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洋务(第九集)
发布时间: 2015-06-04 浏览次数: 365

主持人:世界历史进入全球化其实应该从1492年开始,这一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自此互相隔绝的世界开始融合。从那时算起,西方列强的崛起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的崛起。第二次是英法美的崛起,第三次是德国、俄国和日本的崛起。李鸿章所处的时代基本上与西方第三次崛起的时代相吻合。1861年俄国废农奴,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1871年德国统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三个国家开始向世界霸权发起了有力的挑战。但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之间也有矛盾。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吞了朝鲜和中国辽东,这让一直对东北亚虎视眈眈的俄国很不满。


解说:1896初,大清总理衙门收到一封请帖,这年518,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要举行加冕典礼,希望清政府派代表参加。

朝廷并没当回事,决定派湖北布政使王之春去


229)翁飞002650

当时的总理衙门开始不太重视,认为找一个当过巡抚的王之春,广西巡抚,安徽巡抚。王之春地位肯定不够,去了后俄方不太满意,于是就很委婉的传达了希望,来一位更高地位的。


解说:不久俄国人回话了,驻华公使喀西尼抗议说:皇加冕,国最重之礼也。王之春人微言轻,不足以当此责。可胜者,独李中堂耳。

俄国人为什么指名道姓让甲午战争后已经失去权力的李鸿章,参加这样一个仪式呢?


原来,《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对日本戒心很重。特别是对中国东北存有野心的俄国。

李鸿章用“以夷制夷”的手段在各国间挑拨,最终促成俄法德三国强迫日本将《马关条约》中割让的辽东还给了中国。


229)翁飞002650

    尤其是俄法德他们关注对中国,这样他们三国出面干涉还辽,使清廷多付了,除了两万万两以外,多付了3000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因为这件事由于俄罗斯挑头的,这么使得当时的朝野上下,无论清流,无论洋务,无论全国总署如何如何、李鸿章都认为俄国人是朋友,而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他的外交策略也从一贯的以夷制夷,搞平衡,搞军事,变成了希望“结强援”。


解说:所谓“结强援”就是搞“一边倒”的外交。俄国人素来认为,李鸿章是大清政府中的亲俄派,对他很有好感;他们想借李鸿章来俄的机会,与之订立一个条约,使俄国独占中国东北的利益。李鸿章也正想利用俄国牵制日本。双方一拍即合。


229)翁飞002800

   那么出访的很大的目的就是要签订一个中俄攻守同盟,实际上是个军事同盟,希望结成“强援”,就是如果再碰到侵略,再碰到像日本这样的挑衅。因为当时他们已经知道是日英同盟了。俄法是天然同盟者,然后德国加入进来了。这样的话李鸿章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他当时没事干。另外他也想走出去见识一下,这样就第一站就是俄国。

    002900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其他各国[]觉得你光搞一个国家。李鸿章又展开了他比较老辣的一手,说这个不行,这样太明显。所以他就主动的要求皇帝,原来皇帝很生气,这个问题下来是不是能够同时的跟各国都走一气,这样保持一个局势,不要跟其他国家搞的生硬,跑到俄国去干什么?这是李鸿章提出来的,最后皇帝也采纳了。所以他们第一站就到了俄国,然后就开始周游欧美各国的这么一个行动,就列强各国的巡逻这么一个行动。


宋路霞002038

    另外一条想通过这样一次出访,李鸿章,因为李鸿章毕竟也是在各国首领当中还是有一定的地位吧,因为在这个之前,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个衙门里面,在这个位置上接见过,多次接见过国外的首脑人物,他这样出走以后,还有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能够减税,就是增加税收,你这个进口的货物,进口的物品,海外贸易,这中间增加增加税收。就是说关键就是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中国的战争赔款,赔款担子压力太大,希望在进口的这个货物当中增加一点税收,这样他一个国家一个国家跟这些政要,跟这些外交官员要说明,要解释这件事情,要说服他们。


