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西方(第三集)
发布时间: 2015-05-05 浏览次数: 91

主持人:李鸿章到任直隶总督,遇到大麻烦,是教案,何谓教案?原因:中国近代城市开埠后,外国人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惯常飞扬跋扈,激起民众的惊惧和激愤,连带地推及在其心目中举动诡异的传教士,认为其邪恶害人;第二,民众与教方因为正常的沟通不够,存在严重的隔膜和生疏感,极易生疑致误。处理教案极其麻烦,那么李鸿章怎么处理的呢?

解说:1870年的秋天,曾国藩的心情很糟糕。他刚在天津处理了一起涉外纠纷。但,各方对他的意见都很大。他正在急切地等待着自己的弟子李鸿章的到来。
正在奉命赶赴陕西前线准备协同左宗棠一块镇压回民起义李鸿章,接到朝廷圣旨,即刻赴天津接替曾国藩担任直隶总督。这使他大喜过望,因为他对与冤对头家左宗棠的合作“味同嚼蜡”,立刻轻车熟路往回赶,但是他人到保定后,却停了下来。他知道曾国藩处理的案子太复杂,说不定,自己也要惹祸上身。因此并不急着去赴任。
那么曾李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案子呢?
原来,这年的春夏之交,在天津城乡发现了很多孩子的尸体,这些尸体多残缺不全。于是民间传出,附近的法国天主教堂用“迷药”拐孩子,挖眼剖心。
01张鸣00:08:25
因为当时的局面是这样,就说这个教案是这样,就说因为他当时育婴堂,他们就为收弃婴,收这么多弃婴养着,他本来是办好事,你扔了的孩子不要,我养着。但是这个弃婴是两个条件,一个就说弃婴不知道条件,有时候扔很长时间了,收回来基本上快没气了。就扔很长时间的这种弃婴,容易死亡。再一个呢,他即使是这样的弃婴,他也是遭遇,没气了,不说我赶紧抢救,我赶紧去给你洗礼,而让你在死之前灵魂得到拯救,西方传教士有这个传统,就说我首先要灵魂拯救高于生命拯救。这样你说有时候都不行,再加上马上洗礼,折腾死了,死亡率挺高的。


解说:中国民众开始了排教行动,攻击教堂,侮辱教士和修女。法国向清政府表达强硬的态度。甚至暗示,将不惜出动武力护教。
 01张鸣 00:10:42
为什么法国为什么这么激动?法国是天主教的护教国,就是他在海外传播,法国有这个义务去保护传教士,所以他闹得最凶,那段时间江岸都是法国人闹,法国人闹非常凶,法国人当时非常强硬,在我看档案中,感觉那时法国人特别强硬,法国人对中国人特别恨,因为暗中抵制,包括那事,包括这次人都被杀了,更急了。

解说: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来到天津府衙与中国官员交涉,地方政府的态度暧昧,丰大业认为,清政府有意包庇民众排教。他一气之下,竟在天津衙门前竟拔枪威胁聚众看热闹的中国民众。
 01张鸣 00:10:42
天津知府后来就跑北洋××,从那儿咆哮,咆哮过程中,确实把枪拔出来了,冲天开枪了。完了这帮就躲了,一躲之后,(这帮看子愣了之后),就把他给打死了。
    00:12:19
把领事打死了,所以这种事传出来都是什么呢,去挖心,刨眼,这很恶毒了。完了呢,最后呢还要去咆哮,还要去吸吸工夫,还要去打关,还要去打我们的关。传说中是这个,完全没有道理,外国人整个是禽兽,没有道理,传的都是这样的,而且比这还离谱,传的比这还离谱。

