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在十九世纪的最后几年,中国仍然处在动荡中。从官方到民间仇外的情绪越来越浓重。
在戊戌年的变法运动中,外国人对光绪和维新派很有好感。变法失败,康梁正是在外国人的保护下流亡海外的,他们在逃难中发起保皇会,鼓动海外华人支持被慈禧打入冷宫的光绪。慈禧和朝廷内的保守势力因此更加仇外。
1899年意大利要求割让浙江的三门湾,慈禧下令浙江巡抚拼命抵抗,意大利人屈服了。新的不妥协的政策于是得到了确认。
恰好这时,山东爆发了排外的义和团运动。朝廷一改过去对民间结社的提防和担心,觉得“民心可用”。
李鸿章此刻正在广东受任两广总督。对于发生在北方的这些事件,他怎么看呢?
解说:正当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如火如荼的时候,千里之外,正在广州的李鸿章凭着自己丰富的政治和外交经验,已经嗅出了这场风波暗藏的危险。6月初,李鸿章收到了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从北京发给广东海关的电报,告知了北京的真实情况:
此间局势极其严重,各国使馆都害怕受到攻击,并且认为中国政府即使不仇外,也无能为力,如果发生事故,或情况不迅速改善,定将引起大规模的联合干涉,大清帝国可能灭亡……
原来,1900年春天,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的默许下,在北方已成烽火燎原之势。
(223)翁飞00:03:00所以它实际上义和团运动是中国40年来的,1860以来教案的总爆发,就是民教[冲突],这个时候不仅仅是信仰原因,经济原因,更多的是政治原因。所以义和团打出民间宗教的东西来对抗你外来的,他们首先是扫清灭洋,后来是扶清灭洋。
是这种情况,李鸿章走了以后,而且维新派闹腾了一通以后,这个时候由于胶澳事件,出现了很多列强要瓜分这种危机的时候,使得民间的积怨,民间积怨就是体现你到下面游历,跑来跑去的,看到最多就是教堂,看到最多就是传教士……
02张鸣00:09:22义和团闹得很厉害的地方,他往往是由于官府的因素。
官府有意的是让民众对它怀有敌意,他就不让你老百姓去通过文化,两种文化之间的互相接触,互相之间的了解,他有意的让你制造些纷争,每次教案发生冲突之后,开始的时候他都向民方,最后向不住了,炮舰打来了,最后就改口,全部惩罚,惩罚闹事的民众。所以闹事的民众你又说不明道理,
00:13:30
戊戌变法失败整体上的朝廷的政策是向后转的,既新法尽废,新法尽费之后呢,又向后转,向后转呢,但是问题是你当初为什么变化,你不是甲午以后,你民族危机了嘛,你的压力太大了,外边还有人摆着嘛。你变法就是要想应付这个危机,你现在不变法了,危机还在,怎么应付?哪有武器?这个时候呢,不是地方尤其像山东这个地方,尤其山东,当时巡抚是(玉贤),是一个有名的顽固派,他就说这个名气可用,老百姓打教,反洋人,名气可用。就说他是用精神来战胜物质,名气可用,老百姓多。完了老百姓中,义和团中有一部分人是,他搞义和团,他有法术,他为什么搞起来呢?就是因为他有法术,就像我们气功热似的,他有些师父,有些人传。就一个模式,到各村子传,传了以后,到这个地方就把这个带起来,到这个地方就把这个带起来,很大面积,就很类似当时气功热。
00:15:24
就带着整个地方全都练气功,他练气功他实际上就是练义和团的那个东西,它是带武装,他是每天都演练,演练什么呢,说我只要是上法了,我只要是来神了,我就是什么关公,我就是张飞,我就是赵云,我就可以刀枪不入。他那个方法确实是,他那个骨气起来以后,刀这么砍确实是砍不进去。但是…并不是真的刀枪不入。完了还有闹大了以后,就好多骗子进来了,变戏法的,拿一个火枪演练,火枪实际没有多少弹,没有多少沙子,完了就是火枪往这边打,这边接沙子,手里头一把,开始没有,打出后,接住了,还有一打一个红印,都是变戏法,实际上不是真的。
解说:清廷从6月16日到19日连续召开四次御前会议,讨论下一步如何对待义和团。最后,慈禧决定,利用义和团对洋人开战,并于7月28日、8月11日分别将持反对意见的许景澄等五个大臣处死。
(213)翁飞00:05:10虽然我们讲群众是一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但是这种爱国是盲目的,这种盲目和冲动带来的损失对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史上,带来灾害也是无穷的,它甚至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工农运动。
00:06:23
就是很相似,为什么呢?这是我们文化当中很劣性的根,就是极端排外,我认为是这样,
解说:6月初,以大红粗布包头、手持大刀的义和团拳民万人自四方涌入北京。慈禧从颐和园回宫途中,见道路两旁,义和团拳民络绎不绝,他们边表演着“刀枪不入”的绝技,边齐声呐喊“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让慈禧心情舒畅。她当即决定给北京的义和团发放粳米二万石、银十万两.
