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省人文社科基地学术成果出版
发布时间: 2020-09-30 浏览次数: 116

日前,我中心兼职研究员的专著《流动的风雅——清代合肥文士与地域文学研究》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学院省人文社科基地“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该书以清代合肥地区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地域文化为背景,融家族、社群、流派研究于一体,再现合肥地域文学传统生成过程的历史、记忆与书写轨迹,希望能为合肥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

 

 

在清代安徽文化版图上,合肥作为江北中坚庐州府的治所,交通四达,多才华之士,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发达的地域文学中心,在安徽诸郡中别具特色。合肥所在的环巢湖地域不仅与省内各文化地域融通,更是清代南北文化交流、传播、碰撞的重要区域之一。顺康间,合肥文士与京师文坛密切联系,龚鼎孳、李天馥既是“中央文坛主流诗学的传输者”,又是“本地域的形象代言人”。咸同间,淮军的沿江而下又客观上将合肥文化与江南文化联结起来,推进了地域文学群体的多元通融。通过求学、游幕、仕宦、嫁娶等机缘,合肥文士与桐城诗派、道咸宋诗派等群体互动交往频繁,不仅首次形成了以“合肥”为中心的地域性社会网络,更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和社会急剧转型中孕育了一批具有传统文化使命与变革意识的知识分子。

“地域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90年代以来成为文学史研究的热点之一,相关成果层出不穷。近年来,地域文学研究开始由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转变,清代地域文学研究成为方兴未艾的学术增长点。地域,不仅是传统地理意义上的乡邑、家园,更象征着具有归属感的人文精神风尚。同时,地域传统的形成又是开放的,很大程度上是与周边地域碰撞、交流的产物。因此,如何重新审视文学的空间构成及其演变,通过人地互动关系为轴心探索地域特点及其互动关系成为近年来“地域文学研究”研究关注。毫无疑问,地域文学研究对“地方性”“民族性”地域认同与集体记忆具有重要积淀与影响。一种地方文学传统的生成,实是一种选择与阐释,取决于建构者现实的动机,而这种动机,往往又受制于其所体验到的群体或个体的文学处境,是一种地域知识阶层自我塑造的文化、历史自觉。正是这种自觉的独特表征,汇聚成了地域性历史文脉的诗意文化空间,成为今天我们合肥乃至安徽地域“文化记忆”的重要存储。(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