解说:激怒的民众打死法国领事后仍不解气,又冲进法国教堂,将做礼拜的20名西方人,包括10名修女杀死。随后又来到望海楼教堂,这座教堂所占土地过去是一个寺院,民众早已将其视为眼中钉,他们一把火烧了教堂,顺便也把附近的法国领事馆点了。
01 张鸣 00:13:52
而且这个过程中,有些到天津游历的外国人给杀了,把人家的戒指给抢了,手都剁下来,把戒指给抢了。非常残忍,就是一帮流氓,就是一帮愤青。
(228)翁飞00:03:50:
那么传教士他应该讲,我们今天来看,大部分是抱着真诚的那种传教理念,但是在中国和中国固有的文明礼数之间发生过不可避免的冲突。
      所以教案层面他是多层面的,非常复杂。第一个是观念的冲突,地域文明的冲突。因为中国它是一个多神教(也即无神教)。它没有,就是平时不烧香,急来拜佛脚,什么佛都相信,土地公公什么都信,五通神什么都信,玉皇大帝,对不对?它没有这个。然后呢,由于印度过来的宗教,佛教是外来宗教,我们土生土长的道教它本身也是一盘散沙,那么这个基督教他们是强势的,它新教旧教进来以后,它是一种比较强势的一种观念,那么它是通过不平等条约,通过一种武力来支持。因此在当地的民众和地区官府之间,必然形成很大的反弹,或者民众的反感,或者反抗。同时夹带着经济效益(的争夺)。

01张鸣00:10:59在双方之间他对这种做弥撒,就男女在一起,一个房间祷告,这种事老百姓是不太习惯的,过去老百姓是这样的,你在田野里男女混杂无所谓,但如果一个房子里头,不是一家人,这个很受忌讳的。
一个密使忏悔,你说这种密使忏悔,中国人很难理解,他就会往那方面去想,就有很多这种隔膜和冲突,你包括(人名)他们办那个医院,医院那些人体像,解剖,这都是很难理解的。在后来之中都出现过这样的问题,还有包括非传教士的,当时中国也办,办电线,电报,电报,有线电报。当时传说(李提莫泰)提到过,在山东办的时候,有家孩子丢了,传说被电线给传走了,找到了没事了。就是说这种外来的东西,他完全不清楚的时候,不了解的时候,伴随着很多谣言,完了就会使这个局面很,就是大家觉得官方,他明明知道,官方不去澄清,完了底下就有积怨。

解说:天津教案发生后,清政府的仇外情绪得到了尽情宣泄,朝中很多大臣主张:利用民意排外。说可趁此机会,将京城的“夷馆”尽毁、
“夷酋”尽戮。
 01张鸣 00:09:22
官府有意的是让民众对它怀有敌意,他就不让你老百姓去通过文化,两种文化之间的互相接触,互相之间的了解,他有意的让你制造些纷争,每次教案发生冲突之后,开始的时候他都向民方,最后向不住了,炮舰打来了,最后就改口,全部惩罚,惩罚闹事的民众。所以闹事的民众你又说不明道理,老百姓觉得整个他妈的一个昏头了,传教士这么混蛋,杀人放火,强奸妇女,做弥撒时候是群焦,干这种坏事我们都不能反,我们反了我们受惩罚。他又不说明情况,就惩罚你,官府给人印象就是官府没办法,破与无奈,他就把这民怨慢慢就激起来了。

解说:很快,大乱子就出来了。法国出动炮舰要挟,要求清政府惩办凶犯、赔款、道歉。
张鸣:这对中国政府来说,就必须得处理了,这谁来处理,这都是烫手山芋,你要向哪边都很麻烦,这边亲戚来找你,不光是亲戚,整个在津的朝关都沸腾,非常的急,谁敢处理。李鸿章一想,我要沾手,我就砸了,这时候只好落到曾国藩手里了,曾国藩当时确实这个人比较担当。曾国藩在这一点上他比李鸿章强,他有担当,国家为难的时候,我出来处理,不处理不行,都担当,他要去处理。

解说:清廷要求曾国藩处理教案时贯彻以下精神:“如洋人仍有要挟恫喝之语,曾国藩务当力持正论,据理驳斥,庶可以折敌焰而张国威。”
(227)翁飞00:43:14
    但是曾国藩知道,当时几国军队云集大沽口,战斗一触即发,他不愿蹈僧格林沁的覆辙。但是呢,因为在1870年当时我们的综合力量还不是很强,而且湘淮军的主力,刚才剿完捻军,湘军已经裁完了,淮军大部分在南方。所以他不愿意挑起战争,

