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洋务(第五集)
发布时间: 2015-05-05 浏览次数: 126

主持人:李鸿章的培养人才计划遇到挫折,留美幼童在美国开放的气氛中的变化让保守派不满,留学计划半途而非。李鸿章的态度呢?

  解说:1881年秋天,在美国旧金山进行着一场特殊的棒球比赛,对阵的一方是美国当地著名的棒球队奥克兰队,另一方是由中国“留美幼童”组成的“中华棒球队”。
  奥克兰队的美国球员很傲慢,他们认为可以轻而易举得击败眼前的这些中国人。
  但中国孩子们不这么认为,他们自从来了美国就开始从事棒球运动。这支球队一直在一起训练。
  但这将是他们在美国的最后一场比赛。
  留美幼童计划原本是在美国学习15年,但不到10年,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事情的起因是:负责监护留美幼童的大清驻美公使陈兰彬,早就对这些孩子们的西化作风不满了。他给朝廷写信说,这些孩子到美国后,剪了辫子,参加体育,不务正业。如果是这样,不如及早结束他们的学业。
  李喜所:00:06:17
  就是说培养出来这些人都是西化了,而且都是这个受美国的影响很大,而且受,回来以后不会忠于清朝政府了,对皇帝的统治是个威胁。所以他们从这个角度看,考虑,

解说:留学总监容闳比较开放,他反问陈兰彬等人:孩子们从事一些体育运动,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他指责清朝官僚“久处专制压力之下,毕生所见所闻,没一点自由的精神,没一丝活泼的思想。”相反,留学美国的青年学生们,受到新教育的熏陶,终日呼吸自由空气,以往所受到的专制重压,一旦排空而去,言论思想当然与旧式教育格格不入。
  (228)翁飞00:47:20
     就是容闳和后面的吴嘉善产生了强烈的中西文明的这种理念的对抗,学生在那个地方,不断的打报告他们都西化了,变了格调了,生活方式什么,本来每天都要拜孔子,拜皇帝牌位,不弄了。说[的清廷很]恼火嘛,把你撤回来,就半途夭折了。但这批人后来在中国近代发生很大影响。
  李喜所: 00:03:11
  而这个容闳这个人毕竟在国外留学,留学,对中国的官场的游戏规则知道的很少,据我掌握的材料,当时容闳从来没有给李鸿章写过信,也从来没有觉得应该给李鸿章写信来反对物资等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他从来没有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所能得到的信息,应该是反对声比这个支持者要少的多。

  解说:李鸿章在国内时刻掌握着留美学生的动向,他也很不满意,倒不是因为幼童身上沾染了洋风气,而是这些孩子没有像美国政府当初许诺的那样,在中学毕业后,进入军校,而是去了耶鲁大学等综合高校。如果这些孩子们没有成为朝廷所需要的军事人才,他李鸿章如何向朝廷交代呢?
  (228)翁飞00:48:13
      但同时李鸿章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就是有点急用先学的这点味道。
  00:49:10
      所以他在培养留学生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来了就能为他所急用的人才,比如说军官,比如说机器制造,铁路工程,比如说詹天佑。比如说电报,像程大器他[们]这一批人。


  解说:就在朝中保守派对“留美幼童”“变质”的批评声沸沸扬扬时,李鸿章表现得很圆滑,他没有挺身保护留学总监容闳,而是责备他偏重西学,使幼童中学荒疏。但他也不支持中断留学计划,他说:如果中断留学,太不给友邦——美国政府面子了,而且已经花了数十万银子,不是付之东流了吗?
  但, 1881年6月8日朝廷还是下旨:留美幼童全部裁撤回国。
  中国的第一次留学生计划宣告中断。
  李喜所:00:04:27但是李鸿章没有反对,但是李鸿章也是无能为力,能够把同意把他们撤回,所以在1881年就把这些留学生就撤回来了,具体就这么一个情况吗?
  01张鸣
  00:15:07曾国藩的死确实是,就洋务运动的一大损失,就曾国藩在的话,很多事情是比如说是不可能毁吧,因为他威望摆这儿的,这个人很能担当,确实是有两下子。包括六同美那个,如果曾国藩在,肯定不会被中途给废掉,但李鸿章就不管了,李鸿章就滑头,就不管了,但李鸿章他也确实是一直在往前走,只不过他以一种更加油滑的时候。