解说:朝廷很快批准了李鸿章的出访计划。

《马关条约》签定后就一直赋闲的李鸿章心情很激动,他说某当辞华赴俄之日,自知前半生行事,于此已作一大结束。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者,诚为某今日咏矣。

李鸿章觉得如果没有此行,他的政治生涯可能就此结束了。他虽然很高兴,但家人朋友却都为他捏了一把汗。此时,李鸿章毕竟已是74岁的老人了。更何况在日本受到过致命的枪伤,虽然经过调养,伤势已愈,身体却一直很虚弱

李鸿章在向慈禧和光绪帝辞行的时候,由于谈话时间过长,一直跪着说话的竟然站不起来最后任由两个太监把他架了出去。出宫门就晕倒在地,两个小时后才苏醒过来。

翁飞003400

那么应该说他以70多岁的高龄,1823年生的,到1896年就虚岁74岁了,据说是还带了一口棺材,他可能就是风涛万里,可能就是死在外面了,带了一口楠木棺材出去。


解说:李鸿章说万里长途,七旬老翁,归时能否相见,实不可知。”18964月,带着庞大的使团出发了

虽办了一辈子洋务,学习了一辈子西方的军事和工业,但真得要去西方了李鸿章还是感到有些恐惧和隔膜。


5月初,李鸿章一行到达俄国彼得堡,俄方的欢迎仪式很盛大,俄国陆军元帅亲举大清国黄龙大旗,同俄国外交大臣一起引路,李鸿章登上沙皇本人乘坐的车辆前往下榻处,两边数万俄国民众夹道欢迎。俄国给李鸿章接待规格之高,礼仪之完善史无前例。


李鸿章很快就与俄国签订了旨在抑制日本的《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的核心的内容有两点:一是中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针对日本的军事威胁,结成军事联盟,两国如对日作战,任何一国不得对日单独媾和。

俄国在国东北地区铺设铁路并和俄国横穿西伯利亚的远东铁路接轨。


中国当时已无财力在东北修建铁路,李鸿章希望引俄资筑路,但也提出:铁路的建设不应由俄官方出面,应由私人投资。俄方同意了李鸿章的意见,双方成立了一个俄华银行来承办铁路。

后世史家对这个条约分歧很大,部分人认为这又是李鸿章签订的一个卖国条约。原因是,俄国财政部长维特后来在其回忆录中披露:在商定《中俄密约》时,俄方以铁路利润分红的方式给李鸿章50万卢布的回扣


宋路霞002137

中俄秘约这个事情一直有这个说法,受贿,好像是50万卢布什么的,这个事情到现在来看也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也没有看到,

002227

    但是也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他在离任的时候,他在离任的时候就他这个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离任的时候,在任内就移交到下一任这个款项是800多万两银子,也就是说法他这边是拿了你这个50万卢布,未必就是放到自己腰包里去,他离任的时候,他把自己衙门里面,他还有多少积蓄他一点点,不像有些干部,像我们有些干部,离任之前赶快发光,赶快用完,这都是很糟糕的一些事情,他对大亲王朝始终是忠心不二的。所以如果说把这50万卢布拿到私人腰包里面,我想不大会,因为什么?我们看到他最后分家的合同,他的遗产这个合同,这个遗产的合同绝大多数也都是在安徽合肥、芜湖这些农村的地产,这个农村在他们那个年代,这个农村地不值钱的,不值钱,而且他们合肥那个田据说都是围田,就是过去是军垦农场,围田就是军垦,就是农民也不是,就是像民兵一样的,打仗的时候你们就民兵就是打仗,平时不打仗,你就是在这里种地,有一点像军垦农场。

这样算下来真正值钱的只有一栋房子,在上海的,

002544

    这里面只有这么一栋子,价值45千两房子是值钱的,其他都是零零碎碎的,什么什么田,什么什么田,巢湖了,还有什么合肥,还有曹县,大概还有余江农村的地,在北京,在天津他工作这么多年的地方,在河北保定都没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地,那么从他遗产里面,你总共加起来也没有50万卢布,你怎么能解释,你怎么解释他有50万卢布拿到手了呢?反正我个人觉得这个东西值得打个问号,但是身后,因为他那时候出访列国的时候是1896年,离他死1901年去世不过四五年时间,四五年时间你50万卢布里面他吃朝廷俸禄,他吃不光,花不光,你这50万卢布留给后代,后代分家里面没有这笔钱,没有这份东西,所以这个东西很值得怀疑,也可能是拿了,根本放在衙门里了,也可能根本没有这回事,也很难说,这个鬼子的话也不能完全相信。