解说:曾国藩赶赴天津前,写下遗嘱,像连自己的灵柩南运路线怎么走,都嘱咐下。他深知此去是凶多吉少。
01董丛林:00:03:44
那么从当时的情况看,最初的时候,好像在处理这个案子,他一开始的时候,他就是立意于我到天津以后,先下手查,查什么呢?就是查这个引起这个教案来的,当时不是盛传教方是“迷拐人口,弯亚剖心”我就先查这个事是不是真事,他觉得如果我查这个事是真事的话,那你外国人当然就理亏了,那个我处理起来可能就要主动一些。他就认为这个事如果不是真实的,是个虚的,中国方面当然就更理亏了,那样处理起来可能就更棘手一些。

解说:曾国藩经过调查,对教案得出的结论是:“教方迷拐人口、挖眼剖心”的说法没有根据。
他查明,育婴堂确实收养过很多孤儿,也给过送交人一点报酬,但这些都是为了鼓励民众将弃婴及流浪儿送至教堂,一些游民见有利可图,便开始拐卖孩子。这便是“迷拐之说”的由来。
张鸣00:10:42
当时他天津的那个育婴堂,他们为了收弃婴,有时候鼓励大家,就说我自己去捡,同时他让老百姓你要送来也行,完了你谁送来,给你点手续费,辛苦费,他就有这样的无赖,为了这点手续费,他就偷人孩子,拐人孩子,这是有的。但是这拐孩子之间跟那个育婴堂没有关系,拐着被抓着之后,他说是育婴堂指使的。这样就急了,一帮亲友就把育婴堂给砸了,烧了。

解说:至于教方“挖眼剖心”的传闻,则是因为,一些重病或已死的弃儿收敛时,教方都是雇人掩埋,但被雇之人往往草草敷衍,棺木埋得不深,孩子的尸体被野狗扒出来撕咬得不成样子所至。
张鸣00:09:40
但是死亡了以后,又不敢出去埋,于是在传教士里头挖一个深坑,就是私窑,小孩都放里头,或者是他自己买块墓地,也没有很大,就是一个小棺材里放很多小孩尸体,就集中掩埋。你想想看这种婴儿你在外面死,你作为一个西瓜,狼叼了,狗啃了,没人管,没人在意。你哗啦哗啦集中一块儿死,当然其中还有活的了,活的就看不到了,就觉得你是死的,死这么多。整个民间呢,从官方到民间都传出你这个邪教,他认为是你害死的。传说是说你是不是在挖中国人的眼睛,因为中国人的眼睛可以点银子,点前程银。中国人孩子的心肝可以入药等等这些一些传说都出来了。
(228)翁飞:00:05:15那么还有关键的问题,还有的你在缺医少药地区施药,但是群众不理解引起的很多迷信,或者一种反弹。包括天津这样的城市,就是火烧望海楼,就是不是说挖眼挖心婴儿不见了,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当然不是了。
张鸣:那我们只好就说逞凶,谁是凶手,就要杀头,当时天津知府被处理,罢免,流放。天津知府,天津知县都被处理了。

解说:曾国藩还将20个袭击教堂的暴徒抓出,准备给20个死去的洋人抵命。但他没想到,这样的处理方法竟令舆论大哗,满国痛骂他“屈从外夷,误国害民”。曾国藩灰头土脸。
 (227) 翁飞00:42:00
因为在他曾国藩认为天津教案就是要索赔,要逞凶,索赔就是赔钱,逞凶就是他抵命,首先你要天津知府抵命,曾国藩觉得他们是很冤枉,他爱护自己的属下,不能让他们抵命,就判流放到黑龙江。他是叫“内疚神明,外惭清议”。清议沸沸,你曾国藩不是一个什么卫道士吗?怎么对洋人这样软弱呢?
张鸣 00:13:52
以这种处理方式呢,显然中国这帮人不干,不光是亲邻了,这官都不干,所以甚至包括他们湖南同乡会,就湖南会馆就给他开除,嚷嚷要开除。当时曾国藩是威望多高啊,中兴名臣第一号,挽救大清帝国的这么一个人,第一号人,而且理学名臣,威望很高,都尚且如此。    00:15:07
我换一个的话,那你这个,他们家家人,他们会被袭击的,他就是那么大声望都会导致这个地步,其他,这个案子处理一个是劳心劳力,最后而且大家都骂他,他确实是身体受到影响。