(213)翁飞00:05:10老佛爷当时已经利令智昏。他主要认为你英国为首的列强要把光绪皇帝抬出来,就是要把我干掉,我大阿哥也扶不起来了,我老娘就跟你们拼了,就威胁到慈禧太后自己这个人就是这样的,她完全为她自己。
她同情变法,同情改革也好,反对变法也好,就是谁侵犯了她的地位,触犯了她的龙颜,她谁都不让,她扶了幼子,她要当太后,她就要掌握这个政权,这是绝对不能改变的。所以慈禧这种变态的心里,加上这批很变态的后面的王公大臣,因为维新派打掉以后,开明一点大臣有的哑巴不言,有的装糊涂,有的就跑掉了,它这种极其排外的,极端保守的东西在朝廷里积聚了很大的[能]量!
(219) 刘刚:00:40:31这种义和团,我们其实从根源上你知道吧,忽略了一点,就谈近代史就义和团,就是林则徐在鸦片战争里面搞了民心可用,这是朝廷所谓民心可用政策一贯的一个结果,一贯性的结果。你搞什么民心可用呢?
解说:义和团进入北京后,传教士、外国人、中国教民均被视为铲除对象,甚至稍有看不惯者,便指为教民,全家皆杀。开明官绅、维新派人士也在被杀之列。
义和团还一度冲入宫禁企图捉拿光绪皇帝,结果是慈禧发了一通火,杀了几个人,才平息了下来。
6月16日义和团在前门外大栅栏火烧“老德记”西药房,火势失去控制,将繁华的前门一带千余家商铺烧为灰烬。正阳门城楼也受殃及,被付之一炬。
商店住宅遭抢,教堂医院被焚,中国教徒和外国人纷纷躲入使馆,筑起街垒,拿起武器。
解说:这时,北京对外的电讯已经中断,但北京和济南间的八百里加急驿马还可以照跑。往返一次需要6天,此时坐镇山东的是李鸿章的亲信袁世凯。山东通往全国的电讯畅通,因此,北京与南方各地的通讯需要8天时间。李鸿章为了能及时了解京师动态,派次子李述方长驻济南,掌管电讯。
(213)翁飞00:03:00应该讲他是很硬的,他对于义和团什么,什么教案,他根本就不信,他跟袁世凯是相同的,袁世凯也不信,然后恰恰是什么刚毅、载漪什么这些莫名其妙的人就相信,什么刀枪不入,什么妇女的月经都能辟邪,都是莫名其妙的。
解说:英国人赫德为大清国卖了一辈子命,此时也躲在北京东郊民巷的使馆区里。李鸿章收到他的电报后,立即向慈禧发电,重申了赫德的意见,强调如果不停止排外行动,大清帝国可能灭亡。
1900年6月17日,以保护使馆为名成立的八国联军攻陷了北京的门户——大沽炮台,三天后,天津陷落。联军向通州进发,通州距北京仅20公里。
02张鸣00:18:00所以他这个闹得那么大,官方,跟官方整个政策向后转,他官方的纵容,官方的特性有关系。但义和团实际上,就是这些人中间有没有真正想报销国家的?有。但是他们所依仗的东西就是这种刀枪不入的神速,他们并不是真的勇敢,如果说你拆穿了把戏,你没有神速,这帮人就一哄而散,所以实际上义和团并没有真的起到抵抗侵略者的作用,而确实是什么呢?他们先在一闹,杀教民,杀传教士,攻打试管,然后八国联军才打进来的,这个东西不是说先有八国联军,后有义和团,实际上是你惹出事来了,而且你惹事没有道理,你攻击使馆是个什么道理?中国已经接受国际公法了,使馆就是一个领土,等于侵略,对吧,所以这种事是你没有道理。
解说:有小道消息称洋人使光绪归政,替代慈禧。
精明了一辈子的慈禧立刻穷凶极恶,19日宣布与各国进入战争状态。清廷的宣战书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它宣战的对象不是某个国家,而是“各国”,这等于是在向整个西方世界宣战。
02张鸣00:16:30