  解说: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就留美幼童计划被中断一事发表社论: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中国政府认为这些学生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它自然科学,而对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无动于衷。这种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1881年8月,在旧金山的码头上,回国的轮船已经停靠在那里了,留美幼童们进行着他们最后的“演出”:不可一世的奥克兰棒球队被中国投手投出的刁钻曲球球路所击败,投手就是后来中国的铁路先驱——詹天佑。
  中国青年取得了他们在美国的最后一场胜利!他们要上船了。
  “这些孩子已经学会了电报技术”《纽约时报》继续评论道:“而眼下中国政府还不准许在天朝圣国的土地上建设哪怕是一英里的电线。他们深知公民的自由意味着什么,这些孩子要把这些危险的学问念头带回一个不负责任的独裁政府那里。这个政权如此的复杂神秘。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在上海码头,没有鲜花、没有掌声迎接这些回到祖国的学子,他们搬着行李,躲过周围冷漠的目光,走向城市深处。
  李喜所:00:08:02
  这个留美幼童嘛,因为他们在美国毕竟是学了差不多9年的时间,最早一批九年的时间,在这个期间他们毕竟学到了美国的新的技术,比较是比较低层次的,但这些技术对中国来说,对于洋务运动来说还是很用有用的。虽然他们被撤回以后,清政府对他不信任,当时被关在这个上海的一所学校里面,甚至有人站岗,不让他们随便出入。最后呢,解决稀里糊涂就给他们分配了工作,也没有怎么重用他们,但是由于这些人毕竟找掌握了现代化的技术,大部分得分配到洋务运动所办的企业当中,还有学校里面进行工作。

  解说:94名回国的“留美幼童”中有16名被分到南洋水师,其中包括詹天佑等5名耶鲁大学学生、欧阳赓等5名麻省理工学院学生,而黄季良等5人被分配到南洋水师旗舰“扬武”号任见习军官。
  01张鸣:00:35:40
  被废了以后,但这些人回来以后,没有地方去,没有地方去,有些人就经商了,你看那个谁做的,(钱刚)他们做的(××)那个,很多人当兵了后来都,就很惨,福建海军,就当兵啊,白白的损失掉了都。今后他好多都纳那这儿来了。

  解说:1884年7月27日,“留美幼童”黄季良和他的四个同学被分配到福建水师的旗舰“扬武”号上,他给在上海江南制造局的父亲写了一封信。信是请人带上岸投递的。
  “近奉上谕,调回中国,旋派来闽,又从军于扬武兵船,不能一日承颜养志,负罪实深……”
  他在信中夹带了一幅画:一个稚气未消的青年,身穿浅黄色大清官服,脚蹬皂靴,腰佩战刀。10年苦读于海外,现在终于有了报国的机会,黄季良和他的同学们望着福建水师那11艘崭新的军舰,显得意气风发。
  他们还不知道,此刻,远隔千里之外一场战争,将决定他们未来的命运。
  此刻,远在天津的李鸿章已经顾不上这些“留美幼童”了,1882年,法国人在越南动武,越南向大清国求救。游弋在中越边境的非官方武装——刘永福的“黑旗军”已经深入越南境内,和法国人打起来了。
  “越南有事”,中国管还是不管,朝内争吵得一塌糊涂。李鸿章的头都大了。
  (228)翁飞00:23:50
  应该说在中国从[19世纪]70年代,就是进入一个比较高速发展的阶段的时候,它同时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中国觊觎和种种企图吧,所以我们讲的那个时期是边疆危机的高发期。而且非常奇怪的往往是一方有事,另一方同时出现事。比如在70年代[我们]俄国策划阿古柏[叛乱]对吧,沙俄在北边[闹事]的时候,左宗棠向西北进兵平叛的时候,我们的东南发生了日本借用[我们]琉球船民被害[引发]的台湾事变。那么同样也是的,当我们从1880年到1884年,这段时间是日本从《江华条约》开始高度关注朝鲜半岛的时候,而法国在我们的领土之内,在我们的所谓的藩属国保护国之内又发起了攻势。
      实际上这些就是说它不会出现这个单一的对手,总是利用各种矛盾。列强在周边就处处蚕食觊觎,[这种行为],那么这些都是和他们当时的资本市场的扩张,殖民地的扩张,这种帝国主义前奏,[是]这个时候必然的现象。

