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无奈
关注点:李鸿章在强弩之末的大清国中,处于满汉之间的无奈;处于腐朽的官僚与好清谈的知识分子夹缝中的无奈;面对西方物质文明的无奈;当意识到西方的政治文明时,已到生命暮年的无奈。
第一集:战上海与苏州杀降(初识西方的力量)
主要内容:
1、太平军攻上海,李鸿章受命。围绕两条英国轮船运淮军路过太平军的首都天京,两岸太平军眼看着无办法。西方物质文明的刺激。
2、上海开埠史。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来到上海,破衣烂衫、语言粗俗的士兵与繁华的上海之反差。李鸿章敢用洋人洋枪武装淮军,并取得胜利。背景:清统治者对洋人态度的转变的由来。
3、“苏州杀降”事件,英国人戈登认为这是不守信用的行为,和李发生冲突。西方契约精神对李的刺激。
第二集:战天京与江南制造局(照猫画虎学习西方)
主要内容:
1、1864年,攻天京,李鸿章让功与曾士兄弟,背后是朝廷对地方汉人的顾忌。(背景:国权之争,曾所代表的道统。)为防朝廷顾忌,曾将团练一分为三,李鸿章进入两江与中原。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关系的巨变,奕訢登上历史舞台。18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局,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细节故事:
(1)剿灭太平军时,以当时李鸿章淮军的实力早已在曾国藩的湘军之上,但是李鸿章不贪头功,故意拖延开赴南京的时间,将大功让给了曾国藩的湘军,与曾国藩亦师亦友的关系。
(2)1865年,正在镇压捻军的李鸿章收到丁日昌一封信,得知上海虹口有一个洋人办的铁厂,不仅能造枪炮,而且能制造轮船。如今洋人愿意出售,要价十万两。早想发展造船业的李鸿章十分动心,无奈囊中羞涩。恰在此时,有个被革职的海关道翻译愿拿出四万两银子促成此事,算为自己赎罪。李鸿章遂即让丁日昌再从海关拨借两万两银子,并把上海丁日昌、韩殿甲的洋炮局合并起来组成江南制造总局。
(3)慈禧在召见了奕之后,避开军机处,单独召见大学士周祖培、瑞常、吏部尚书朱凤标、户部侍郎吴廷栋、刑部侍郎王发桂、内阁学士桑春荣、殷兆镛等人。慈禧哭哭啼啼地说:“议政王植党擅权,渐渐到我不能忍受的地步了,我要重治议政王的罪!”诸位大臣看见太后盛怒,不知何事,面面相觑,胆战心惊,不敢答话。慈禧接着说:“诸位大臣应当以先帝为念,不要害怕议政王,议政王罪不可逃,应当从速议罪!”
第三集:洋务运动与对付清流(学习西方时的前进与阻力)
主要内容:
1、洋务运动之初的艰辛。对任用洋人的争论,对开实业的争论,对教育、同文馆的争论。
2、1872年,曾国藩病卒于南京,慈禧失去了一个值得依靠的地方实力派,而李鸿章也需要寻找一人为他撑腰。
3、竞争对手出现,日本在1871年 “明治维新”,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批深谙西方政治制度的改革者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与中国竞赛。
4、李鸿章力主建设铁路、派留美幼童、开招商局。但是阻力巨大,李鸿章不断隐忍退让,在新旧观念的激烈交锋、各种政治力量的尖锐较量、利益关系复杂的你争我夺中,终于在唐山的煤矿区建设了一条10多公里的铁路。
5、清流与实务的争论。慈禧支持洋务派,但又担心,用清流打压。李鸿章分身无术。以骡拉火车为悲壮与无奈的象征。但李鸿章认为,中国即使用骡拉火车,只要往前走,就有希望。
细节故事:
(1)顽固派的反对更强烈、力量也更强大。如有人上奏指责说:“观该二臣筹划措置之迹,似为外国谋,非为我朝谋也……人臣从政,一旦欲变历代帝王及本朝列圣体国经野之法制,岂可轻易纵诞若此!”把修筑铁路说成是“为外国谋”,将改革者说成是汉奸、卖国贼,而把自己打扮成“爱国者”,凭借一套具有“道德优势”,但实际虚假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话语打压革新者,是近代以来顽固派的惯用伎俩。
