”字,后面一个“勇”字。

解说:这时在上海码头上还有另一支部队——英法联军,他们刚火烧完圆明园,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此时正在上海休整、等待回国。当他们看到刚上岸的淮军时,纷纷窃笑。
(227) 翁飞:00:05:50
当时洋枪队、还有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打仗获胜归来,在那儿准备添兵加水,准备回国。他们在岸边围观的时候,就觉得这批人完全是来给人当活靶子的,就是给人当靶子的。

解说:这样一支部队能够阻止太平军攻陷上海吗?李鸿章又是用什么办法来改造这支军队的呢?
主持人:鸦片战争以后,我们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当时,有两种对待西方的态度,一种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剿夷派,就是强硬派,和他们打,明知打不过也打。另一种就是以耆善为代表的抚夷派,就知道我们不如人家,一味地“躲”;但这两种态度的根本都是“仇视”,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这种态度才改变。咸丰帝的六弟奕訢与英法订立了《北京条约》后,兵强马壮、能在北京为所欲为的英法联军竟主动撤出北京。他认为这是不得了的事。这完全改变了奕訢过去对洋人“狼子野心、不守信义”的看法。他明白了,洋人并不是要当皇帝,而是要和你做生意。于是,他不再留恋那 “中华中心”的时代,开始拿出勇气,虚心向西方学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外开始联手对付中国内部的问题——太平天国运动。

解说:李鸿章的淮军一到沪上就被中外人士讥笑为叫花子军,但他本人倒不以为然,他说:“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待吾一战,笑未晚也。”意思是,等我打一仗给你们看看,再笑也不晚。
(227) 翁飞:00:08:14
虽然看着他拉里邋遢,所以这支部队叫土气而敢战,就是一群不怕死,不要命的一批人跟着他。当年在团练生涯当中摸爬滚打过了一批比较敢战的,就是江淮丘陵地带的这批土勇。

解说:李鸿章抵沪后,即署理江苏巡抚,但他在临时官署——上海城南的一座会馆里一连呆了三天不肯露面,他在仔细估算上海的形势。
(227) 翁飞:00:15:00
李鸿章进来以后给曾国藩写了一份信。
想我到了上海,就像这个李陵王嫱之于匈奴,就是这个千手千眼、十魔十荡,他这个心情荡漾,黄金世界,目不暇接,觉得这个地方财富太多了。

解说:时,上海由于江浙逃难士绅大量涌入,财政上很有钱,但吏治腐败,江苏布政使王有龄、苏松太道吴煦等“浙江帮”,控制着上海的人事、财政和外交大权。他们贪腐成性,对洋人却唯唯诺诺。
这时,即将回国的英法联军的军舰仍停在上海码头,李鸿章很想上船见识一下洋人的船坚炮利。
(227) 翁飞:
那么舰队就停顿了大概10来天。那么李鸿章就约吴煦和杨坊,他因为新上任,实际上他要接替江苏巡抚,就是吴煦当然不敢得罪他的顶头上司。就说行,然后李鸿章就去,没有暴露身份,说我们今天讲的化装,他肯定是学当时曹操去进单于的那个大营那个古典吧。然后他上了船以后,因为他个子很高,长长将近有1.8的个子。吴煦的个子又矮,见了洋人唯唯诺诺的。
    最后英国的司令何伯就说,这两个道台倒不怎么样?但是后面这个人,因为他经常他向他们问问题。虽然他听不懂中国话,但是看那个神态,他明显知道这个人目光如炬,很高。将来是很厉害的角色。

解说:从船上下来后,李鸿章即给老师曾国藩写信,谈了自己的感受。
(227) 翁飞:他说我也化装看了英国提督的大船,(海军)提督的大船,他们的枪炮威严、气血鲜明,队伍雄整,我下决心向他们学习。绝非我们天朝的军队,我们这个大清朝的军队能够做到。我要学习。后来他一而再,再而三,他就要虚心忍辱学习西人密法,就是要学洋枪、洋炮,学火轮船,就是兵舰。

