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洋务(第六集)
发布时间: 2015-05-05 浏览次数: 57

主持人:李鸿章等人主导的洋务运动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军事现代化,造枪炮,就是求“强”,第二阶段,求“富”,作为军事的延伸,交通系统(铁路、轮船)和通讯系统(电报电话)及燃料(煤炭),第三阶段,海防现代化和轻工业。每一步都极其艰难。

  解说:1880年秋天,在慈禧太后的面前摆着一份奏折——《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上面说,由于俄、日两个军事强邻东西威胁,中国只有修造铁路,才便于调兵运饷。它指出了大清国修建一条铁路大动脉的重要性。
  慈禧知道,造铁路是一件真正惊天动地的大事。私下里,也曾听朝臣们议论过,但至今没有人敢公开提出来。那么这个上折子的人到底是谁,他怎么有这个胆量呢
  上折子的人,便是日后在中法战争中,因保卫台湾而留名史册的刘铭传。而他背后的策划人正是李鸿章。
  刘铭传出身低微,本来是个贩卖私盐的小商贩,后被同乡李鸿章招入淮军,在剿灭太平军和捻军的8年战争中脱影而出,成为淮军的领军人物。1880年,俄国犯我新疆伊梨,已在家赋闲了14年的刘铭传受召入京,路过天津时,老上司李鸿章留他在府邸勾留了几日。
  此时,李鸿章主持的开平矿务局刚刚成立2年,为了便于运煤,李希望修建一条从唐山到胥各庄,约十公里长的铁路。正在筹措之际,朝野内反对之声已四起。
  李鸿章知道,由自己贸然上奏请修铁路,肯定树大招风;事情一旦受挫,便再无回旋余地。刘铭传奉召入京,何不如乘此机会,由他上奏,成与不成,日后都有转机的可能。
  (229)翁飞00:42:30
  在这之前郭嵩焘作为驻英公使,1876年以后,到了英国以后,接触了大量的物质西方文明。就是连续四封信劝李鸿章上奏修铁路,李鸿章给郭嵩焘讲我1873年,74年的时候,同治年间、光绪年间,我已经向恭亲王打听过消息,恭亲王说两宫都不能谈此事,都不敢讲这个事。我是不敢上折子,那么怎么办呢?这个事情怎么办?在这个时候刘铭传来了,这个人的身份既是淮军的元老,又是朝廷要起用的人。而且由他来放一炮,也与大局无碍。在这种情况下,帮他起草的由范当世、有吴汝纶,帮他润色的有张佩伦。

  解说:当时社会对铁路的看法非今天的我们所能想像。
  1874年起,英商怡和洋行以修筑马路为名,购买土地,修筑了一条从上海到吴淞的淞沪铁路,铺设的铁轨全部从英国运来。
  这条铁路1876年7月通车后,每天往返六次,乘客满车。但8月3日,火车因压死一名铁道旁的观客,引起轩然大波。本来人们就说铁路破坏风水、震动祖宗龙脉,如今出了人命,更加不祥。
  事故发生后,地方士绅鼓动沿途百姓阻止列车行驶。10月24日,两江总督沈葆桢只好以白银28万5千两从英国人手中买回这条铁路,并于次年拆毁。
  就在同一年,李鸿章提出:“铁路、电线相为表里,无事时运货便商,有事时调兵通信,功用最大。”李鸿章曾向恭亲王奕訢提出修建津浦铁路的建议,但奕訢以朝廷“无人敢主持”为理由,婉言拒绝,
  (229)翁飞00:42:30
  恭亲王讲不行,这个铁路会震动龙脉,两宫都不敢谈这个事情。