  解说:当时,越南和大清是“宗藩关系”。 但两国之间,更重要的是一种“从属”的名分,并无实质的统治权。大清作为“宗主”方,虽不对越南实施统治;但当越南有事时,却有保护的义务。
   刘刚: 00:15:28
  在天下观里面它是一种理藩的关系,附属国的关系,朝贡的关系,所有都是它的番[藩],整个那些都是番院,番[藩]嘛,像一个篱笆一样,挖一个篱笆,他把它当这个。而且中国这个天下观你看那个华一图(?华夷图?),从宋代开始他们画得那个华一图(?华夷图?),那是中国老大,这个图上一个中国,中国它就是边上有点海,海上几个岛国那叫(市里?)。好像它这个里面,中国里面它就是这个,它构成这么一个天下,它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解说:19世纪中叶以来,法国一直试图将越南划入其在远东的殖民地,1874年,法国人占领了越南南部地区,并继续北进,希望打通中国西南的贸易通道。越南正是在此时向宗主国中国求救的。
  在对法问题上,李鸿章是主和派。法国是当时世界海军的第二强国,大清海军在建设之初就挑战这个欧洲强国显然是不现实的。
  (228)翁飞00:25:26
  他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思想,就是我要抓紧时间,搞好我自己国内的建设。我确保海疆、边疆20年无事,30年无事,他一般讲20年无事。给我20年时间我增强国力,我来增强我的军力。他是这么一个思想。

  解说:但一些被称为“清流”的年轻文人认为,放任法国对越南侵略,就是示弱,这将使周围的“藩属国”失去对天朝的信心,大清应该向法国宣战。
  (219)刘刚:00:00:49
  当时有一个挺有名一个叫张佩纶,他跟张之洞是齐名的,这是大笔杆子,用他这只笔搬倒了很多人,当时的话也是李鸿章唱对台戏的。但是李鸿章很欣赏他,当时这个人,书生都喜欢谈兵。