解说:李鸿章又参观了上海的洋枪队,他们的装备令他耳目一新,特别是那落地开花大炮,准星高,威力大。李鸿章在给曾国藩的信里说:“枪炮并发,所当辄糜,其落地开花弹真神技也!”
张鸣01 :但是李鸿章这些人确实精明,他很快的发现了这个地方就是洋人,洋军队,有些洋军队特厉害,洋军队洋枪洋炮特厉害,很快发现了这套东西。而且不光是洋枪队,而且关键是西式操法,就是他那些编制,他军事制度方面的一种,训练上的。就说作战方式上的都是洋人,洋枪是用洋人的方式打是效率发挥最高的。00:01:40
太平军也有洋枪,但是太平军用的是西周兵制,那种兵制,那种五五进的兵制,不太适合这玩意儿。所以他有洋枪,效率发挥得没有洋枪队那么厉害,洋枪队确实打得很厉害的,因为它人很少嘛,你想想看,这就不错了。

解说:此时,洋枪队的首领叫华尔,是一个美国浪人,因犯罪而亡命中国。李鸿章“全神笼络”,希望他代办采购枪支。华尔便通过上海的英租界开始大量走私枪炮。一直严格控制对华军火买卖的英国人不久便闻到了风声,他们非常恼怒,将华尔捉拿问罪。
(227) 翁飞:00:21:00
军火因为他们觉得对清王朝还是要控制的。然后就教唆他做非法贸易走私,或者别的什么,可能还夹带什么鸦片啊什么,很多事情他们有钱酒干。就要对他进行审问,那么他们也是做好了套子,就是赶紧让吴煦做了一个证明,然后在会审当中,华尔突然掏出一张纸,说我早就是中国公民,不应该受这个治外法庭的审判。

解说:在法庭上,华尔出人意料地出示一张纸,竟然是一张已经加入中国国籍的证明,众人一片哗然。原来李鸿章早就为华尔想好了后路,为他制作了一张中国人的假身份证明。
(227) 翁飞:00:22:17
后来是给他补办的,所以就由中国的官员把他领走,所以当时是一片哗然。实际是保护了他。所以李鸿章对华尔的拉拢工作是做得比较成功,但是他对这支洋枪队既利用拉拢,又防闲,他一直想跟他们在一块协同作战,但是一定是我为主,但是绝对不是你常胜军为主。因为你常胜军背后毕竟还是洋人的势力。

解说:1862年6月中旬,上海地区瘟疫流行,围城的太平军缺医少药,半数以上将士染上了疾病,李秀成决定以进为退,在撤退前先围攻虹桥。李鸿章闻讯,赶忙率淮军驰援。此战对淮军来讲,是在上海立威信的一仗。
战前,李鸿章让人搬来一把西式椅子——胡床,坐在虹桥桥头督战。
太平军炮火很猛烈,淮军将领张遇春领着春字营上去没多久,就便败退下来。他跑回桥边,正撞上坐在那里的李鸿章,李眼也不抬一下,默然地吩咐左右说:拿刀来,把他的头砍了。张遇春大惊,只得返身冲回战场。
    张遇春的春字营,为淮军中最老的营号,其本人也是李鸿章最亲信之将领。李拿他来开刀,是让全军知道他的决心。
与太平军相比,用洋枪洋炮武装的淮军还是优势明显。他们初战告捷后,又在8月和10月取得了北新泾、四江口两大胜利。尤其是四江口之战,淮军将领刘铭传率领洋枪队投入战斗,发挥了巨大杀伤力。李鸿章由此对西式军械,有了更加直接的体验。
他在给曾国藩的信里也不无得意地说:“有此胜仗,我军可以自立,洋人可以慑威,吾师可稍放心,鸿章亦敢于学战。”
就在李鸿章洋洋得意之时,一件背信弃义的事变几乎让他的所有努力前功尽弃。
主持人:太平军的评价和消亡。

