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巢湖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15-05-07 浏览次数: 148

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200810月)

2008102224日,省政协副主席赵韩率领专题调研组赴巢湖市和含山、庐江两县,就环巢湖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巢湖市及含山、庐江两县政府负责同志关于环巢湖文化建设情况的汇报,并与各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相关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实地察看了三地的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和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环巢湖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学术界和政府普遍认同,高度重视。回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文明的发端都离不开与水的关系。在我省,自南向北围绕水系,已形成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江文化三大文化圈。目前,这“三大水系带出三大块文化”,已被全省普遍认同,其研究也都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而围绕巢湖的文化圈一直处于模糊状态,特别是近代史上的淮军文化,得不到很好的解释。同时,为贯彻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推动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打造合六巢省会经济圈的发展部署。省会经济圈既需要经济的快速增长,也需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在这种形势下,去年,省社科联研究员翁飞博士提出了环巢湖文化这个概念,并组织有关专家就省会经济圈的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座谈。专家们一致认为,合六巢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环巢湖文化圈”,在安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专家呼吁,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巢湖文化的研究和打造。

学术界的呼吁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在2008年元月召开的省“两会”上,环巢湖文化建设被作为委员提案提出,得到了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的积极赞同和支持。省长王三运为此专门做了重要批示,指示有关部门要将其纳入发展规划并认真做好这项工作。目前,研究和开发“环巢湖文化圈”作为安徽省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已提上议事日程,环巢湖文化论坛也正在积极的筹备之中。省政协此次组织的专题调研活动,就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巢湖地区的文化建设情况,充分发挥政协渠道的积极作用,协助省委、省政府细致高效地做好环巢湖文化圈建设工作。

(二)环巢湖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保护得力。环巢湖地区的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这是环巢湖文化建设的最大潜力所在。这里历史悠久、古迹遍布。长江流域的人类祖先“和县猿人”、巢县“银山智人”曾繁衍生息于此;近年来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令国内外瞩目。这里是“商汤放夏桀于南巢”、“伍子胥过昭关”、“楚霸王自刎乌江”的发生之地;更有以刘秉璋、潘鼎新、吴长庆、吴赞诚、丁汝昌为代表的淮系将领群体和以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徐庭瑶、戴安澜为代表的现代著名爱国将领。如此众多丰厚的历史遗产和人文资源,将有利于推进对环巢湖文化圈的整体研究。

巢湖市及所属各县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具有环巢湖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文物保护和学术活动。巢湖民歌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先后成功的举办了两届巢湖歌会暨原生态民歌演唱会,出版了《巢湖民歌选曲》CD光盘;含弓戏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被省政府批准公布为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3年共抢救性发掘340多处遗址,出土珍贵文物400多件,特别是凌家滩遗址经过第5次考古发掘,被列为国家“十一五”100个大遗址保护项目之一;加大对丁汝昌事迹陈列馆的规划和建设,努力挖掘晚清时期淮军文化的“环巢湖”文化内涵;成立巢湖文化研究会,编著《巢湖文化全书》10卷,比较系统地收集了巢湖文化遗产。以上各种文化活动的展开,为深入研究环巢湖文化、促进环巢湖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环巢湖文化建设的意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我们建设大都市,建设省会经济圈的同时,加强与之相吻合的环巢湖文化建设,对打造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为省会经济圈的健康、平衡发展提供文化支撑。环巢湖文化圈的范围,与合六巢省会经济圈的区划在很大程度上不谋而合。大城市的建设需要有经济圈、经济带的拓展,同时也需要有文化的纵深拓展。现在提出的环巢湖文化圈,就是合肥未来大都市最好、最适宜的文化拓展带,资源丰厚、品质优良。就实用的层面看,它将有助于推动整个城市的文化产业以及旅游餐饮业的发展,产生不菲的经济效益。在建设省会经济圈的同时加大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和文化整体上的良性互动,将会对省会都市未来健康、平衡的发展产生极为有利的作用和影响。