解说:李鸿章从一开始就不信“教方迷拐人口、挖眼剖心”之说,他私下说,杀死法国领事、教士的事实 “其曲在我,固无疑义”。但他也知道洋人得理不让人,按常规处理,中国民众必愤懑难平,因此当他受命处理此案时,一再拖延,尽量推迟入津。
(227) 翁飞00:42:00
就是李鸿章从前线急速回来。然后就在保定这一带观望,看着他的老师在火上烤。他就给他老师写了一份信:“洋人论势不论理”,洋人是讲实力,不跟你讲理。所以“与洋人交,要用痞子手段”。

解说:9月,教案仍悬而未决,李鸿章知道,拖是拖不过去了,只得硬着头皮进了天津。
李鸿章一到天津,便以“学生”的身份,去拜谒 “老师”曾国藩。曾国藩这次虽被教案弄得狼狈不堪,但在“学生”面前到底要摆点架子。
见面后,不等李鸿章开口,曾国藩便问:“少荃,我今国势消弱,你与洋人交涉,打算作何主意呢?”李鸿章说:“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
(219) 00:38:29刘刚:好多事打(痞子强),就是好多事不说清楚,不说清楚说了不说
01董丛林00:18:22那李鸿章不就是他讲我就要打痞子枪。我看他那个原本有个注释,他就讲合肥的土话,油腔滑调的意思,也有人说大话,总而言之就是靠那种不是在的话语,我来敷衍他,欺骗他,打痞子枪是这个意思。

解说:”所谓“痞子腔”,是李鸿章家乡安徽的土话,即油腔滑调之意。天津教案,李鸿章真能用痞子腔糊弄过去吗?
01董丛林:00:19:36
就是根据这个记载,不是讲曾国藩他听了以后,他那个态度就是很不以为然,这个好半天没说话,李鸿章一看曾国藩那个态度,肯定觉得他说的是不对,他就问他,说老师有什么高见,请你指教,曾国藩过了好半天才摸着胡子讲,就说是你这个打痞子枪,你先打给我听听,李鸿章一听他觉得他说的不对,他就叫曾国藩,就是只是请他,曾国藩那个意思就是说咱们如何,咱这个实地如何,其实洋人是清楚的,你跟他敷衍,你打痞子枪,他认为这个不是很有效的办法。
刘刚:所以曾国藩的话,为什么李鸿章到最后他一生佩服他呢,他最后打完了(痞子强)最后出来,他发现还是他老师说得对,你玩那么多花招,最后你还是这两个字,你还走不出来。“以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
很多处理国际关系的时候,不能不说清楚,能做到多少说多少,这是曾国藩教他的,就诚意二字,你要不行的话,你要逼我,那该打还得打,该拼还得拼,拼命还得拼,逼急了就这样,这也是诚挚。但是我有难处,我要给他说清楚,我有什么什么难处,我有什么什么难处。
真的这个里面,最后他在国际观在外交上面,你所有的花招都是没用的,所有的那些所谓的拳手都是没用的,一是要靠实力,二要靠诚信,就是这个。

解说:曾国藩说:我现在既没有实力,你如何虚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过于吃亏。
01张鸣 00:17:15
事实证明,李鸿章最后也不打皮腔了,就以诚相待,完了接受国际公法,就是西方的外交这种原则。你不管他高兴不高兴,我接受你,我接受你。就是后来像丁伟良他们在同仁馆主要教这个东西,国际公法,就是怎么达到,救人的规则,完了按这规则搞。这样就使中国的外交逐渐逐渐有一点,就说虽然是弱国无外交,但是它毕竟来说有一些权益还是可以争的。