解说:后来,李鸿章的女婿曾经向李鸿章提及受俄国人贿的传闻,李鸿章的回答是淡淡一笑:真有这回事,可真成汉奸了。

解说:在告别了俄国之后,李鸿章又到了德国。

李鸿章对这个生产克虏伯大炮的国度一直着好感。李鸿章下榻的旅馆将他的照片与德国总理俾斯麦的照片放在一起,当地的报纸称他为东方的俾斯麦,这样的称谓让李鸿章很高兴。

他参观了德国的军事工业,又拜见了他最佩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那天,崇尚质朴俾斯麦着装庄重,胸佩红鹰大十字宝星,腰悬登坛的宝剑。

李鸿章问俾斯麦身体如何。俾斯麦说:晚上总是失眠,感觉很难受。李说:我晚上也经常头痛。还把马关遇刺时颧骨上受过的伤指给俾斯麦看。

谈到正题,李鸿章向俾斯麦讨教怎样才能进行中国的改革。

李说:我天天和老太太、孩子一起办事,政府和国家都在给我制造障碍,我不知该怎么办?

李鸿章说的“老太太”是指慈禧,“孩子”是指光绪。

俾斯曼回答:如果最高层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

李说:每天都有一些麻烦,让做臣子的很难开展工作。

李鸿章向德国铁血宰相倾吐了一个东方改革者的心迹。

两人因为同有带兵打仗的经历,因此相谈甚欢。


随后,李鸿章又访问了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

来到英国,李鸿章百感交集,正是日不落帝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在白金汉宫,李鸿章在纪念册上提笔写下两行杜工部的名句: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在诗中,李鸿章用瑶池的王母娘娘来比喻英国女王,那一天正是她的生日。用出函谷关的老子来比喻自己。引用这样的诗,不亢不卑。李鸿章把诗逐字逐句地解释给英国人听。女王听了之后,很高兴,李鸿章也为自己的聪明感到得意。

在英国时,李鸿章传说还闹了一个笑话。他特地拜访了当年的老朋友、常胜军首领戈登的遗孀,戈登已经在苏丹阵亡,他的夫人特地将自己的一只名贵小狗送给李鸿章。第二天,戈登夫人便接到了李鸿章这样一封致谢信:尊敬的夫人,感谢之至。惟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咸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小狗被李鸿章吃了。


229)翁飞004310

第二天他说我给杀了烧了吃了。这些笑话肯定是反映觉得李鸿章尽管是大国之臣、一个特使,可能在东西方文明来说,西方人认为他有很多文明观念不一样的地方。


刘刚00:12:18

所以他出去的话,他很潇洒,他很自在,他这么说讲个笑话人家说他不会用西餐刀来吃烤鸡,拿着手就吃,我觉得这个就是很豪迈的做法,是不是。我干吗就得非得拿着这个中规中矩的去吃,那中规中矩去吃的话那就不是中国人,他就撕,撕了以后人家主随客便,客人撕了的话英国那帮贵族也都跟着撕,这撕起来吃着就是方便,是不是。


229)翁飞004310

他就是一个吐痰。因为人老了,他也觉得不能乱吐,他尊重人家。但是别人看着怪怪的,就经常喉咙有东西,拿出一个东西(注:小口杯,又叫唾壶,吐痰用)。旁若无人不管你是女王还是首相,这是一个。