  解说:时间进入19世纪80年代,大清朝中的有识之士都知道,发展交通和通讯将是深化改革下一步的重中之重。
  刘铭传的折子上去后,李鸿章报着极大希望,他在给门生张佩纶的信里说,刘铭传的这份折子,是“鄙意所欲言,而久未敢言,幸与吾党发其端。”
  慈禧对这份折子端详良久,终于做出了重要批示;她首先鼓励了修铁路的建议是“系为自强起见”,同时令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刘坤一等人“悉心筹商,妥议具奏”。
  李鸿章大喜过望,他随即于1881年初陈上《妥筹铁路事宜折》,与刘铭传互相呼应。
  (229)翁飞00:42:30
  最后李鸿章给张佩纶的第一封信说,要说这个话是我积蓄了十多年想说,又不敢说的话,为你我一吐。然后上书以后立即形成一场轩然大波。

解说:李鸿章的折子一上去,顽固派便鼓噪而动,指责李鸿章和刘铭传:“观该二臣筹划措置之迹,似为外国谋,非为我朝谋也。”实际上,指责他们是汉奸。
  (229)翁飞00:43:52
      张家骧反对,刘锡鸿反对。然后接着朝廷发下去,大臣讨论。然后李鸿章拿着讨论的意见,因为修铁路他要办,他来主持。他立刻上奏相应。然后他又给张佩纶写了第二封信,因为张佩纶也回京了,当时可以奏事。说我如果不趁这个机会,来强烈的挺一挺,支持刘铭传,就负国负友,负平生。所以他也上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折子,坚定地站在刘铭传这一面。

  解说:顽固派说:修铁路会使市镇繁华、民众富裕,因此会更加刺激列强侵略的野心。
  李鸿章反驳道,“洋人之要挟与否,视我国势之强弱”,我们如果能自强、百姓富裕,“洋人愈不敢肆其要求”。相反,如果“我不能自强”、百姓贫穷,则国势更弱,将更受外人轻蔑。
  顽固派说,铁路凶悍,将使民间车马及往来行人感到不方便。
  李鸿章介绍了两种解决办法:一用“旱桥”,即今天的“立交桥”,另一个是于铁道两边设立栅门,“火车将至则闭栅以止行人”。这两种我们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铁路交叉口,当时的国人闻所未闻:
  沉重的传统已经成为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巨大负担。
  李鸿章最后激动地写道:
  “时艰如此其棘,断非空谈所能有济。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于危弱而终
  无以自强。”
  但,令李鸿章失望的是,朝廷鉴于保守派势力过大,做出了如下批示:“铁路断不宜开。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
  铁路大讨论最后以洋务派的失败告终,中国近代化进程再次受挫。
  李鸿章失望之余,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保住已经开工铺轨的唐山到胥各庄那十公里长的运煤铁路。
  他采取了阳奉阴违的办法。为避免朝廷非议,特意声明,这条铁路不设火车机头,而是以骡马拖载车皮。
  李鸿章相信,只要铁轨在,就有希望;只要火车在走,哪怕它是被骡马拖着走,也是在前进。
  1881年夏天,李鸿章那马拉骡拽的10公里铁路建成了。他挑选6月9日为剪彩日,这一天是英国火车发明人乔治·史蒂芬的百岁诞辰。在幕僚的陪同下,用心良苦的李鸿章登上了火车。他面无表情与众人合影留念。
  李鸿章知道,在同一年,美国一年的铁路筑路里程已经达到了2万公里。而20年前的1861年:英国的铁路里程就已经达到了15000公里,德国10000公里。
  但,李鸿章似乎没有时间感时伤世,他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改变现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
  (228)翁飞:他是有一定[手段],就是一种运作,叫集团政治运作。像这种比较大的事情,铁路的事情,他必须要达到一种一呼百应的局面。这样使清廷最高当局在决策时要考虑大多数疆臣和属吏的意见。

  解说:1888年,慈禧收到了李鸿章送的一件“小玩意”—— 一条小铁路,这条由法国商人全额赞助的铁路就位于慈禧所住的北、中、南海里。
  李中堂的意图很明显,他想通过对朝廷决策者的铁路启蒙教育来达到推动政策的目的。
  (228)翁飞:李鸿章后来一看不行,他就修了小铁路,在中南海。他曾有个故事,修了小铁路,在中南海,修了慈禧太后坐坐。然后他就修,开通铁路,他还是很曲折的做这个事。