解说:教案的事实部分已经确定,李鸿章也不可能再另起炉灶。但,如果公事公办惩戒中国官民,必将开罪国人;如果敷衍了事,洋人又不能容。李鸿章真是伤透了脑筋。
李鸿章认为,第一步,先要消除双方的敌意。
时,清政府在洋人的胁迫下,在天津城乡各处都张贴了禁止骚扰教会的告示,李鸿章认为此举只会进一步激发民间的愤懑、反感情绪。他让天津道府撤下了这些告示,只在接近租界的地区张贴了少数给洋人看。
然后,李鸿章把功夫下在那20个死刑犯身上。他先暗中与俄国人交涉,劝说他们 “见好百姓,预防报复”,不要再追究怨死的那4个俄侨的问题。俄国人同意后,李鸿章以“彼尚以爱惜民命为词,我岂有不爱民者”为由,名正言顺地将4个伤害俄国人的死刑犯从轻发落。随后,他又从狱中提出16个秋后问斩的死囚,让他们作替罪羊。
(227)翁飞00:44:00
但是他要有一个手腕,所以他派他的亲信幕僚丁日昌去了,据我们现在看到就是丁日昌用很高明的手段。 
     因为死了16个,除了俄罗死了4个,那么他要16个抵命。就找了16个死囚犯抵命,然后把16个死囚犯的家属安抚好。因为洋人只要抓凶手,实际上真正的凶手包括清朝一批退役的军官,一批民间组织的这些领导人,都销声匿迹走了,他实际上就缓和了这一场风波。这是曾国藩自己也感觉学生现在比老师强,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他主动交给直隶总督的位置,回任两江总督。
解说:李鸿章的第一场外交考试通过了,他也很为自己的痞子手段洋洋得意。但接下来,有关西教的麻烦不断出现了,他的“痞子手段”还能应付吗?

主持人:有学者统计,从1860年到1899年的40年间,中国共发生教案811件。教案也就成为当时外交中的焦点问题之一。为什么这个时期教案频出呢。因为当时,教会进入中国并非以正常的文化交流方式实现的,它往往以炮舰作后盾,借“商利”为补养,拿不平等条约当护符,因此在普通国人看来,西教有强加于人之感。
中国文化千年来以自我为中心,对外来文化平等开放的态度谈何容易!
李鸿章虽然提倡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但对西方物质文明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宗教文化没有什么兴趣。他不同于大清普通官僚的地方在于,他比较务实,至少表面上尊重条约中保护传教的条款,他采取的是明保暗防的办法。什么叫明保暗防呢?
01张鸣00:06:57
所以当时传教士进来以后,他们设了无数的拌,就是第一个,就房擅问题,我不许你住房,老百姓谁住他房,我处理谁,我找谁。你第一个房子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完了他们就开始争房产,所以以前就是我们的,以前就是咱们的。还有就是买卖的,把屋子卖,这种事,开始第一波就是这种纠纷。然后就是惩治入教者,最后也是在竞争他们为什么替威尔说法,你要是不替威尔说法的话,我就没人信了,就落不了脚了,扎不了根,所以就形成这样的局面,它都是在防范。但是天津教案是个转折,当然前面还有补充,就说实际上太平天国跟他们也是刺激,为什么呢?因为太平天国号称也是西洋军,中国人分不太清楚他们之间的差距。觉得你这帮造反,洋教等于造反。所以他这个就是开始都是防范,又不能公开防,实际暗中的在抵制。
(228)翁飞:00:07:00
李鸿章更为阴柔一点,或者更为策略一点。因为他骨子里是很排斥这个外来宗教的。他说中国人什么都不信,还能信你这个耶稣基督吗?他是后来到1896年访问美国时,和美国《基督教诤言报》一个记者说这个话。说你们到这儿,老百姓要你实惠的东西。要你的药,要你的东西,他是平时不会找你,有了病,有了困难才找你,你们不要相信中国老百姓。

解说:这座天主教堂位于今天安徽省合肥市的城中心,这座教堂建成于1896年,是李鸿章故乡的第一座教堂。这座教堂的建设过程集中体现了李鸿章“明保密防”的手段。
(228)翁飞00:07:56
      那么他怎么是什么呢?当时签订很多不平等条约,尤其是有一条法国强加中法条约里,就可以到内地买地建堂自便。那么他在他淮系控制,就是他的庐州府,至少他的淮集(发迹)质只有地。他就给他的将领定下一个不成名的规定。就是谁要是到这个地方来买地,盖教堂,他就要当地的将领,都是大户,如刘铭传一流,就是你出100两银子,我就要120两,甚至150两,甚至200两,就是高价钱先把这个地买下来。使你破产的农民,就是不会把地买给教堂