刘刚00:13:10

有时候讲这些故事,说人家在一个场合什么,反正周游列国他有些这样的故事,他抽烟、吐痰就这些故事,抽烟、吐痰。他抽烟,他说这个是慈禧老太后面前我都抽烟的人,我在你这抽抽烟有什么关系,不让他抽,不让他抽他就吐痰,没有说不让吐痰,他就吐痰,其实这个我觉得,尤其像他这样的人,江湖打败了,他自己正在往下掉的时候,他这种,我觉得还是比较豪迈,这些方面我觉得也没有必要这个,一个政治家他多少,他有时候被人打出来的。


解说:李鸿章的最后一站是美国。

1896828日下午2时,李鸿章一行乘·路易斯号邮轮抵达美国纽约港,市民涌动如潮,港湾内百舰齐鸣。《纽约时报》报道称李既是著名军事将领,又是政治家、金融家和外交家。此人统治的人口比全欧洲君主们所辖子民的总和还多。 

 “李鸿章乘坐的圣路易斯号邮轮于昨晨9时左右出现在火岛以东15英里。它抵达纽约港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如潮水一般涌到邮轮停靠的河边。不一会儿,炮台公园就挤满了好奇的人们,他们都想一睹清国总理大臣的风采,因为河岸码头十分拥挤,以致从西街到维思街都挤满了人,而且大家都喜气洋洋,像过节一样。在人群嘈杂的闲聊中,还听到有人提出放假的建议。

船只到达美国时,正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中断休假迎接李鸿章的到达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大约50万人观看并欢迎了这位清国重臣。


229)翁飞003710

    所以当年李鸿章进入纽约的时候,可是两边夹道,有点万人空巷的感觉,那照片现在看着。而且他坐在车子上面,有马车有汽车,而且李鸿章也是中国第一个高官去坐汽车的官员。后来他的后人,他的孩子也就是引进汽车。所以应该讲很多方面他开风气。 


解说:好奇的美国人很快发现,李鸿章的厨子多、行李多。

代表团带来了十几个厨师,厨师长是一位个头很高、表情木讷的男人,身穿晦暗的黑长袍,没有和别人交流的愿望。李鸿章还带着自己专用座椅,行李很多,由于挤在纽约三十三街上看热闹的人太多,行李车过不来,行李只好从第五大道的旁门抬进饭店。

一名主厨带了两名助手和许多厨具走进华尔道夫饭店的厨房,他们很多从天津带来的让美国人感到奇特食物。


229)翁飞003710

但是唯一一点他吃不惯西餐,他出去的时候他带一套自己的厨师。然后他要宴请厨师也过来,然后人家要请他的时候,吃不惯。然后他就把剩下的东西,他要吃热的,西餐是凉的嘛,就给烩一烩,然后就变成杂烩,叫什么呢?叫杂烩。所以在这一块烧一烧,然后加点调料很好吃。所以西方就作为一种美味,叫“李鸿章大杂烩”。   

解说:据说,“李鸿章大杂烩”来自翻译的口误。当美国官员问及菜名时,不内行的翻译却解答成为杂烩,于是西方人把好吃的中国菜称杂烩,一时传遍美国。从此,在英文辞典里便出现了杂碎的译音,甚至美国唐人街华侨开设的餐馆,也多改名为杂烩馆,在菜单上,莫不大书李鸿章杂烩

民国雅士张伯驹先生曾写过《李鸿章杂烩》文,称它驰名国外。凡在欧美中国餐馆,莫不有如此一菜


但到达美国的第一晚,李鸿章的不是杂烩,而是燕窝、鱼翅、烤鸡、炒饭并饮了少量的酒。美国人注意到,他不到8点就上床睡觉了。晚上除了吃饭睡觉,李鸿章什么都不做。


次日上午10点半至12点钟,李鸿章拜见了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其他要人。

随后李鸿章参观了自由女神像、尼亚加拉大瀑布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

831他还特意前往美国前总统、南北战争著名的北军统帅格兰特将军的墓地去扫了墓。

17年前格兰特将军曾访问过中国,当时他在天津李鸿章相谈甚欢。他曾劝李鸿章仿效日本,彻底学习西方文明,否则中国命运难料。

李鸿章来到这位老友的墓前,格兰特的忠告犹在耳边,然而,顺长江,水流残月,中国已经失去了这个历史机遇:甲午惨败,沉重的战争赔款,已让这个腐朽的帝国一时难以转身。 

李鸿章注视着墓碑上格兰特的雕像,怅然不已。


《纽约时报〉这样描写站在格兰特墓地的李鸿章:

这位贵宾的举动非常令人感动,他很虔诚地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这一告别仪式使他的随从人员和美方陪同人员始料不及。然而这却是饱含敬意的最真诚的悼词和最意味深长的告别:别了,我的兄弟!