所以中国第一次对外宣战就是那个时候,从来打那么多战,没宣过战,光绪都急了,说我们一国打不过,打11国怎么打?
解说:李鸿章在南方得知宣战的消息后,用手杖触地,气得老泪纵横。在场的官员从未见过冷静铁血的李鸿章如此情绪失控。
220刘刚00:55:35
其实的话,我们近代说落后捱打,其实这个落后倒不一定捱打,落后跟人家做生意会吃亏什么的,这个倒是,但不一定会捱打,你落后做老大,那就肯定捱打,你总是这个样子。
解说:不久,袁世凯传来了朝廷的电报,要李鸿章及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李鸿章的回答是:“廿五矫诏,粤断不奉,此所谓乱命也。”意思是,此电报是假的,两广拒不执行。
这是李鸿章平生唯一一次对朝廷说“不”。
刘刚00:48:10
东南护保这是一个信号,原来的话你比如说曾国藩他们湘军也好,什么军也好,它收复国权还是一种隐情的,你属于暗箱操作,你隐情的东西,这个里面它实际上一种公开化了,我可以不听你的,你朝廷调我擒王我可以不去了。
(213)翁飞00:07:15
李鸿章当时有“廿五矫诏,粤断不奉,此所谓乱命也。”就是伪诏书,肯定是旁边一帮人蒙蔽了慈禧,一个国家向八个国家去宣战,后来增加到11国对不对。后面还有一句话,当时的电稿和原稿,就是上海版的和吴汝纶版的删掉了后面五个字:“此所谓乱命也”。他非常清楚,这是乱命,根本不是老佛爷的,老佛爷如果我在边上,她听我的话不会这样,所以我不服。他这个信息一不服以后,立马刘坤一、张之洞就很强硬,两江和湖广很强硬,这样就是长江以南,东南半壁他们形成了一种长江[流域]“东南互保”。
解说:李鸿章认为各省勤王是无稽之谈,还没等勤王部队到达,北京就已经沦陷了。
至于他说朝廷的圣旨是矫诏,正是他老谋深算的地方,这一说法为日后与洋人议和留下了伏笔。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与李鸿章确定了共同抗旨以求东南互保,长江中下游地区免遭了战火涂炭。
(213)翁飞00:07:15
过去讲李鸿章倡导东南互保,不是。东南互保的首创者是刘坤一和盛宣怀,他们沟通以后,跟张之洞达成默契。最后因为它主要是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利益,他们首先跟英国,最强的,这边是两广还是法国的利益,然后说服了李鸿章,李鸿章加盟,然后李鸿章加盟以后,李鸿章因为他元老的地位,资历最老,地位最高,李鸿章的地位又给他们壮胆打气。我的判断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解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后势如破竹,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话不攻自破。
此刻,慈禧开始考虑如何收拾残局了。
她需要一个人:这个人要懂洋务,能独立处理棘手的重大问题;还得有与洋人周旋的骨气和勇气,并能在议和中尽可能地维护朝廷的利益;当然,还要得到南方封疆大吏们的支持;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对慈禧本人绝对忠诚,确保光绪皇帝不卷土重来。
此人非李鸿章莫属。
李鸿章接到朝廷令他北上议和的电报后,并没有动身。
这一年,他已经77岁了,他已经背了太多的骂名,在接近人生的终点时难道还要再穿上一件屈辱的寿衣吗?
