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地处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北距合肥市区约35公里,与舒城、庐江县相邻,滨临巢湖,为古鹊渚镇所在,见诸文献记载的历史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古镇之一。今天的三河镇则是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贯其间汇入巢湖而得名。
三河源于水,灵于水,活于水,盛于水,水是三河的精灵。镇内河水环绕,渠塘纵横,即所谓“外环两岸,中峙三洲”;镇外河湖通航,河圩相连,即所谓“枝津回互,万艘可藏”。河上有小桥,堤上有人家,小桥流水人家,可以说是典型的皖中江淮水乡。
三河地区河网纵横,物产丰饶;舟楫车马,交通便利,港口的吞吐量居巢湖之冠。优越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使得它成为商贾辐辏、货流不绝的皖中商贸首镇;而且,由于它东锁巢湖,北扼庐州,西卫龙舒,南临潜川,又使它成为自古兵家必争的战略重镇;悠久的历史荟萃出古镇灿烂的人文风貌,在整个三河的建筑布局中留下了江淮地区独特的“八古”景观——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巷、古茶楼、古民居、古庙台、古战场。如今的三河镇是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村镇建设试点镇、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十大休闲渡假基地。被列为合肥新十景之一,堪称是省会合肥的后花园。
三河镇历史悠久,建制和名称也在不断演变。数千年前,三河一带只是古巢湖中的小洲,被称为鹊渚、鹊岸,意即鸟类栖息之地。夏商时代,渔人结庐避风于此,始有人迹,属于“东夷”、“淮夷”。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三河隶属“扬州”范围。西周时期,又属“舒鸠”等国活动范围。春秋时期,已有“鹊岸”之名,据《左传·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记载:“冬十月,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伐吴,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晋代学者杜预给“鹊岸”下注曰:“庐江舒县有鹊尾渚”。这里的“庐江”,系晋代庐江郡;“舒县”为今庐江、舒城二县地,虽没有具体指明它在舒县何地,但已经看出有了“鹊渚”之名。因而,从这一最早的文献记载推算,三河镇的前身“鹊渚”至今至少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宋代《舆地纪胜》写道:“鹊岸在舒城县西”。清嘉庆续修《庐州府志》指出鹊岸“今考在县东北六十里”,从地理位置上看,舒城东北六十里之处正是三河镇。南北朝前期,三河称“鹊尾”,南朝宋明帝年间,宋国发生了争夺帝位内战,三河一带便是两军相争的主战场。《资治通鉴·宋纪》记载: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刘宋政权发生分裂,晋安王刘子勋据浔阳(今九江)自立为帝。随后,宋明帝开始军事征讨,先以一军屯虎槛(今芜湖西南),拒赭圻(今繁昌西南)之敌。然后以刘休佑等率军从历阳(今和县)进军合肥。“南汝阴太守裴季之以合肥来降”。此时对方“陶亮(统帅)闻湖、白二城不守,大惧,急召孙冲之还鹊尾,留薛宝常等守赭圻;先于姥山及诸岗分立营寨,亦各散还,共保浓湖。”另“邓琬(大臣)遗其豫州刺史刘胡帅众三万,铁骑二千,东屯鹊尾并旧兵凡十余万。”这里的“鹊尾”显然是地处巢湖西冲的晋时“鹊尾渚”即今三河镇。清光绪年间续修《庐州府志》卷七山川志下记载:“鹊尾渚在舒城县东北六十里”。“三汊河”的名称出现在南北朝后期,据《梁书》、《南史》及《资治通鉴》记载:梁天监二年(公元505年)韦睿任豫州刺史,领历阳太守。天监四年,韦睿率军攻北魏合肥,他察看地形,修堰坝拦蓄肥(淝)水,准备灌合肥。不料,魏援军五万突至,梁军形势危急。这时,“军监潘灵祐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汊。”清代嘉庆《合肥县志》卷三在“三河”下曰:“或劝韦睿保三汊,诚此地。”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明确写道:“三河,县(舒城)东北六十里,亦名三汊河,相传即古鹊尾渚镇,北岸为合肥界。”隋初,设置庐州,自此至清朝此地皆属庐州。“三河”之名,始见于《大明一统志》卷十四“庐州府”:“三河,在府城南九十里,其源有三,合而为一,入巢湖。”《通志》:“三河镇外环两岸,中峙三洲,而三水贯于其间,故曰三河。”雍正《合肥县志·山水志》说:“三河外环两岸,中峙三洲,而二水贯于其间,故曰三河,原在中洲墩上建石佛市,门外旧系河口古渡,南有小楼,石墙外属舒城。”辛亥革命后,废庐州府成立合肥县,县下设三河区属。1949年1月三河解放,建市(县级)直属皖北巢湖专区,1950年撤市设区,隶属肥西县,1956年撤区设镇迄今。