  解说:清流大臣们认为,姑息会使敌人贪得无厌;他们嘲笑李鸿章说:“法国奸计妇孺皆知,惟李中堂一无所知”。
  李鸿章一面和法国人谈判,一面应付着清流派的攻击,焦头烂额。
  (219)刘刚: 00:03:22
  这个清流的话,这个慈禧这个老太太,这个清流主要是她给弄出来的,对我们来说的话,现在有点舆论监督的意思,你们这些人兵也在你们手上,什么都在你们手上,钱也在你们手上,权也在手上,都在你们手上,那这些人的话怎么办呢?你要有舆论监督的,就是这个(清流),它时时刻刻他也知道,你说这个话什么玩意的,但是他少不了这些人。就像我们现在狗仔队要抓明星一样,你知道吧,这些(清流)有时候就是慈禧太后的狗仔队。
  只要说他坏话就行,你没事的,他的职责就是干这个,就是天天去监督,找他们的隐私,查他们的问题。有了这个东西,他就不敢,有事不敢乱说乱动,有一乱说乱动就奏你一本,
   01张鸣 00:43:55
  但是还有一些,还有一些就说他实际上是,实际上我是在攻击那些务实派,攻击洋务派。他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西太后来牵制地方督抚的一个力量。为什么呢?他们认为以后地方势力上升,在之前呢,地方是没有什么力量的,你地方督抚,你贵为一省大员,你花一分钱到户部来报,你更没有财权。军队你只能控制你自己那棒,护军那帮,剩下的人你根本控制不了。但是太平天国不一样,军队自己,他们自己招的。相关××自己招的,钱我自己凑。你想想看,这个地方势力这么大,他怎么控制,他要把人全部改回来,朝廷没有这个力量,你就靠你这个力量,你就挽回了局面,要不然朝廷都垮台了嘛。于是他就有意的让我们清流去,当然这清流党,他们谐音清流,就是××的牛,谁是牛头,谁是牛脚,谁是牛蹄子,都有分的,一帮清流。
  01董丛林:00:40:02其实这个所谓战和这个事情吧,我觉得这个其实涉及到中法战争,以及后面包括甲午战争,相关好多近代战争当中,就是关于战和问题,你看每一次战争的时候,都有所谓战和之争。并且过去呢,关于战和之争也有一般的观点,好像主战派那就是爱国的,所谓的主和派就是好像是卖国的了。00:41:06
  这个当然不是说是一点点道理都没有,但是要是这么绝对的,比方说以战和来划分爱国卖国,好像就太绝对化了。如果您看要是具体看一下的话,比方说包括中法战争当中,其实真正主战的好多人,一个是他是局外人员,不是真正涉局的,就说我在作为局外人,我说说而已。再一个呢,就是真正当时对战争那个情况,他也没有很切实的了解。那么这个我觉得也好像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那么你涉局的人,比方说真正你要指挥打仗的人,当然他要分析双方的条件,他要具体地分析战局情况。

  解说:大清国同法国的前期外交斡旋,采取了一种奇怪的形式:总理衙门、李鸿章和驻法公使曾纪泽都通过各自渠道进行着谈判。

  解说:法国谈判代表脱利古说:总理衙门、李鸿章和曾纪泽三方面玩弄我们。当我们与李说话时,他要我们去问曾,曾又要我们问李,总理衙门则要我们问曾、李二人。
  他说,清方的策略显然是要使我们麻烦、厌倦和疲竭。
  法国人只猜对了一半,事实上,大清的三方代表暗示着中国内部的分歧,李鸿章和恭亲王控制下的总理衙门主和,驻法公使曾纪泽代表了清流派的主战立场。
  清流派搬出了古老的口号“天子守在四夷”。他们说,应该用战争来捍卫中国的荣誉和朝贡国的利益。
  李鸿章说“法国海军强盛,中国海军难以御敌;中国兵弱饷乏,久战终必不支;兵端一开,中国既添近忧,又贻后患。”
  清流派说,决定胜负的不在武器,在于决心、勇敢和美德。他们把李鸿章比做南宋奸臣秦烩。进行恫吓。
  李鸿章无奈地和朋友抱怨说:“不当事之徒草率妄言,大多言语欺凌不堪。”
  张鸣00:45:24
  自己百无一能,这就很糟糕,就局面就变成了,就成了一个什么,就是说这帮,尤其在改革派,他受到了一种,就是来自于什么传统道德的批评,而传统道德实际上在当时来讲,它是一种,在历史前进中是有问题的一种文化形式,是文化内容,但是它是存在有问题的,他需要批判,需要反思,但是你用这个东西作武器来批判改革者,显然是一种倒退行为,是一种按照不道德的行为,但是这种局面是一直中国都有。
  (217)李冬君00:40:46你光是像清流他不做事的没关系,他怎么高谈阔论,怎么骂人都行,骂完了他完事,因为他不需要去做实事。但是做实事的这些人就必须要想,我要把这些事做成,我就要把这种关系处理好,我觉得他已经做官做的境界已经做得很高很高了,他才能知道,也很有智慧,很有官场智慧,怎么样做才能达到我的目的。
  01董丛林:00:42:25。他曾经就是说过这个意思,就是你每一次战争,你就是签约,每一次签约,都要更吃一次亏,他觉得与其这样的话,还不如我能在争取,就是和平的那种条件下,我尽量不去打的,尽量的维持一种相对和平的环境。
  00:43:55
  在这种情况下,我去,他不是搞洋务运动也讲搞自强嘛,我去搞那个自强的,我去求富的,当然他说那个意思就是这样中国将来以后真正国内条件提升了,再如何如何。
  01张鸣00:42:30
  但是这种批评也有些不合理的地方,有些时候务实派的官员他往往不是清流,务实派的人他有时候他用一些非常手段,就是一些为道义不是太允许的,或者是擦边球的一些手段,他实际上是对国家有好处,对社会有好处的。