此刻,他在等一个人,他叫孙中山。
那么,李鸿章要和孙中山谈什么呢?他又是怎么认识的孙中山呢?
(补充一段:李鸿章和孙中山有着师生之情,他是李鸿章委托郑藻如[当过李鸿章幕僚、天津海关道,郑观应的叔父]创办的香港西医书院第一批学生,1894年第一次向李鸿章上书也是通过郑家叔侄走盛宣怀(同乡)的门路去天津的,我的一段短文附下:
继室夫人赵小莲
如果说,李鸿章的第一位夫人是小家碧玉的话,那么他的第二位夫人赵小莲则是不折不扣的大家闺秀了。她出身于安徽太湖县的赵氏世家,四代进士。祖父赵文楷,嘉庆元年状元,嘉庆五年做过清朝册封琉球国王的正使;父亲赵畇,道光进士,做过咸丰皇帝的陪读;哥哥赵继元,同治进士;侄儿赵曾重,光绪进士。真可谓书香门第了。当代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论辈分还是赵家的后裔呢。
李鸿章和泰山大人赵畇的关系也很微妙,两人一起在翰林院供职,又一起随吕贤基回乡办团练,是不折不扣的同事。这位小莲姑娘,大约是眼界太高,直到24岁还待字闺中,在当时已是地道的老姑娘。李鸿章在周氏病故后,当了一年多的鳏夫,到同治二年已经是实授的江苏巡抚,志得意满,于是托大哥向赵家求婚。赵畇此时也当上了署理广东按察使,对女儿许配给昔日的同事还有所顾虑,孰料赵小莲却一口答应,足见她见识不凡。有好事者据此在野史上大做文章,说李鸿章在北京当翰林时就与小莲姑娘有私情,纯属子虚乌有。小莲比鸿章整整小十五岁,当时还是个毛丫头,根本不懂情为何物,与李鸿章早就相识倒是可能的。两下聘定后,因小莲母亲早故,赵畇又不好意思送亲,于是由双方的长兄李瀚章和赵继元主婚,热热闹闹办了一场婚事。
不少史乘和笔记都说赵小莲有“旺夫运”,比如李鸿章以前没有儿子(周氏生的儿子经毓早夭),只好过继嗣子经方,赵氏嫁过来后很快就为他生了个儿子经述,并承袭了爵位。再就是小莲自过门后,李鸿章一路官运亨通,而她1892年去世后,李家的权势开始走下坡路,李鸿章本人也开始接二连三的倒霉。此种说法是可信孰不可信。说它有一点可信之处,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对王公贵族来讲,结婚乃是一种政治行为,这是恩格斯首先提出的。近代淮系集团的达官显宦也象《红楼梦》里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样,通过姻亲关系,互相联络,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对李鸿章而言,赵家的声望和社会关系,对他的扶摇直上,的确是一股可以凭借的“好风”。也许正因为如此,李鸿章还在民间留下了“惧内”的声名。
“惧内”与否姑且不论,小莲自过门后,老夫少妻,李鸿章对她自然十分疼爱。有一次,小莲患了急症,延请多位著名中医师都诊治不好,一位幕僚建议,不妨找西医看看。在此以前,李鸿章是不大相信西医的。他笃信曾夫子教给他的一套养生之法,什么“晨起叩牙九十九,饭后踱步九十九”等等。这时病急乱投医,找来一位英国医生,居然一针见效,几天后小莲夫人起死回生,李鸿章从此成为西医的积极推广者。几年后(大约是光绪六年),我国第一所西医医院在天津开设,李鸿章亲自主持开业典礼。接下来,一些外国朋友又向他建议,光有医院还不行,你们还要培养自己的西医人才,最好的地方莫如在香港开办一所医学院。于是李鸿章又捐资办起香港西医书院,他本人成为该校的校董。在第一批学生中,就有孙中山先生,所以他和李鸿章有着师生名分。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甲午战争期间,举国一片唾骂李鸿章是“汉奸卖国贼”之声,而孙中山先生却千里迢跑到天津去向他上书;后来在义和团时期,又千方百计试图联合李鸿章搞“两广独立”。