(二)促进我省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的梳理整合。巢湖流域存在这样一个由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开发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文化圈:它有较为完整的水系流域、相对独立的地理版块、拥有一定人口数量的方言民俗区域及其代表剧种庐剧、层出不穷又具地域特色的人才群体。它的地位丝毫不比淮河流域、皖江、新安江流域的文化逊色。开展对这个文化圈的整体研究,有助于对我省丰厚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整合,激发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向心力以及历史责任感,尤其是对于正在为了安徽奋力崛起而努力的人们,无疑具有巨大的振奋作用。

三、进一步促进环巢湖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环巢湖文化建设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由于还处在研究阶段,很多资料和理论还不是很成熟,舆论宣传没有及时跟上。现实投入不大,挖掘不深,缺乏区域间的联动和有效的整合,没有吸引人们眼球的震撼之作,更缺少令人为之喝彩的精品项目,对省会经济圈的发展尚未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为此,调研组专家们在听取汇报和实地考察之后,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结合经济和旅游做规划,实现三圈合一。在环巢湖文化圈概念提出之前,我省已经开始规划省会经济圈和环巢湖旅游圈建设,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从范围上看,省会经济圈在三大圈战略中是最大的,综合性也最强,政府已出台了《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环巢湖旅游圈本身可以看作省会经济圈建设的一部分,其发展可以说是先行一步了,20079月就正式成立了环巢湖合肥圈旅游合作组织这一政府间合作组织,目前合巢六三市正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产品为纽带,推进省会经济圈区域旅游合作。我们在研究建设环巢湖文化圈时,要尽可能与省会经济圈、环巢湖旅游圈的研究与规划建设衔接起来,将文化圈的研究成果融入环巢湖区域经济、城市发展规划中,实行“三圈合一”发展战略,建立“环巢湖旅游经济文化圈”,真正实现经济和文化整体上的良性互动。

(二)密切合六巢区域间的联动,建立协调组织。要把环巢湖文化圈的概念打造成应用层面的文化建设战略目标,就必须建立一个由省政府或其相关部门牵头,合肥、巢湖、六安三地参与的协调组织,确定专门的运作班子负责协调和指导文化圈的研究和建设。环巢湖文化圈概念的提出,正是因为综合了历史、考古、地缘、民俗和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把合肥市、巢湖市两个市全部和六安市的一部(老城区及舒城县)划分到同一个文化区域内。这就需要三市转变思路,打破行政格局的概念和过去那种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发展方式,跨越地区壁垒,扩大相互间的开放水平,强化环巢湖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同喝一湖水、同保一方土、同拥一方文、同发一方财的和谐认知。在省里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加强联合,做到统一规划,构建强大的文化磁场,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三)尽快召开高起点的环巢湖文化论坛,扩大影响力。环巢湖文化论坛是合六巢三市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实现文化资源整合的一个极好的平台,三市政府、省社联、省文史馆以及省文化厅等单位为召开论坛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筹备,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一直延迟至今尚未举办。现在要加快筹办。论坛建立初始,就应该高起点、多学科、全方位、细筹划,汇聚学术界、管理界、商界等各方精英,就环巢湖文化圈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专项攻关。对此,可以借鉴已经成功举办的我国首个永久性、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环太湖文化论坛的经验,努力把环巢湖文化论坛打造成一个有行家里手经营的、政府高层指导的、活动有规模、研究有深度、探讨出成果并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的民间学术论坛。

       (四)合理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树立精品意识。一要把保护文化遗产同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根据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实际状况,对每一处文化遗产都要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规范保护程序,建立和健全保护机构,落实责任制,促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二要树立精品意识,打造文化品牌,这是环巢湖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些年来,很多省市都成功地打出了地方文化的精品项目,很好地提升了地区品位。如山西围绕晋商文化做文章,使乔家大院成为中外聚焦的热点和游客的首选之地;陕西省以西安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精心打造大唐文化牌,投资了13亿元建设大唐芙蓉园,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有,河南省以中原文化和少林寺文化为背景打造的中国古都之地和“风中少林”,湖南省以传承历史为背景打造的湖湘文化等等。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和感觉震撼的大手笔、大制作,已经成为这些地方的精品名片。环巢湖文化建设可以学习借鉴这些省的经验,做好品牌,打出影响,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