解说:李鸿章率领淮军在上海站稳脚跟后,1863年春天,又率兵围攻李秀成的大营苏州,随行的有英国军官戈登统带的“常胜军”,它的前身便是华尔的洋枪队。
戈登出身于一个英国皇家炮兵将领的家庭,他与当时西方雇佣军中的亡命徒不同,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军人。
  一开始,李鸿章和戈登相处的还算不错,但不久便有了矛盾,原因是李鸿章时常拖欠常胜军的军饷,想迫使常胜军通过劫掠来自给自足。
但戈登绝不松懈军纪。他数次向李鸿章索要军饷未果,火冒三丈,公开指责李鸿章截流军费。李鸿章私下把常胜军称为“磨难星。”想找到机会就“好自遣散之。”
李鸿章和戈登要攻打的苏州,是太平军主力忠王李秀成的大本营。淮军合围前夕,李秀成从天京前线赶回,把守城的重任交给爱将、慕王谭绍光,又匆匆离去。谭绍光忠心耿耿,但是他手下的八员守将却早已心怀异志。
淮军打苏州,李鸿章采用了“剿抚并用”的策略。苏南太平军将领中有不少是安徽人,便于诱降工作;但李鸿章小心谨慎,因为不久前,他的三弟李鹤章曾在太仓遇到太平军守将蔡元隆的“诈降”,害得腿上挨了一枪子。
李鸿章将诱降的任务交给了帐下大将程学启,程也是太平军的降将,他秘会了苏州太太平均守将郜云宽等人,以二品武官为诱饵,要他们献出城池。
纳王郜云宽对程学启的话将信将疑,提出让较有信誉的英国人出面作保。于是,双方让英国人戈登作证,并折箭为盟。
几天以后,郜云宽等太平军八将果然刺杀了主将谭绍光,打开城门将淮军迎入。
但郜云宽也留了一手,他们只让出一半城池,自己还占着另一半,并要求所属部队不能拆开,要成建制地整编进淮军。
(227) 翁飞:00:17:50
因为当时他说是10万(太平军),但是大概战斗力在4、5万人,出让半城给淮军进去。淮军的主力部队只有两万余人,一万人进去,一万人在城外,让他一对五,或者一对十

解说:程学启进苏州的当晚便找到李鸿章,他认为这八个降将靠不住,应该及早诛灭。
李鸿章游移不决,言:“自古以来,杀降都是不祥之事,这样做,会使得常州、嘉兴的太平军拼命死守,我们再要往下打就困难多了。”
(227)翁飞:00:17:50
他就向李鸿章劝说,必须要干这个事。那么程学启就说,你不干,明后天我们的脑袋也要掉。因为他们不剃发,不解散部队,然后让出一半,自己投降的地方。这样是大患,哪有投降这样投降的。
解说:程学启对李鸿章的优柔寡断很生气,说:“万一变生肘腋,后果不堪预料。到时候,脑袋丢了还不知为什麽呢?”言罢,拂袖而去。李鸿章急忙追出去,挽着他的手说:“方忠老弟,不要生气。”
当晚,他便布置城外淮军在四门外埋伏。
次日上午,李鸿章来到城内程学启的军营,传令召见太平军八个降王,并说要当场封赏他们为总兵、副将。八个降王不知是计,兴高采烈地来到军营。酒宴开始,忽然有校兵送来紧急公文,李鸿章便趁机离开。正当八个降王酒酣耳热之际,进来了八个武士,每人手里拿着一套清军的顶戴官服,说:请大人更衣换顶带,八个人洋洋得意地站了起来,自己用手解开头上包布。说是迟那是快!八个武士手起刀落,八颗人头被斩落地上。

解说:李鸿章、程学启在诛杀了八个降王以后,又在苏州城内大开杀戒,将太平军将士全部杀光。曾在苏州城外作过证人的英国人戈登得知这一消息后,大惊失色,极重契约精神的英国人认为,李鸿章背信弃义的行为侮辱了他的人格。他抱着太平军降将郜云官的首级大哭不止,说自己对不起他,然后提起左轮手枪在苏州城内到处找李鸿章决斗。李鸿章不得已,只好藏到城外的一只小汽船上去处理公
(227)翁飞: 00:19:50
戈登认为他是英国皇家陆军的军官,是吧,是以信义第一。因为它这个军队,一个是他不杀俘虏,对吧,第二个人家投降我是真,他认为大英帝国的面子是受到极大的侮辱和挑战,然后气势汹汹的拿着手枪去找李鸿章,找程学启。程学启在城里安顿,就是一批一批杀这个太平军投降的骨干,血流成河。李鸿章就是逃避,[戈登]到处追他。就这么一个过程。