要知道,孙中山也是一个傲然不世的人物,1893年他在家乡行医时,所开设的圣教书楼离康有为的万木草堂很近,康氏经常来购阅西学书籍,孙一度想和康订交,但康南海却坚持要孙中山送门生帖子。孙大炮自然不买帐,心想你的西学知识还不是从我这里得去的皮毛。可是他对李鸿章却看得很重,锲而不舍盯着不放,从广东一直追到上海。此中的渊源,居然发端于小莲夫人的病,真是奇妙的很。
在甲午之前,还是无名小卒的孙中山曾经托关系、找门路,希望面见李鸿章,得到朝廷重用。孙当时给李鸿章写有一封信,谈了自己对国事的看法,特别提到洋务运动的失败之处:
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李鸿章当时忙于甲午前的外交周旋,加上孙的观点过于激进狂妄,没有见他。
被重用的梦想成为泡影,给了孙中山很大刺激,他开始反清革命。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经历了人生中最惨痛的失意,游历欧美又让他看到中国和西方在制度和文化上的落差。孙中山当年的话,也不再是不入耳的狂妄之词了。
(213)翁飞00:08:00
李鸿章手下的两位幕僚,是非常强烈的倾向于所谓自由民主的,一个是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铨,因为他在英国留学了七八年回来以后喝了一肚子洋墨水,然后他是李鸿章的英文秘书,然后他的朋友刘学询是广东的一个大商人,他们两个就是和日本的黑龙会,就是宫崎滔天一帮人进行谋划,然后宫崎滔天和孙中山他们是朋友嘛。然后就戏剧性的出现了一个所谓两广独立,建立一个独立共和国的一个泡沫式的构想。
解说:30年洋务运动为中国培养了一个新的城市阶层,他们拥有专业和技术,容易理解新的制度和思想。
孙中山提出,李鸿章来做广东民主共和国的总统,自己做总理。
对于77岁的李鸿章来说,这也许是他人生中最后改变国家的机会了。
(213)翁飞00:08:44
他当时三种选择:一个东南互保,就不管;一个我北上谈判,因为催他去当全权公使,但是没有恢复他的爵位,也没有恢复他任何职务,他不干;然后第三个建立共和国,孙中山先生,就是现在《孙中山全集》第几篇,前面几篇有一篇建议就很清楚蛮,除了1894年上书,这一篇纲领就是请李鸿章当总统,他来当总理嘛,非常清楚的。然后这个部长阁员怎么分配嘛,革命派占几个,他占几个,然后这个事情港督也知道。
解说:然而,一个意外让所有这一切都功败垂成。
(213)翁飞00:08:44
这个事情几乎就要成了,就功败垂成,最后李鸿章答应跟孙中山见面了,然后李鸿章一行到了广东虎门的海滩上,看到他们坐的是一个英国的军舰,英国的轮船,然后快要上岸的时候,据冯自由讲,当时有一位人,就拉着孙中山的手讲李鸿章这个人不得了,当时在苏州的时候他进了苏州城就把八王杀了,你要去要把你杀了怎么办?我们还是不干吧,然后已经记到《革命逸史》上,已经进到很近很近的可以看到的距离,然后这个船忽然掉头走了,两个没见面,两个没见面,就是李鸿章当年种下的恶果,他杀降,杀降杀的最后使他的谈判对手对他不相信,这是历史真实,他们有记载。
一个历史声音,所以历史的人物之间,它往往有很多悬念。
主持人:义和团造成的灾难是深重的。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怪圈,每当中国因某些主观或客观因素而取得些许进步和胜利时,保守主义力量和自满排外情绪就会抬头,其结果就是再一次受辱于强大的外部势力,陷入更加残酷的深渊中不能自拔。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十分明显,并值得深思。
解说:这时,慈禧仍在不断地催李鸿章尽快北上,为了让李北上,朝廷又下诏恢复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令李“即日进京,会议各使,迅速开议”。
李鸿章作出了艰难的决定,北上议和。
明知北上要签订更加屈辱的条约,李鸿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00:00:03