翁飞004425

我在美国的时候,我曾经到纽约州立大学,就在图书馆后边,他曾经在那里种了一棵树,这棵树现在还在,挂着牌子李鸿章种的树。然后看他曾经去,就是因为当年格兰特不是给了他一个手杖嘛,就是他拿着这个手杖去见格兰特夫人。就是格兰特已经去世了,就拜祭格兰特墓。然后就把这个手杖还给了他格兰特夫人,说谢谢他陪我过了大半生,现在物归原主。


解说:李鸿章将陪伴了他半生的手杖还给格兰特夫人,意味深长。这支手杖随他经历了自强运动,缔造北洋海军,随他经历了中法之战、甲午之战,随他见过无数世界领袖、风云人物。但它终究没有见证格兰特所希望看到的、中国的改革,李鸿章已经感到力不从心了,他73岁了,当他绕过大半个地球,将手杖物归原主,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惭愧。



主持人:当年《纽约时报》的记者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一幅生动的李鸿章肖像:李总督的面庞上有一种引人注目的慈祥表情,他双眼明亮,闪烁着睿智的光彩,目光里包含了幽默和机智。他戴着一副老式的硬框眼镜,颧骨高而不瘦,黝黑的皮肤看上去很健康。看得出来,他过着悠闲和舒适的生活。

1896年93日上午李鸿章在华尔道夫饭店接受美国记者采访。事后记者报道说:采访中,他神采飞扬,微笑着回答记者们的提问。回答问题时,他态度非常坦诚、谦虚,好像他只是世界上一个很普通的公民,而不是大清政府权势显赫的人物。”

解说:李鸿章对记者说:美国之行最使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他说,清国不能建这么高的楼房,因为台风会很快把它们吹倒,而且高层建筑如果没有你们这样好的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


记者:总督阁下,您期待对现存的排华法案进行任何修改吗?

美国记者所说的排华法案,是指1892年美国国会两院通过《格力法》该法案歧视在美华人,严重侵犯华工的正当权益。


219)刘刚000857

当时美国正在排华,就是华攻,然后他当时就跟美国人说,他说你们美国地大物博,资源也很丰富,你们工业也很发达,但是你们的产品为什么还竞争不过欧洲?为什么?你们的劳动力成本太高,你们要想打败欧洲跟中国合作,就要用中国的,不能排斥华工,就要用中国的劳工,用中国的劳工,中国的劳工刻苦耐劳。比他们哪都勤快,比他们哪都能干,他说中美这样合作你产品才能进入欧洲,你才能成为世界老大,你看他对这个他脑子是很清楚的,他很清楚,他一点不含糊。


解说:李鸿章回答说:“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也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吗?这不是自由!


219)刘刚000730:其实李鸿章在认识上,对国家认识上他个人而言他不差,他对世界的认识,对各国的了解,他是很清楚的,这个人是很有智慧的人。    

你看《纽约时报》的记者当时也采访过他,谈到很多问题,包括对美国多党制,美国新闻自由、媒体,美国这样一个语言,包括他谈到很多。你看他实际上他对这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的见解,然后他谈了一点,这个可能跟,他跟美国格莱特总统交了好朋友,就是说他也是希望跟XX说的那样,跟美国进行一层一层(战略),



记者: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李鸿章回答道: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神圣的权力……


219)刘刚000730:然后他说人家问他,你这个国家能办报纸吗?他说我们国家也能办,但办了的话他们跟你们不一样,他们不说真话。当然是说让不让说真话,他没说这个,但是他们不说真话的,所以那个没有用的。


解说:李鸿章: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活时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解说:这时,记者拿出一张李鸿章看纽约时报的漫画。问李鸿章有何观感。

李鸿章显示出了美国式的幽默,调皮地一笑,好像乐意成为卡通和漫画中的人物,他说:他们画得不像。






解说:李鸿章在西方之行中表现出的和蔼、坦诚、智慧和渊博,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有人甚至把他与德国首相俾斯麦和英国首相格兰特并列,称为当时世界的三大伟人。

作为一个弱国的大臣,李鸿章为何能赢得如此殊荣呢?