解说:李鸿章在苏州杀降,全国也舆论大哗,在北京,有官员上折要求朝廷处罚李鸿章。杀人如麻、外号“曾剃头”的曾国藩也在私下也说李鸿章“殊为眼明手辣”,自叹不如。
上海的外国领事馆官员代表列强及所有外国侨民签署了一份严厉谴责李鸿章的决议,指其杀降是对人性的彻底背叛,并警告说,此事很可能使列强不会再帮助清政府,并可能撤回帮清军打仗的洋兵洋将。英国驻华陆军司令伯郎也从上海赶到昆山,与戈登商量藉此从中方手里夺回“常胜军”的控制权。
李鸿章为挽回舆论,通过常胜军的英国军医马格里和新任海关税务司赫德做工作,先重赏常胜军白银七万两,还有一万两奖给戈登本人;又向上海的英、法、美等国使团去函,解释苏州杀降是中方的决定,和戈登无关。
不久,清廷对李鸿章及清军的残忍做出了肯定,认为他们“所办并无不合”,“甚为允协”。
张鸣00:03:57
是在中国历史上是这样的,中国的历史有的时候是杀降,有的时候不杀降,杀降和不杀降都有中国背景的道义的支持。就说你比如说我不杀降,我所信,是信字,我约定所信。如果我杀降,你背叛你原组织,你本来就是不忠不孝,不忠不义,那么我杀你,你这种人就该杀。怎么都可以,中国的道义上讲都可以说通的。

解说:在朝廷的赏赐中,英国人戈登被封提督,赐穿黄马褂,带孔雀花翎。清政府还仿照西方式样给戈登制作了一枚巨大的纯金奖章。
但戈登说:“由于攻占苏州后所发生的情况,我不能接受任何标志皇帝陛下赏识的东西。”
为了缓和与戈登的矛盾,李鸿章在报上发表声明说杀降事件和戈登无关,并厚葬了被杀的太平军将领。自己还亲自到墓前哭灵表示悔过。[注:此事绝无,此句应删——翁]
1864年3月,戈登终于原谅了李鸿章,两人见面商议战事,但避而不谈“杀降” 事件。在英国公使的规劝下,戈登最后虽然接受了清政府的嘉奖,但拒绝了李鸿章的一万两白银赏金。
5月,常州城破,太平天国在苏南最后的军事重镇陷落。于是,常胜军在昆山解散,戈登随即也准备返回英国。
(227)翁飞:00:24:14
但是由于戈登这个人,也是一个比较有点血气方刚的。就是不太听他这个英国的国内的指挥。所以英国就指责他,你不应该这么帮湘淮军,帮李鸿章。那他就觉得,你这样我就干不了了。所以戈登就宣布辞职。正好这个机会,李鸿章你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刻派他的得力干将丁日昌在一个星期之内迅速的用18万两白银,迅速的把常胜军解散掉,然后把他的武器装备落为己有。从此他的三支开花炮队就大大的扩充,他原来只有几十镑的小炮,那常胜军是108镑重炮,可以攻城的。这样就是大大的充实了自己。这个也可以看作他对付洋人从那个时候开始,一贯的态度。包括对后来的赫德,包括后来对阿斯本,包括后来对琅威理,一贯的对洋人的态度。他不是完全的媚外,而是既利用又防卸,就是又防范他。
张鸣:他有一个差距,就是湘军的西式化程度远远赶不上淮军,就是因为它第一个他们都有太平军的刺激,但是它的刺激更强。因为李鸿章对手主要是李秀成的部下,李秀成的部下是装备最好的,他也有洋人帮他,有一帮人自他。包括太平军副统领(白齐文)都跑到那边去了。这样就是说他受的刺激要大,这是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呢,他那边有好榜样,有洋枪队,还有西方军队的一些样子比着。所以他就进步就比较快。加上李鸿章又是个特别务实,极度聪明的人,我听说李鸿章是脑瓜最好使的一个,他比曾国藩的脑瓜还灵,就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这方面他进步非常快。

解说:戈登归国前,赠言20条给李鸿章,他说:
现在,中国会外语的人不受重视,这些人应该得到比会中国话的洋人更多的机会。
中国要学会自强,否则洋人也帮不上忙。
中国一日以北京为首都,则一日不可与外国轻开战端,因为北京离入海口太近,中国没有海防,洋军可长驱直入。
中国需要设立电报,整顿海防,建立自己的水师。
在他的建议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一条是:“中国有不能战而好为主战之议者,皆当斩首”。这是戈登对朝中大臣好空谈、尚清流的作风的回答。(联系到后来发生的中国两次抵御外侮的战争——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所发生的种种情形,可以说被戈登不幸而言中了)
戈登最后说:“中国人民耐劳易使,果能教练,当可转弱为强。”
李鸿章当时没有想到,这些建议和预言日后竟都被自己一一实践和体验到了。
主持人:我们的历史书和现实中戈登的反差。物质文明、契约文明对李鸿章的刺激,他与洋人关系的展开。(按:此段话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