  解说:“越事”爆发初期,李鸿章曾和法国驻华公使宝海达成了一个“李宝协议”,但1883年2月,法国内阁发生变动,狂热的殖民主义者茹费理出任法国总理,他们否决了“李宝协议”。越南战事一触即发。

  主持人: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不打就赔当然不对,但明知打不了,还打,打了赔更多,就更不对。在中法战争中,大清国的态度在战和之间一直摇摆不定,反反复复。

  解说:1884年3月,李鸿章的心腹时任粤海关税务司的德璀琳将一封密函交给李鸿章,这封信来自于一个叫福禄诺的法国海军退休舰长,此人在中国多年,且久居天津,他声称:“法国拟调兵船入华,将夺据一大口岸,若早讲和,他可以电请其国止兵”。李鸿章闻讯大惊。如果真是这样,中法战争就不是在越南动武那么简单的了,战火很可能要蔓延到中国本土。
  (228)翁飞00:27:10
  我们今天讲就是怪怪的,就说他在香港,他已经是一个解职的一个舰长,然后在香港,碰到了德璀琳,他们俩一聊天。原来打过交道,原来认识,然后德璀琳把这个信息给李鸿章。李鸿章说这个很好,他这之前被解职了,[如果]他说动舰队的指挥官,或者说动法国政府,那么何妨一试?这个行为本身就很荒唐。他[李鸿章]就一厢情愿,想赶紧做个停战的东西。所以中国的外交听起来也是很可笑。

解说:李鸿章致函总署说:现在是和法国议和的好时机,等战败再议,恐怕局面就无法收拾了!
  清廷赶紧谕令李鸿章“为保全和局起见 ”“通盘筹划,酌定办理之法”,但补充到:要“不稍失国体”。
  清廷此举无非是既要苟安,又要推卸罪责。李鸿章早看透朝廷用心,为了避免充当替罪羊,他要求清廷明示:什么叫“不稍失国体”?
  清廷只好解释道:最好不改变“越南为我藩属”的地位、杜绝法国人入滇通商、在越清军不能任法国驱除;不付赔款。
  为了贯彻朝廷的精神,李鸿章加紧了与福禄诺的谈判。最后双方拟订:中国承认法国在越南的地位;法国不向中国索要赔款;中国开放边境口岸通商等等。清廷迅速批准了这份协议。5月11日,《李福协定》签署。

  解说:就在《李福协定》签订前两天,条约细则走漏,朝中舆论大哗,人们认为这是不战而弃越南。翰林院编修、名士梁鼎芬甚至上奏弹劾李鸿章有“六可杀”之罪。
  弹劾李鸿章的奏折有47份之多。李鸿章处心积虑半天,终未摆脱做朝廷替罪羊的角色。
  (228)翁飞00:27:10
  这边法国对越南,向中国本土进攻的趋势没有丝毫的减慢。引起朝廷主战派,尤其一些保守的官僚的轩然大波——李鸿章就是在卖国!认为你李鸿章就是在息事宁人,就是完全妥协。所以一下子据说是收到了47份奏折,其中最激烈的就是梁鼎芬,梁鼎芬就上奏他[李鸿章]有六可杀。这个人是很怪的人,就是笔记小说说,人家给他算命,说你到26岁你有场大难,说你必须要弹劾一个很厉害的人。你才能保住命,他稀里糊涂弄了一个东西:六可杀。