翁飞:为什么那么高?西方的政治家,或者西方的外交家。第一他要找你的对话人,或者对话平台,你对我是否了解?我对你能不能对说话。可能李鸿章在当时举目当中,后面还有一些人,包括后来(张志穆)。就是在当时肯定他是最出色的。就是他能够进行一种话语的沟通,就是话语平台他有沟通。

004838

    第二我们就说他有一定的机变和处置事变的能力,这种是他的阅历和才干做决定的。因为在当时来讲,因为毕竟是弱国无外交。他在弱国这样的涡旋之下,包括处理华工,包括处理一些其他的问题,包括马家里岸。他能够在他的份上,应该他他以后尽他最大的力量处理。让外国人觉得你是可以跟我谈的,我们是可以作为对手来进行博弈的,其他人免谈,你根本就不懂,根本就没办法谈,要不就打,那不行。


227)翁飞004705

所以梁启超说:“外国人的眼里只看到李鸿章,看不到清朝皇帝”。他们也确实很少能见到清朝皇帝,跟李中堂打交道是特别多。

所以当时很多外国人包括后来研究的汉学家,史学家评价,说李鸿章当时是最具有国际眼光的一位清朝大臣。因为他打交道打的多了吗?

004936

而且恰恰由于西方的强势外交,在我们万清变成了朝廷内部出现是强人外交,李鸿章。我们后来讲的在外交上来这些都是强人,袁世凯、张之洞这些都是强人。你不是强人,外国人不把你作为谈判对手。我们在《马关条约》的时候看,张颖还、绍有莲去,回去,奇耻大辱,你没有资格来代表你的国家。你没有这个实力,你也没有这个能力,他就是强人外交,是不是?对吧,应该这么理解,


解说:1896102日,李鸿章经日本横滨返回天津,完成了其环游世界的行程。

西行所闻所见,对李鸿章震撼巨大,地球那边的突飞猛进让瞠目结舌。他已经意识到中国仅仅完成经济和军事得近代化是不够的,政治制度不改变,中国就永远是中世纪的国家。


翁飞:对,我想他应该去的时候,会有一种中华文明的优越感。尤其到了旧金山,从纽约到旧金山沿途。因为美国横贯中西的西部大铁路,就是用我们华工的血泪,可以说每一公尺铁路下就会有一位华工的生命。当时是那么形容的。当华工夹道到(铁路),而且它在前(时速)年间,就是派催国英也好,派(荣国)也好,派张颖还也好,就处理这个华工事件,包括南美的华工,北美的华工,华工看到他非常亲热,就夹道怀里一样,他就有那种感觉。但是我想更多的对,他引起重视的是他有一种失落,和一种老人迟暮和帝国迟暮的失落。


解说:早在1878年,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寿就向李鸿章提出过政治体制改革的建议,李鸿章以“无人敢主持”为由拒绝了,当他从欧美回国后发现,今天有人敢主持了。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运动正轰轰烈烈。


(217)李冬君:00:36:13

这个我想他能够去支持,而且也支撑,同时也捐钱,至少他还认为这里面的这些东西他是认同的,也是认可的。同时我觉得他也觉得中国应该在某些方面,应该向国外学习,或者是在某些方面要改变自己。但是能做到什么程度,我想他自己可能也没有太大的信心,因为他做什么事最后我都觉得他是在勉强自己,就说能撑到什么时候算什么程度,他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么样,反正他自己能做到程度算什么程度,他尽力而为。比如康党他觉得他能给中国带来哪怕一分希望,他说他我也去支持一下,能做到这个,能做到一点算一点,我想可能是这样。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像我们如果现在就是说,对某一件事情你要认同他,认可它,或者你觉得它很想应该让它成,你也想援助它一下,如果成最好,如果实在不成也没办法,因为你自己的立场和位子在那,没有别的办法。