00:08:36
      从1870年以后,李鸿章组织,到了1876年《烟台条约》,就是西方传教士强迫把武夫开赴,庐州府他就进不来,他就在沿江建。他一直到1896年的2月,他才进入合肥的德胜门附近,建了第一所教堂。他就认为李鸿章失势了,我们传教士势力才进去。所以在江南传教士的作者当中,是把李鸿章非常刻薄的形容了一个极端排外的,排斥他们的一个小人。

主持人:
1875年在云南发生了马嘉里事件,马嘉里是英国驻华副领事,1875年2月21日,他赶赴云南迎接一支英国勘探队时,在中缅边境遭到盗匪伏击身亡。次年9月,双方在烟台达成协议,清廷同意派使团到英国道歉,马嘉里事件给李鸿章的刺激很大,他知道最终决定外交的还是国势的强弱。中国不但积贫,而且缺少了解世界的人才,缺乏开放的心态。

解说:马嘉里事件后,按照《烟台条约》,清政府要向英国派遣道歉使团。在当时的中国,出洋被视为流放,更何况道歉使团,众官僚唯恐避之不及。
01董丛林:00:30:29
你想在当时有些人确实是这样,就是你无论是只要是一带上洋字的,他就觉得这个中国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呀。所谓夷夏之变啊,像那种思想在中国来说确实是根深蒂固的呀。00:31:35
你看,他当然可以说作为一个顽固派人物那个徐同,他地位很高,大学士,就是有一种表示,见了洋人要一霎折面嘛,甚至看一眼洋人都觉得很丢人的。但是当时李鸿章他们比方说作为洋务派大员,他至少在这个方面他没有这种意识,就觉得应该是,你在那种特定的情势下,你必须要跟外国人打交道,打交道你就应该是,你跟人家接触,要了解他呀,特别是在某些正常的这种接触渠道上,要尽量密切加强这种联系。

解说:李鸿章此时推荐了一个人,他的进士同年、志同道合的湖南人郭嵩焘,早在1856年,郭嵩焘就随曾国藩帮办军务到过上海,他对西方器物和制度有感性认识,并倾心西学。
谁知,当郭嵩焘决定接受任命时。他的湖南同乡们写了一幅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01张鸣: 00:36:55
当时那时候就说去父母之乡嘛,就你到鬼子帮去,尤其是势力,说你是世界人民嘛,因为郭嵩焘是他们湖南××中的一个俊秀级的人物,他很早入翰林,在翰林院升得很快,也属于家世清白,声誉很高,自己也很有文明这种人。就是原来是湖南省市民的骄傲,你一下子居然去跑到那儿干这个事,大家觉得反差很大,就痛恨。

解说:守旧氛围极浓的湖南士绅对郭嵩焘的出洋之举群情激愤,认为他丢湖南人的脸,要开除他的省籍,砸他的宅子。
01张鸣: 00:36:55
湖南他很怪,有一批人是很开放的,但是也也一批人是激烈的这种反开放的,就是你像,士大夫中有,老百姓中也有,就像周汉,反教的时候,周汉是一个主力,就是非常厉害,一帮人非常极端,很极端,那种味道,那种积极性特别强。所以郭嵩焘他就被围攻了。
解说:满朝官员中,只有李鸿章公开支持郭嵩焘,他与友人说: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郭嵩焘为最。他让自己的哥哥时任湖南巡抚的李瀚章给郭嵩焘接风,李瀚章给郭安排了一只小轮船,谁知船还没开,就被湖南士绅给砸了。
(229)翁飞00:16:10
可能说更多不合乎实际的,在那个保守之风弥漫的时候,他到了后来当时湖南巡抚是李瀚章给他接风,然后讲我有两条小火轮,他带了很多东西嘛,很显然,你愿意不愿意坐,有什么不愿意。然后就坐着小火轮,从洞庭湖回老家,他还没坐上这个小轮船,湖南的士子起来,就是把他这个小轮船给砸了。