(2)还有反对者奏称说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共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君不言利者也”,修铁路是“蠹民”的“邪说”。对铁路,还要问一问是姓“君主”还是姓“共和”,看它是什么“性质”,这种传统,其实非常深厚呢!还有人上奏说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惊动山神、龙王的不祥之物,会惹怒神灵,招来巨大灾难……
(3)唐胥路刚修成时,一位英国工程师用矿上的废旧锅炉改造成一台蒸汽机车拉煤时,却遭到顽固派的反对,曾不得不改用骡拉运煤车皮。
第四集:海塞之争与任用老外(自强运动的深入)
主要内容:
1、与左宗棠的海塞之争,回述在湘军时受到的气,以及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三人之间的关系。
2、清政府财政捉襟见肘,李鸿章深信“以夷制夷”,重用洋人,赫德、丁韪良、蒲安臣的作用。奕訢的支持。
3、初办海军,受挫折。“阿思本事件”与蚊子舰。
第五集:朝鲜之争、与日本军备竞赛(内外危机初显)
主要内容:
1、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同时日本也在朝阳挑起事端,大清不能放下大国的尊严,与日本进行着军备竞赛,驻守在朝鲜的袁世凯平定了叛乱救出朝鲜国王。
2、中法战争使朝廷四面楚歌,李鸿章力主不与法国开战,而翁同龢却不能坐视李鸿章实力做大。中法战后,建海军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3、与日本的军事竞赛。
细节故事:
(1)“吉野”舰原为清政府洋务大臣李鸿章向英国订购的当时最先进的快速巡洋舰,目的是用来增强北洋水师的实力。可本来用于购置战舰的银子却被慈禧太后挪去修颐和园,李鸿章只好被迫放弃购买该舰。
(3)1886年,北洋水师第一次出访日本,日本惊叹大清也有这样规模的舰队,但是哪成想,上到甲板之上,甲板上供奉着关羽的神位,神像前有乱七八糟的供香;甲板上散落着吃剩的食物;水兵吵闹不休……气味难闻,卫生糟糕。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军舰炮架上,晾晒着水兵们的衣服,零乱不堪!
第六集:甲午之战(自强运动的失败)
主要内容:
1、战前争论。
2、甲午海战之痛。
3、李鸿章的“以夷制夷”策略失败,列强抛弃中国。
细节故事:
(1)慈禧令户部尚书翁同龢到天津同李鸿章商谈和战之事。翁同龢见到李鸿章后严厉责问其为何迟迟不肯发兵,以致贻误战机!李鸿章怒目而视,冷笑道:“翁师傅主管户部,平时向您要经费时总遇冷脸,事到临头才来责问。我倒想问问您,那几条军舰能靠得住么?”翁同龢反问道:“为臣者本应尽职尽责,为何不再向朝廷请求?”李鸿章答曰:“朝廷疑我飞扬跋扈,大臣弹劾我贪财舞弊,我若继续索要经费,今天还有李鸿章么?”翁同龢争他不过,把话题引到战局问题:“东北乃龙兴之地,如果失守如何是好?”李鸿章坦白道:“奉天军队实靠不住,我鞭长莫及,东北防务一点把握都没有。”半个月后,辽东半岛沦陷,奉天危急!
(2)辽东沦陷,而京城之内却歌舞升平,鼓乐冲天,正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紫禁城和颐和园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丝毫看不出战争的痕迹。“老佛爷”五十大寿时就因法国人作祟没过好,这次可要好好庆祝一番。总管太监李莲英下令,这段时间内凡可能令“老佛爷”不高兴的事一律不准奏报!这一做法果然有效,慈禧下令,大赦天下,放假三天。李鸿章可没闲着,前线救急电报雪片似的发来。李鸿章加紧了求和步伐:一面派人以祝贺俄国新帝即位为名请求俄国出面调停;一面委托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赴日议和。
(3)李鸿章令丁汝昌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守住威海卫。当时朝野均指认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贪生怕死、畏敌避战,要求将其立即撤职。北洋海军总教习德国人汉纳根评价道:“有人责备北洋海军,殊不知这不是北洋海军的过错,也不是丁提督的过错。有人钳制海军,丁汝昌不能做主。”这个人就是李鸿章。李鸿章认为中日军队实力悬殊,攻打旅顺时,丁汝昌曾请求舰队与日本决一死战。李鸿章坚决反对,对丁汝昌说:“你在威海卫守住那几只船,其余不关你的事!”