解说:回国以后,74岁的李鸿章还在等待着东山再起一展宏图的机会。


(229)翁飞004544

    这种感觉他回来以后,特别强调。他回来以后一度很(往复),回去以后把各国的国书递交的这些,全一股脑交给朝廷以后,他说你回去休息吧,放假回去休息吧。他兴匆匆的,大概第三天,是第四天,兴匆匆的骑着马,带着家人从(闲梁市)跑到圆明园废墟想看一看,凭吊一下。突然回来了,然后跑进去以后,被一个御史参了一本,因为进皇家园林,必须要有圣旨,或者皇帝,或者老佛爷的(允许)。你虽然是一个大员,虽然是一个中堂,北京都不要说你官他,中堂太多了,大学士。进去以后,然后立马老佛爷翻脸,做出罚分一年的处理。这一年工资你别拿了,李鸿章回去以后长吁短叹,说你看在是国家外元首级的待遇,回到家就一个费园子去逛一逛,又没有按照程序,去办什么进去的程序,所谓门票,或者老佛爷,或者光绪皇帝的批准。你私逛皇家园林就要犯大罪,罚了他一年的工资。


004750

    实际上是拿这个说事给他一个下马威,那在外面你再牛,你回来仍然是我的丞相,仍然是我的仆人。李鸿章各种感叹和失落,我想这种苍凉的心情是无法(弥补)的。


解说:时间对李鸿章过于吝啬了, 从头再来已不可能。历史丢给他的,是无法再修复的记忆和悔恨。

1898年戊戌政变宣告了维新变法的失败,光绪失去了权力。


02张鸣   00:32:37:没错,尤其像戊戌变那个时间,实际上甲午以后,朝野都认识到非变不行,这个时候的顽固派已经没有什么,人虽然很多,但是没有理想了,不是(窝任)那批人,就是我觉得属于功名利禄之徒,就是为了不变法,保住我的一点利益,然后混一年是一年,就是这个心态。但是呢,不巧就是在于中国当时有一个结构就是不好,就是帝后二元结构。甲午失败,西太后就必须得退,退到二线,因为已经失败了,朝野的压力还很大,让光绪出来办。所以变法是让光绪出来办,变法光绪就要成功,西太后就真的退休了。但是你像当政将近四十年,她怎么愿意退休呢?她不愿意退休,她真的不愿意退休,她已经是一个政治人了,


解说:戊戌变法后,慈禧最担心洋人扶植光绪来除掉她,她开始变得极端仇外,轻信小人。此时,有识之士或三缄其口,或找机会纷纷离开京城。

不久,慈禧找来李鸿章,想敲打他一下。

02张鸣00:22:10

其实李鸿章他是拥护改革的,拥护变化的关键是康良不用它,因为他是签《马关条约》了,名声不好,不用他。所以当时西太后就去镇压,…之后,李鸿章单面跟他说,他说谁说有人说你是康党,他说我就是康党,他说中国不变法没救了,如果主动变法的人都是康党,完的西太后就不说话了,后来就把他派到广东去当总督去了,因为西太后还有点明白,李鸿章还是朝廷有用人才,帮了很多忙了,西太后这人还是念情分的,他留在北京就完了,非死不可,刚毅非把他杀了不可。


解说:李鸿章的下人满乱地收拾着行装,李鸿章看着贤良寺房顶上的荒草,心里满是凄凉他已经预感到,他扶植了一生的大清王朝又要陷入更大的灾难


主持人:我们过去以及现在都在反对着全盘西化,坚持着“中体西用”,其原因恰恰是我们已经不可逆转地全盘西化了。然而,这个过程非常痛苦。因为陈旧的文化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