  解说:太后坐上了6节车厢的小火车,在1500米的微型铁路上晃晃悠悠地绕了一个大圈。除了对必须看着司机的屁股感到不快外,她很愉快,她发现这比乘马车坐轿子更稳健更快捷。
  5个月之后,清廷发布第一个关于兴办铁路的正式文件。
  这一年,距李鸿章首次上书倡导修建铁路,整整过去了14年。
  这14年间,日本的铁路里程数由与英国相差1000倍,迅速缩短到了相差4倍。

  主持人:李鸿章主持的多个第一都与洋务有关:第一个铁路、电报、电话、邮政等等。但这些谈何容易,关于铁路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了1890年左右。对李鸿章来说,中国必须与世界接轨,但他也没有过深的理论,只是走一步,看一步,先造枪炮,然后要有交通工具——铁路、轮船,然后要有燃料——开煤矿,然后要有电讯和科技,所有这些都要有人才。留美幼童计划夭折后,李又向欧洲派出了学习海军的人才。

  解说:1881年,一个来自福建侯官的年轻人,收拾起行囊准备北上。他要到即将成立的天津水师学堂去任会办。他叫严复,日后因为翻译了《天演论》,向中国介绍了“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思想而闻名于世。
  这一年,严复刚刚26岁,才从英国学习海军回国不久,驻英公使郭嵩焘早就向李鸿章推荐此人,说他不但海军业务学得好,英语也很精通,可堪大用。

  (228)翁飞 00:51:00
  有一个笑话说是严复去见李鸿章,李鸿章第一次见他,在抽水烟袋,叫他翻译,他翻不出来,没有这个英文词汇。李鸿章说,你这个还不行,没有学到家,所以严复从此回去发奋。他的翻译达到“信达雅”。首先要信,真实。然后要达,通达。然后还有雅,文字还要雅。

  解说:自1877年起,李鸿章曾先后派遣了三批福州船政学堂的留学生前往英国和法国学习海军,后来有74人学成回国,严复便是其中一员。
  这些留学生中涌现出了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萨镇冰等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人才。李鸿章对这批人才寄予了厚望。
  严复到天津不久,李鸿章获悉他染上了大烟瘾,恼怒不已。
  (228)翁飞 00:51:00
  他不光当面训斥严复,并且给他写了一份信,让他要好好的向他的乡前辈林则徐老大人学习。禁鸦片的民族英雄,你这个严侯官怎么和林侯官就不一样呢?这个严复后来让他痛改前非。

  解说:严复收到李鸿章的信后,很受感动,他在给自己四弟的信里说:“中堂真可感也。”他下决心戒除了大烟。

  解说:中法战争海军的全面失利大大刺激了大清朝野,战后,朝廷斥巨资充先后从英、德两国购进四艘巡洋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时,有各类舰艇25艘,其中从国外订购14艘,包括两艘巨型铁甲舰和七艘装甲巡洋舰,形成了一支很像样的海上威慑力量。
  但这支近代化的舰队由谁来指挥呢?
  同一时期,日本也在打造自己的海军,他们采取拿来主义,在自己的海军中聘用了大量英国教官。李鸿章也借鉴了这个办法。他当年在上海训练淮军,就有利用洋枪队的经验。
  英国教官琅威理受聘于北洋水师,他在训练和管理中国舰队方面贡献很大。朝廷为了鼓励他,授他提督衔。这是当时海军中最高指挥官的军衔。
  但不久,一件意外的纠纷中止了这一合作。
  1890年春,北洋舰队巡航到香港,提督丁汝昌因事离船,定远舰管带、右翼总兵刘步蟾按照海军规则,降下提督旗升起总兵旗,暗示舰队由他指挥。琅威理见了,非常不满,他跑去责问刘步蟾:“丁汝昌走了我还在,我也是提督,提督旗怎么能撤下来呢?”
  刘步蟾毕业于英国海军名校,他平时便看不上这位洋提督,加上海军中人多为闽籍,琅威理曾上书李鸿章,提出“兵船管驾,不应专用闽人”,大家早就对他愤恨。于是,刘步蟾对琅的质问不做理会。琅威理只好致电李鸿章。
  李鸿章护着中国人,他明确表示:北洋海军官制只有一个提督、两个总兵,提督去了,自然应该由总兵带船。
  琅威理这才明白,他的提督只是一种荣誉,并无实权。
  张鸣00:32:02琅威理在的时候,他是给全权,琅威理后来的谁在,他就是我要跟你争挂旗嘛,他说我是副提督,提督不在当然我挂旗了。[刘步蟾说]那么我是总兵,实际上是我挂,两个人就争,最后谁没争过,琅威理是个阵地(?)。
  实际上就是说琅威理是把自己,我就是北洋水师的一个指挥官,他不认为我是顾问,