李冬君:条约之后,他已经声名狼藉了,然后给他降职什么,他好像承载一个民族的一个,就好像我们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之重,他已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这种,就罪责或者投降都往他身上来。在这种情况下《辛丑条约》的时候他还是出来了,那最后,当然他最后签订了第几个月就死了,那他可能那次就已经,这两个条约当时让我觉得,如果是我们设身处地想的话,如果是我可能《辛丑条约》就不出来,我就不会出来了,我觉得正常人好像都不会再出来了。但是在那种局面下他还是出来了,所以我当时,我自己想我就觉得很惊讶,这种情况他还是能够出来的。因为那个时候不出来也不行,那总要有一个人出来收拾残局,他一个那么大年纪的人,当时他已经是77了是70几我不太记得了,他还是出来,然后整个中国就陷入了这种局面,他来收拾这个残局。
00:01:20
当然了我觉得他可能在那种情况下已经无所谓,我到了这个年纪了,我再接着那个来,再挨一次骂也就这样了,反正最后就是确实是鞠躬尽瘁吧,应该是鞠躬尽瘁。
02张鸣:00:27:38李鸿章何尝不知道这个事不能干,他当然知道,但是他没办法了,这个时候他已经是觉得,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他老师的心态了,就是曾国藩的心态了,就他晚年时候,中国人真正的大老就是老实一个,谁都不是。我就说我不如地狱谁入地狱,当然明白,你只要签这个和约,你就是大汉奸,千古骂名,谁愿意签,不签行吗?拿什么抵抗?
解说:李鸿章从7月22日到达上海到启程赴北方前后50多天,他这50多天在上海干什么呢?
李鸿章到上海之初,列强的外交官就很提防他,他们深知这个老头儿是个挑拨离间的高手。都避而不见。
美国驻沪领事古德纳试探性地见了一次,嘴上先吃了亏。
李鸿璋称美国公使康格和他的夫人为“你们的康格和康格他老婆”,古德纳略通中文,认为李鸿章的措辞很不礼貌,翻译也颇感尴尬,将李鸿章的话翻译为“康格公使夫人”,谁想李鸿章听懂了,并立刻用英文纠正:“WIFE!WIFE!"李鸿章是有意用倚老卖老、阴阳怪气给美国人一个下马威。
法国殖民部长当时提醒西方诸国要提防李鸿章的“挑拨离间”,他说:李鸿章的分化政策已经有了成效,清国的驻外使节,在他的指示下大肆活动,他们与俄国秘密交涉,对美法请求调解,向德国道歉,对日本以种族情感相召,对英国诱惑以长江的商业利益。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法国人说对了,李鸿章除了挑拨离间、以夷制夷实在是无计可施。
02张鸣:00:27:38就是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后来民族主义都是这个问题,你有没有能力抵抗?行不行?当时如果是挡下去很可能中国就变成殖民地了,几次都如此,就变成殖民地了,然后我们在从殖民地再复兴,这都可能。但是要保住这个国家,就要签,局面如此。一直到袁世凯的时候,签二十一条都如此,就是中国没有可战之兵,老百姓没有这个觉悟,就没有一个真正的民族的觉悟。
解说:李鸿章分析,西方各国表面上组成了联军,实际上各怀鬼胎:俄国胃口最大,拳乱期间已经派兵侵占了东北大片土地,它就等着所谓的亲俄派李鸿章来认可呢!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奥地利都想着瓜分中国的土地。美英是要中国的市场,做生意。
除了挑拨各国,李鸿章也得为大清国找了一个开脱的理由。
他说,我当初就说那宣战诏书是假的。中央是被一小撮人劫持了。他把义和团说成是叛乱,八国联军就变成了帮助清政府来镇压叛乱的友军,这样,中国由交战国变成了受害国。如果各国认可这一逻辑,则中国只有对助剿各国付军费的义务,而绝没有割地的可能。只赔款不割地,大清国就不会被瓜分了。
李鸿章的如意算盘能得逞吗?