  解说:慈禧一看此种形势,倒找到了除掉恭亲王集团的机会。至于李鸿章嘛,也可以让他老实点。
  (228)翁飞00:29:13
  恭亲王和李鸿章声气相通,是心心相印的,大家在这个外交问题,都认为中国很软弱,很没有实力,我们现在不能打。所以他极力主和。但是慈禧呢,对于恭亲王揽权。因为他们叔嫂之间的争斗就慢慢、慢慢白热化。在这种情况下,借助这个势力,借助了一个契机,慈禧发动了甲申易枢,然后就恭亲王给罢免了。然后上面一个主持大局的人呢,是光绪皇帝的生父,他是老七,七王爷。老六下来,老七上来。那么[这个]奕譞是一个很狂热的排外主义者。他是天津教案的真正的幕后主使者。

  解说:慈禧特意将弹劾奏折发给李鸿章本人看,李鸿章吓得倒出冷汗。他知道,这是慈禧给自己颜色看。
  (228)翁飞00:30:20
  所以这时候慈禧就采取了一个手段,可能是训斥也是保护,就把奏折甩给李鸿章——闭嘴就不要说了。
  (219)刘刚:00:04:44
  李鸿章后半辈子陪着这个老太太也不容易,中国这个政治里面它有一种老太太政治,中国好像没有太多的研究这一块。
   老太太,好像人你跟这婆媳都很难弄的,它这里面是一种,她把处理婆媳带到朝里面,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来用。

  解说:清廷内各派因《李福协定》而乱成一团,法国人并不知情,驻越法军按《李福协定》,前往越南凉山的清军驻地接防,清军却没有接到朝廷的撤退命令,拒绝接防。法国人急了。条约签了跟没签一样,他们谴责中国出尔反尔,并于7月12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刻执行《李福协定》,并追加了一笔赔款。
  8月上旬,法国军舰游弋到台湾海峡,开始进攻台湾基隆,并摆出进攻大陆的姿态,中法之战形势危急。
  慈禧这时已无法再玩弄“和战”的两面手法,她六神无主,竟和光绪帝的父亲醇亲王哭诉道:“我不想再经历火烧圆明园的故事,亦不愿大清江山由我而失,由我示弱。” 醇亲王安慰道:“可以打。”慈禧说:“打就打到底。”
  慈禧又召见群臣会议,说:“和亦后悔,不和亦后悔。和就示弱,不和会割地赔款而且引起内乱。怎么办?”
  许久竟无人发言,最后左宗棠起立说:“中国不能永远屈服于洋人,与其赔款,不如拿赔款作战费。”慈禧遂含泪罢朝。她派清流派的领袖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张佩伦会办福建海防。
  (219)刘刚:00:01:58他纸上谈兵的时候都给他谈中了,好几个;朝廷说既然那么厉害,那就派你们到前线去了。当时正好是中法战争时期。因此张佩纶就派到福建去了,福建他们有海军,海军在这里,

  解说:张佩伦到达福建不久,法军主帅孤拔率领的舰队就驶入了中国口岸。朝廷犹豫于和战两端,令张佩伦决不能先发制人授人以口实。
  按当时国际惯例,外国军舰驶入别国口岸,数量不得超过2艘,时间不得超过2周。在中法已经交战的情况下,清政府居然允许敌国舰队深入本国军事要地40余日,不能不说是战争史上的奇闻。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清廷束手无策。并不完全是实力薄弱,而是因为在处理有关国际法的问题上,他们不知如何去做,诸如如何叫法军退出港外。
  福州船政局和福建水师于是直接处在法国大炮的威胁之下。
  1884年8月23日,清流领袖张佩伦站在马江附近的中歧山。目睹了中法之间的第一场海战。江面上枪林弹雨,浓烟烈焰,水柱冲天,血肉横飞。他心如火焚,却拿不出一点办法。
  法国舰队包括了8艘战舰和2艘鱼雷艇,配备了约70座重炮与多挺机枪。福建水师拥有洋务运动期间建造的11艘军舰,其中有两艘是木制的。这些船上有45门新式大炮。
  下午1点56分,海战开始,不到一个小时,中国的11艘军舰全部被打沉,福建船政学堂、马尾造船厂也被法军炮火全部摧毁。
  洋务运动后苦心经营20年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比军舰和学校更令人痛惜的是,在美国十年成长起来的“留美幼童”6人参战,4人牺牲,其中有薛有福、杨兆楠、邝咏钟3人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船政学堂各期毕业的学生,有许寿山等十余人阵亡。