  解说:回到天津后,琅威理向李鸿章表示自己太没面子,如果不给他提督实权,工作将无法继续;同时,他向英国同僚大发牢骚,表示要辞职。李鸿章回答的很干脆:“要辞就辞,我决不受此要挟。”
  金满楼:北洋舰队应该说从英国提督琅威理的时候,它的管理还是严格的,非常非常严格的,当时就是有一句话叫做不怕丁军们,就怕郎军们,就是琅威理是英国人,英国提督,他是负责北洋舰队整个训练的,当时在他的管理下,他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但是后来因为刘步蟾当时跟这个琅威理发生了矛盾,因为这个生起事件发生矛盾之后,琅威理走之后,因为中国人管理中国人,因为北洋舰队,很多舰,下面的军官,大副都是老乡,亲戚,朋友,这样一种观层,就是这样一个人情化的社会可能会体现在北洋舰队身上,所以它管理可能会松懈。

  解说:英国人琅威理被迫辞职。英国认为,中国政府没有就此给出像样的解释,于是,中止了与中国的海军合作:拒绝再派军官训练北洋水师,也拒绝中国海军留学生再赴英国学习。
  就在同一时期,日本也在用英国人训练自己的海军。负责日本海军建设的英国皇家海军英格斯上校后来回忆说:日本政府曾封赠他以贵族,使他能有足够的权力和地位,号令全军。
  当日本海军在英国人教育下逐渐开始独立行走时,欧洲军人们体面地告退了。而日本人"坚持走着英国人铺出的路,他们不仅使舰队保持着英格斯离开时的面貌,而且更趋完善了。"
  01张鸣 
  00:33:23很多人说,你这个也不用了吧,这个我们已经开始自主了,中国老是觉得自主,自主品牌好一点,强调自主性。就说时机成熟了,要自主,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往往就提前自主,结果就比较麻烦。中国当时北洋水师就犯了这个毛病。所以后来的训练呢,训练也好,后来的这种自主执行也好,就开始完糊了。
      在日本是始终一直到跟中国开战,英国的这些教练也没走。所以他们学得比我们认真,我们就是有点,因为大国,觉得我们学差不多了,我就要自己当家作主,这种自尊心太强了。

  解说:李鸿章总认为,受制于外人,终究不是办法。所以他从规划北洋水师建设的第一天起,就立足于培养自己的海军人才,做法有两条:一是派遣留学生;二是建立水师学堂。

  解说:1881年8月,坐落在天津卫城东面三里处的天津水师学堂落成了——这是继福州船政学堂后中国的第二所海军专业学校——百余间房子,楼台掩映,花木参差;校园内还设有观星台,便于学生掌握天文和航海测量知识。
  可招生开始后,响应者却寥寥无几。
  李鸿章很纳闷。
  严复说,学生的补助太少了。每月只有赡家银一两,以当时的物价水平,维持个人的生活都很勉强,哪里谈得上养家活口。
  李鸿章向严复仔细询问了英国海军的做法,第二年,便将水师学堂的学生月费提高到了四两,并许诺,学生毕业后允许参加科举考试,这样,生源才有了保障。
  实际上,在重文轻武的大清国,海军的募兵十分困难,海军对兵员要求高,需要有一定文化,但有志青年全部投身于科举仕途。