通过电报和八百里加急快马,李鸿章和北京8天才能联系一次。通讯未及两三个来回。北京就沦陷了。据完全统计,北京城破的两天之内,全家集体自杀的皇亲国戚达30多户。王公贵族之家自杀总人数在近2000人。
次日,慈禧携光绪向西出逃。
西逃途中慈禧以光绪之名发“罪己诏”;为尽快与列强达成和议,清廷从9月7日起连续发谕,下令剿杀义和团。同时她不断催李鸿章尽快北上,9月8日在给李的“电旨”中承认“罪在朕躬,悔何可及”。
此时,李鸿章才认为进京时机成熟,于9月18日坐招商局的轮船到达天津。德国人见挑拨离间的人来了,竟不许他上岸,幸亏他挑拨有道,俄国人护送他登了陆。
李鸿章在天津展开外交斡旋,各国竟原则上同意了他对这次战事的解释,但列强提出,中国首先要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并以此作为议和的先决条件,慈禧立刻抛出了几十个官员斩首,以谢天下。
面对如此深灾巨祸,清廷不能不作个“交代”,在一道道上谕中,“朝廷”竟把责任完全推给了“诸王大臣”:
在天津期间,李鸿章专程去了一趟他曾经执政达20多年的北洋大臣的办公地。李鸿章蹒跚着步子,看着废墟中的一切,心中不胜凄凉:在这里,他度过了多少意气风发、觥筹交错的时光,办理了多少国政军机,如今却荒草如湮。
77岁的李鸿章已经意识到,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站在这里。往日的繁华尽去,等待他的将是无边的遗憾。
10月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对西方人来说,李鸿章的到来只是签订一个投降的文件,对于占领区的百姓来讲,他是一个安定的象征。
当时住在北京的国学大师齐如山先生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整个北京城都在盼望着李鸿章的到来。”
02张鸣00:23:55
但是后来呢,就是辛丑议和,西方执意要李鸿章出来,当时不光是西方让他出来,整个西太后希望他来。你知道那些办义和团的人,就是跟着起哄的尤其很多旗人,就是满人非常高兴,当年他议和团的时候,他骂李鸿章,义和团的时候,我跟你说,那时候揭帖骂李鸿章的非常多,骂李鸿章,骂光绪都非常多,跟骂康有为他们一样多。义和团运动期间,你不光他在骂洋鬼子,很多揭帖是在骂汉奸,汉奸就是改革者,就这帮家伙。骂李鸿章特别多,…是汉奸,那决定是,决定是一个定论,朝野都在骂,老百姓骂得非常厉害,李鸿章是给外国人招女婿了这样说,六国的女婿,当时六国,老百姓不明白到底是多少国,是六国,后来说是八国,说六国都有公主嫁给他了,传得特别神。
00:25:12
然后都骂他,骂他汉奸,但到议和的时候,他一听说李鸿章来,大家都欢欣鼓舞都非常高兴,说这回有救了。很奇怪,你们还骂他不是汉奸吗,怎么?还是指望人家,说还是指望人家,还就他。你说这个东西是,你说这帮人,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说,现在我也觉得这个愤青是根本靠不住的,你看他反对反得厉害,美国人说过优惠,我说你上美国留学,就哗都去了,不会有任何立场。就跟当年一样。
解说:李鸿章知道,他的到来将把自己的一生都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解说:流亡西安的慈禧终于接到了议和成功的急电。
中国赔款四万万五千两,这个数字是西方列强定下的,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每人为义和团之乱罚白银一两。
慈禧看到这样的议和结果,简直是凤颜大悦。没有割地,也没有让光绪归政。
慈禧代表专制政权说出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句话:尽中华之物博,与各国之欢心。
慈禧不知道,在北京的谈判桌上,李鸿章面对列强说的是:“你们犹如虎狼群”。
她也不知道,谈判中所有的辩驳均由李鸿章陈词;