  解说:那么,此刻清流领袖张佩伦在哪呢?
  (219)刘刚: 00:01:58
  张佩纶一到了那个地方他就害怕了,他让所有的战线都围着他,护着他,都来保护他,这炮一响他就跑,跑到半路上他很会写奏折,又有奏折,又在吹嘘,后来当地的士绅就把他给告了。告了的话后来朝廷处理他,又把他拿来充军,张家口那边给他弄出去。
  后来就是李鸿章拉了他一把,后来还拉他做女婿了,他就是张爱玲的祖父。他对清流这一块,他主要的方法他就是把你放到,你要处理这个事我就把你,你要说这个事情怎么怎么做,不是一套一套的嘛,他就去做
  (217)李冬君:00:38:44
  那么清流在中国文化里它是一个道德的标准,因为我们中国评价一个包括是政府的一个评价标准,它不是一个技术指标或者是什么,它主要就是一个道德指标,所以清流这个集团在中国政府里,它始终有,给他们留有一个余地位子翰林院,就是这帮人在那整天高谈阔论的地方,要养这么样批人。当然他们自己做学问也提出来很多东西,但是作为一个制衡的一个手段,他是一定要留下来的。

  解说:马江虽然惨败,但它并没有决定中法战争最后的胜负。1884年9月之后,中国在中法战争的北越战场、台湾战场和镇海保卫战中都取得了胜利,而李鸿章领导的淮军功不可灭。
  (228) 翁飞:00:35:41
   在当时在中国战场上只有淮军,是唯一的在战场上和法军,一比一交手并获得胜利的军队。确实是如此,因为在近代以来的反侵略战争当中,就是能单独跟一个国家来进攻的,一个是法国,一个是日本,能够打成平手的,取得战场胜利的,就是几块战场都取得战场上的胜利,应该是中法战争。而且这三块主战场就是越南战场,越南战场除了淮军为主力,还有其他的军队,还有滇军、桂军,还有其他军队,包括冯子才,那么淮军是主力。但这个台湾战场主要是湘淮军,基本上是淮军为主力。镇海战场也是湘淮军,基本上也是淮军也主力。

解说:李鸿章一手培养起来的淮军,此时已是大清最重要的国防力量,而淮系官僚中也有多达1600人在朝中任官。有兵权和庞大的官僚网络做后盾,李鸿章在朝中的地位也一时难以撼动

解说:但,这些军事胜利并没有彻底扭转中法战局,尽管法国已无力支持这场遥远的战争,大清也同样无力应付危机四伏的海上危机,日本此时正在乘机向中国挑衅。
  朝廷对法方针是 “乘胜即收”; 清政府通过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居中调停,与法国达成了一项协议,中国承认战前被清流派攻击得体无完肤的《李福协定》,法国也不再提进一步要求。
  1885年6月,善后专家李鸿章与法国人签署了正式条约。
  在最后的外交斡旋中,虽然李鸿章对谈判的每个细节都在过问,但他已经失去了谈判的主导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款议始终由内主持,专倚二赤,虽予全权,不过奉文画诺。”
  “由内主持”是指由慈禧太后亲自决定,“专倚二赤”是指完全依靠赫德,他自己呢,不过奉命签字而已。
  此刻,他正在同时处理着另一场更大的危机,大清的另一个藩属国朝鲜也出事了。

  主持人:有人说,中法战争中国没败,确实,大清国在近代战争中少见地没有支付赔款,但它为战争耗费了一亿两白银,并欠下两千万两白银的外债。那些清议派可能要说了,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打什么仗呢,但历史是不能说“如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