解说:1877年2月,郭嵩焘带领中国使团来到英国,8日,他把清帝的道歉信呈送给维多利亚女王,之后,他在伦敦建立起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驻外公使馆。
01董丛林:00:36:30
这个事情也很微妙。就是他有一个副使,清朝派了一个副使,副使不是刘锡鸿吗,刘锡鸿跟他去了。按道理上讲,一个正使,一个副使应该是很密切的配合工作。实际刘锡鸿跟郭嵩焘出去以后,他俩你看是处处几乎是,刘锡鸿跟郭嵩焘对着干。就等于老是在郭嵩焘身边就监视他,动不动就给郭嵩焘大小报告,向清廷。
229翁飞00:14:28
他跟吴夫人袒胸露臂参加舞会,就被刘锡鸿抓了很多小辫子,等等。现在看来都是细微末节的,但是就把郭嵩焘这么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外交官,思想家,弄的后来黯然而归。
01董丛林:00:38:17
但是从我们现在看来很多很正常的事情,那时候刘锡鸿那个副使,他就觉得那个事绝对不行,比方郭嵩焘他家人不是也有跟他出去的嘛,包括他手下的人员,学洋语,学外语。那在刘锡鸿他们看来,这个是绝对不应该的呀,你怎么能够学外语,不是有一次参观,就是跟英国人,好像由于天气原因,是不是冷了,就给郭嵩焘披了一件英国的衣服。那个刘锡鸿呢,绝对,这哪行,你怎么中国人披洋人的衣服,就是因为这些事情老是给清廷告状。那到最后,当然郭嵩焘他回来,回来是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代替了他们这些人等。

解说:郭嵩焘到英国后,对英国社会进行了全面考察,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甚至提出了一套与洋务派主导观点不同的主张。他不再认为“炮利船坚”是西洋强盛的主要因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相比于“制器”更为重要。
他说:“窃以为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
他甚至给李鸿章写信,提出“富民”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国家再强大,民生枯竭也于事无补。专制国家只知道“富国强兵”,而西方诸国却知道“富民”的重要性。
他反对李鸿章只让留学生学军事、迷信“坚甲利兵”的做法,提出中国应该开矿、筑路、造就新的人才。
李鸿章的回答是:“无人敢主持!”
229翁飞00:14:28他当时向李鸿章的谈的时候呢,李鸿章有一句话,给他的大哥写信的心里话:“筠仙郭嵩焘嘛,虽有呆气,洋务实有见地”。就是他是做洋务的,但是呢,我不能像他这么做,我是要按照我的方法去渐进的走。因为这个太激烈了,
所以慈禧近臣不是弹劾嘛,大清无此臣子!就要把他抓回来,把他问罪,要下牢。然后李鸿章保护了他,他说他这个太呆了,我要做的事故,他肯定是要弃儒灭教。就是:“鸿章也岂敢相信邪教,也不敢高谈阔论,只是量力踏实去做。”这是他给他的师友写信,包括给王闿运写信都是这样。
    00:16:10
  所以,他的方法,他作为一个实干家,和郭嵩焘作为一个外交家和思想家是不一样的,他的价值取向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怎么去操作是不一样的。(郭丛涛)更为激进。所以当一位美籍华人史学家汪荣祖先生写郭嵩焘的大传,他的题目就是:《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走向世界的挫折就是代表他那代晚清知识分子看世界和他们走进世界当中的挫折,他的悲剧就是这样。
张鸣00:38:30
被围攻也直接影响他后来的仕途,被围攻,这些人最终找你毛病,意思就弹劾你。大家批评,批评多了,开始是理,开始争,然后是制止他的,后来批评多了,不用你了。所以这个人,郭洪涛当时的见识,他日记我没看完,但是我看了一部分,就实际上在当时的那个条件下,他是最开放的,最有见识的。就是看得最远的,但是可惜,他后来就没有被用。

解说:就在中国为如何走向世界犹豫不决的时候,在欧洲,一个叫马克思的哲学家在《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一文中写道:“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所以当这种隔绝被外国的侵略粗暴地打破时,中国的抵抗难免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愚笨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
郭嵩焘在伦敦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馆后,中国的驻外公使馆又分别在巴黎、柏林、华盛顿等地建立起来。
迟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才在屈辱中被迫走向了世界。
此时一个新的强邻正在东方崛起,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把目光盯住了中国。李鸿章将遇到一个新的、贯穿其一生的强大对手。

主持人:《烟台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在给友人的信中说:
惟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之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抵强,未有不终受其弊者。  
通过《烟台条约》的谈判,李鸿章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光在军事工业上“求强”并不能彻底改变中国积弱,他开始考虑如何 “求富”。兴电报、修铁略、开煤矿的道路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