  1888年,以英国海军章程为基础的《北洋海军章程》颁布了,章程对海军兵员的薪酬作出了详细规定。
  一等水手的月薪10两白银;一等炮目20两白银;鱼雷匠月薪24两白银;电灯兵月薪30两白银;
  当时,一家普通中农的年收入为33到50两白银之间;宁波纺纱厂一个工人的年收入为13到23.5两白银;
  也就是说,一个海军技术兵的月收入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百姓的年收入。如此优厚的待遇在当时世界各国海军中也不多见。
  (228)翁飞00:54:30
       我们曾经看过这个材料,就是北洋海军军官这批留学回来的军官,他们的待遇似乎不比皇家英国海军军官的待遇差,甚至更好。实际上中国的财力当时也是很紧,所以他[李鸿章]是养兵用在刀刃上,他对他的军队是倾注了无限的希望,很爱护他自己的军队。

  01 张鸣 00:27:10
  包括办北洋水师的时候,已经走得很远了。就是北洋水师你已经不能说,就这个北洋水师,你已经不仅仅说仅仅是器物的变化,它制度也变了,北洋水师的,就是海军制度,是中国东方,中国最早引进的,而且付诸实施,整个海军的编制,整个海军的官佐设置,整个海军的这种规则,这个制度整体上都引进了,就是学最先进的英国,英国制度。

  解说:1886年5月16日,一支长龙座船载着230个权贵沿北运河南下天津,为首的是新任海军衙门大臣、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他是来检阅北洋海军的。李鸿章率驻津百官于20里沿途跪接。
  醇亲王很谦虚,他对李鸿章说,虽然自己管海军,但不懂海军。随后,他登上黄金山炮台观看海军操练。
  李鸿章调集“定远”、“镇远”等8舰表演演阵打靶,海岸炮台也竟相开炮,连环打靶,一时炮若雷鸣撼天镇地,醇亲王得到了新鲜而强烈的刺激。
  李鸿章也很高兴,一切都看上去那么完美:充足的后备人材和兵员、世界一流的舰艇和装备,完美的典章制度,优厚的待遇。
  似乎没有理由对北洋水师的未来作任何担心,但不久,发生了“长崎事件”,一切都蒙上了阴影。

解说:1886年,7月,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等4舰由朝鲜回国途中驶往日本长崎港大修。
  长崎人对欧美军舰早已司空见惯,但来自中国的铁甲巨舰却是首次目睹。码头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日本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也是从英国学海军回来的,和北洋诸将有同学之谊,因此也登舰参观。
  (217)李冬君00:10:15
  当时到了中国北洋军舰上参观,参观的时候日本人开始很害怕了,参观了以后他说,我心里很有把握,我能打败中国了。因为什么呢?当时他就看到我们这边军舰上大炮晒的是士兵的裤子,所以就叫大炮上晒裤子。
  00:11:00
  解说:《东京朝日新闻》以"清国水兵的现象"为题报道了观感:
  甲板上放着关公像,乱七八糟的供香,其味难闻之极。甲板上散乱着吃剩的食物,水兵语言不整,不绝于耳。