第七集:马关议和与公车上书(以一人战一国的悲壮与无奈)
主要内容:
1、1895年,李鸿章赴马关与日本人议和,坐在他对面的是伊藤博文,这已经是他们二人的第二次碰面了,但是随着两国地位的变化,实力的变化,伊藤博文不再是天津遇到的那个略显谦卑的后生了,处处咄咄逼人,此处对二人两次会面进行比较。
2、李鸿章被刺,谈判出现转机。
3、悲壮的讨价还价。
4、《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国内一片讨伐卖国贼之声,康梁组织学子“公车上书”。
5、李鸿章黯然下野。
细节故事:
(1)与伊藤博文的两次会面,对话内容。
(2)被人行刺,受到好的治疗。被刺后异常冷静,保存血衣,一声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
第八集:戊戌政变与出访西方(认识西方的政治文明)
主要内容:
1、李鸿章下野后于贤良寺度过了一生中难得的休闲时光。回忆他的成长,年轻时所作《入都》的10首诗中,隐藏着强烈的宿命意味。
2、虽不赞同康梁的思想,但是对于他们的主场持敬重的态度,所以给康有为的“强学会”送去2000两私银,却被康有为拒绝,这让李鸿章颇有些气急败坏。
3、带着一口棺材准备出洋考察。
第九集:出洋考察(文明的冲突与选择)
主要内容:
1、李鸿章出访西方各国的经历。
2、戊戌变法失败,政治改革举步维艰,李鸿章西游后更是同情康梁,康梁逃亡期间派人偷偷联络。
3、李鸿章回国后任两广总督。
4、国内愤懑情绪寻找出口——义和团运动。
细节故事:
(1)《中俄密约》李鸿章到底收没收钱?与俾斯麦的会晤。接受纽约时报的专访。
(2)自信与自大:在沙俄时流露出的官场恶习,教俄国官员不据实上报情况。
第十集
主要内容:
1、东南互保。
2、风烛残年的李鸿章出山收拾残局。又一次以夷治夷。
3、签订《辛丑条约》,在贤良寺被俄国人逼死。
细节故事:
(1)平生第一次地抗旨,不让张之洞等人北上灭洋。
(2)李鸿章不想再当替罪羊,不想做议和的全权大臣,只是“辅佐之”。
(3)签订《辛丑条约》时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肃”字模样,不想把自己的名字和耻辱再联系在一起。
(4)吐血而亡,用尽最后一口气留下绝句。
拟采访之专家
翁飞——《李鸿章全集》执行编委、《淮军》文献主编: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院长,兼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胡锦涛之外交政策顾问)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主要著作:《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中国学者看大国战略》
马立诚——《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
王道成:清史研究所。《颐和园》、《慈禧太后》、《圆明园》
王灃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参编《曾国藩全集》
杨东梁——《左宗棠评传》:人民大学清史研究院教授
采访地点:
安徽合肥、南京、上海、苏州、刘公岛、保定、唐山、天津、北京
已采访专家之内容摘要:
刘刚(《中国政治思想史》作者)采访要目:
1、世界观与天下观(英法联军进北京——没有威胁统治——统治阶级对西人的观念发生变化——利用西人打太平军);从《海国图志》到《瀛寰志略》,反映出的观念变化。(附细节:宁波为华盛顿立碑,民间自由的精神)
2、争夺国权的斗争;统治的合法性问题,没有人替朝廷卖命,曾国藩却以纲常伦理鼓动起士绅阶层的共鸣。
3、曾与李个性的不同。安徽文化的商业味道。曾的道德感,捉心中“贼”
4、曾说“诚”,李用痞办外交的失败
5、曾、左、李唱双簧,朝廷对汉人地方大员的顾忌
6、清流与实务的争夺。慈禧利用清流给李穿小鞋。张佩纶的故事。李对付清流的办法。
7、与日本的竞争中的偶然事件与必然性
8、办海防是为抵抗英美,不重视日本
9、李对世界认识的深入,讨论美国的劳动力成本问题;关于新闻自由的问答等故事
10、李的潇洒与其背后的自信
11、义和团运动中的“民心可用”与中国传统治术
李冬君(日文《国权与民权的变奏》之译者)采访要目:
1、明治维新的核心,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三个故事:军舰、监狱、武士道
2、中日研究的距离
3、朝鲜的争夺
4、日本派人观战等细节
5、重新评价洋教士与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