她只看到《辛丑条约》〉的签字栏上,有一个让人分辨不清的签名:一个“肃”字,这是李鸿章太过屈辱,再也不愿意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卖国条约上,成心将“李鸿章”三字写在了一起。
悲恸欲绝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李鸿章在病榻上上奏朝廷: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剧,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这时78岁的李鸿章尽瘁国事,内外交煎,生命已至末日。
在他辞世前的几小时,俄国公使一直站在一旁,逼他在出卖东北的条约上画押。李鸿章闭目拒绝。
220刘刚00:53:10
原来这个李鸿章还是喜欢,在各国之间纵横捭阖,以夷制夷,还是喜欢搞这个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事实上最后搞得自己掉头了,他本来想联俄制夷来对付英国,最后隐隐约约把俄国人,最后病床边逼死他的就是俄国人,要让他签字,你答应那个土地这个土地给我,李鸿章坚决不签字,不能再签了,跟日本马关条约都签了,他宁可死也不签这字。
解说:临终前,李鸿章知道大限已到,他挣扎着全部气力,作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了,请君莫作等闲看。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魂飞魄散。死之前,已经穿上寿衣卧于病榻上的李鸿章忽然睁大眼睛,嘴唇喃喃颤动,两行清泪缓缓滚出。匆忙赶来的老部下周馥痛哭道:“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罢!”李鸿章“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周馥“以手抹其目,且抹且呼”,其目遂瞑,须臾气绝。李鸿章竟死不瞑目。
223翁飞00:25:40
我想他的一种非常苍凉,还有一种非常不放心,两件事,一个就是大口吐血嘛,大口吐血以后,胃出血,就是很糟糕的时候,他不是口授了,那时候署名了…,然后“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他非常清楚,秋风宝剑孤臣泪,就是一辈子这么辛辛苦苦的半壁江山支撑下来,最后弄到这个局面,然后是前门拒狼,后面进虎,就是刚刚把这边弄完,接着就逼着他签中东铁路条约,他坚决不签,包括他的学生杨儒也不签,在俄罗斯不是死掉了嘛,以身殉职。
最后这个时候遗书念完以后,最后他是死不瞑目,他死的时候停止呼吸,眼睛是睁着,眼泪出来,周馥就在旁边摩他的眼睛,说老者你放心去吧,你未了的事我们会帮你了,很长很长时间,摩了很长时间,周馥的自叙年谱讲一两个时辰,慢慢眼睛才合上,死不瞑目啊!他如果是一个对国家、由他的概念就是对江山社稷没有责任感的人,他不会这样。过去说李鸿章只知道玩,说没心没肺,没皮没脸,这个对他都是不实之词,他是一个有抱负和有责任感的一个元老忠臣,应该这么说。
解说:1903年2月,也就是在李鸿章逝世16个月后,李鸿章的遗体运回了自己的家乡合肥,葬东乡夏小郢。
李鸿章死后两个月内,梁启超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又说,“李鸿章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短也;不避辛劳,不畏谤言,是其长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主持人:日本人后来评价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是这样评价的:从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眼光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