  8月13日,中国水兵上岸休假,前往长崎一家妓馆寻乐,引起冲突。日警一人被中国士兵刺伤;两天后,又有数百中国水兵上街观光与日警发生冲突。日本民众围攻中国水兵,北洋的骄兵们吃了大亏,死了5个人。
  回到船上后,他们将炮口对准日本。
  (229)翁飞00:01:20
  所以定远、镇远他们到长崎的时候,日本全国上下很恐惧,在长崎发生我们的水兵上岸和日本浪人打成一片,然后就是这样要国际法来判决。当时也不能[专门]注重武力了。然后就从香港请来一位大律师就是伍廷芳,李鸿章把他请来。作为他的法律顾问去和日本在国际法庭打官司,打赢了,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解说:日本因当时实力有限,只好赔偿道歉。但从此,"一定要打胜’定远’",成为日本海军的流行语。甚至连学童游戏,也分为两组,一组扮成中国舰队,另一组扮成日本舰队,进行捕捉"定远"、"镇远"的战斗。
  "长崎事件"反映了日本民间的情绪,也反射出了北洋水师的军纪松散、士兵骄横。但对这一切,李鸿章不以为然,他说:“武人好色,乃其天性,但能贪慕功名,自然就我绳尺。”
  金满楼00:21:57
      一些士兵经常比如去香港,这些训练的时候,他们就是上岸就是出去狂欢,去嫖妓啊,出现这种情况,这是肯定存在的。但是是不是影响这个作战,
  当时李鸿章他就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个水兵都是一些野蛮人,他说这个东西是小节问题,只要你能打仗就可以了,当时从上,从李鸿章着一级开始就没有太重视这个问题。

  解说:李鸿章早在创立淮军时就注重以粮饷驱使士兵,而不像曾国藩那样,倡导“忠义血性”的养成。这种思路最终决定了,这个西方新式装备包裹着的,仍是一支传统的封建军队。
  严复说:“中国再这样歌舞升平下去,不出二十年,就要像老牛一样,让外国人牵着鼻子走了。”
  李鸿章一度很想把严复收归门下,示意幕僚转告,让他执弟子礼,但严复婉转谢绝了。
  他对北洋海军内部任人唯亲、结党营私、贪污贿赂盛行的种种弊端,看得十分透彻,对李鸿章也从希望转向失望。
  早在英国时,严复就说,中国人有三大陋习,一是迷信,二是人情,三是趋炎附势。
  由于生性孤傲、眼光犀利,严复常常说出一些惊世骇俗的话,1890年他当上了学堂的总办后便再无出头之日。李鸿章对他也有所顾忌,让他“只是奉职,不预机要。”
  01张鸣00:52:44
  就世纪上我们还是败在制度上,我们当时清朝是想他主要是想,就我是总决策者,他清朝这种改革的策略是补丁政策。什么呢?我不想改这个体制,我只是想打打补丁,打打补丁反正你愿意干你就干,反正对我整体上有效果有推进就好了,你比如说军队体制,你说你湘淮军出来了,它是个有名制度,他跟八旗绿营是不一样,但这个显然是湘淮军有作用,因为你八旗绿营都打不过太平军嘛。那你就应该把这个八旗绿营废了,你就应该你的路发展,不,八旗绿营还保留,完了呢,你这个出来呢,那你这块补丁就贴上,就补上去,我就扑通堵住了完了。
      00:53:40
  所以李鸿章说他是表糊浆,是被朝廷逼的,他本来不想做表糊浆的,他要做改革者,但怎么办呢?朝廷就是你给我补一块就行了,哪漏你给我补一块。旧的不去,新的你加上一快,那最后时间长了呢,新的也变成旧的了。就是湘淮军(士气)十足,最后也变成,完全,包括北洋水师都染袭了过去中国军队的那一套,裙带关系呀,完乎啊,演习是做戏,完全这一套。就是水师射击都是障眼,看着很好看,实际上是补丁。为什么?因为你旧的不去,整个体制是旧的,旧的军队在那儿摆着,所有的东西全都,你都会把新的给搞掉,他就是这么个局面。

  解说: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说:
  “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作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呵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主持人:有意思的是,像严复等这些海归其实对自己出国的经历很痛苦,他不止一次的表示,自己还是想考科举,他考了四次都不中,很痛苦。
  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你喝了几天洋墨水学了几天洋军事就能根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