三河古镇的特色,一为水,二为古。三河因水而生灵气,三河籍著名现代诗人刘祖慈曾赞咏道:“三道春水,仍明澈,仍清长,仍柔波荡漾。”三河之水,主要是从北、南两面环绕全镇的丰乐、杭埠二水在此汇合。丰乐河在清代称界河,为合、舒二县分界,其源起六安、舒城、肥西交界处的江淮分水岭南侧,过桃溪、丰乐镇至三河镇。旧志所谓“界河”“舒、六水”、“桃溪水”即此河。杭埠河源于舒城西南山区,向东北方向流贯舒城,在三河镇东南不远处的舒拐附近汇庐江马槽山水,至三河镇丰乐河,东流入巢湖。此水古曾称龙舒水、巴洋河等,亦即旧志所称“舒城西山水”。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写道:“三河镇会庐江杭埠水、舒城城下水、桃溪水曰三汊河。”嘉庆《合肥县志》卷一南乡图说“丰乐河自彭家湾入界,东行,舒城西山水会焉;又东行,庐江马槽山水会焉;是名三河。”古代三河之水原经南河入湖,但河道弯曲向南,不易泄洪,后开新河,河水直向东入湖。后来又疏通了小南河,横贯镇中,使得今日三河,更加名符其实。古的特色就是形成了前面所述江淮地区独有的“八古”景观:自古就有的古河,从古代流淌到今天;古河上的石桥,连接着记忆与梦想;走进古圩,则让我们感受到原始的自然风光;用青石板铺成的古街巷,保留着历史街区的肌理;古民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形成少见的晚清建筑群;古茶楼依堤傍水,荟萃了三河饮食文化的精华;曾经十分红火的古庙台,缭绕着昔日的沧桑云烟;太平军遗下的两段城墙,给我们留下了古战场的战火痕迹。总之,三河“八古”,佐证和诠释着三河的古老,给今天增添访古探幽的情趣。
三河自古因水而兴,为舒城、庐江、六安等地商品集散地和区外商贸内运交换的中转站;周边圩田遍布,历来是鱼米之乡。加上港湾交错,交通便利。嘉庆《合肥县志》卷三疆域志记载:“三河为三邑犬牙之地,米谷禀聚,汇舒、庐、六诸水为河者三,河流宽阔,枝津回互,万艘可藏。”三河镇很早就形成繁华的商埠,特别是清末至民国,商业盛极一时,清朝光绪年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家族在三河建钱庄、粮仓;两广总督张树声、四川总督刘秉璋、广西巡抚潘鼎新均在三河有房产,湖南提督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在三河建有当铺,另有淮军提督、总兵十余人在三河建有房产。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统计数字表明,三河港年平均输出大米100万石,为巢湖各港之冠,成为合肥地区第一大港。大别山的竹木茶油,巢湖的稻米鱼虾,沪宁百货,苏杭丝绸等等,经此集散,流向四面八方。素有“买不尽的三河”、“皖中商品走廊”之说。抗日战争时期,合肥、芜湖等沦陷区人口大量涌入三河,人口急剧增长到近十万人,超过当时合肥县城,人口大量涌入有力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日夜开市,又有“小上海”、“小南京”之称。建国后三河一直是肥西县第一大商贸集镇。
三河镇由于从水陆两路都是交通东西、融会南北咽喉孔道,所以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左传》中记载的吴楚“鹊岸之战”,即反映出当时地处“吴头楚尾”的三河一带在大国争霸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三国时期,曹魏与孙吴在此鏖战数十年,周瑜在巢湖创办水军,曾数度来此巡视操练,曹操也数经三河、四越巢湖南下攻吴,在三河港一带留下“架桨滩”的遗迹。南朝宋明帝年间,这里又发生了有名的“鹊尾之战”,数月间连打三仗。五代后期,相传宋太祖、宋太宗兄弟幼时曾到过三河,留下了“二龙街”和“黄水井”的传说。明末张献忠率军两打庐州府,三河是其必经之地,尤其是崇祯十五年(1642年)八月第二次从庐州回师后,在三河缴获了双樯巨舟300多艘,他据此建立起水师,并在巢湖操练,不久后由此入长江、下湖南、占四川,建立大西政权。最为壮观的战役是在晚清,1858年,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此大败湘军悍将李续宾部,创下了近代军事史上著名的“三河大捷”。一座能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鹊岸之战”、“鹊尾之战”、“三河大捷”等如此众多典型战役战例记载的古镇,实不多见。
水畔有人气,水畔有灵气。地灵人杰,是水乡古镇的第三大特色。从漫长的中国古代起,春秋名将伍子胥、三国英豪周瑜、曹操、黄袍加身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北宋名臣包拯、南宋大词人姜夔、明末义军枭雄张献忠,直到近代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和湘军悍将李续宾,都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尤其是清朝同光年间以来,三河作为淮军摇篮之一,涌现出以刘秉璋、潘鼎新、董履高为代表的数十位淮军将领群体。民国时期,国民党陆军上将,著名的抗日将领孙立人诞生于三河八扇巷,董履高裔孙、著名爱国侨领董寅初也出生在三河古西街董氏老宅,与其相邻的有冯玉祥将军秘书、军阀韩复渠老师郑善甫故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也曾客居三河一人巷。千年古镇因人脉旺盛而更显得星光灿烂、璀璨夺目。
物华天宝,宜居宜食,同样也是三河一大特色。三河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4ˊ——117°16ˊ,北纬31°30ˊ——31°32ˊ,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加上紧邻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空气清新,为著名的鱼米之乡,很适宜居家生活。
三河饮食闻名江淮,享誉全国。它以徽派菜系为底蕴,据地域之便利,融百家菜系之长,堪称中国饮食的一大奇葩。传统宴席——“八八席”、“八四席”,无不传递着久远饮食文化的底蕴,“三河酥鸭”、“白米虾”、“豆腐面鱼汤”等名菜无不展示水乡的风韵,“三河小米饺”、“三河马蹄酥”让你回味无穷,还有三河豆制品三绝——茶干、千张、水豆腐,三河封缸米酒,三河米面,三河羽毛扇等更让人流连忘返。至今,仍保存明清民谣《十大舍不得》:
一舍不得三河街花花世界;
二舍不得大河水淘米洗菜;
三舍不得“中和祥”焦切玉带;
四舍不得“凌宝泰”雨前茶、水倒茶开;
五舍不得“吴恒隆”虾米干子、香到门外;
六舍不得石头大桥大鲫鱼、摇尾鼓腮;
七舍不得小玥埂上拉拉拽拽;
八舍不得“天然楼”油炸烧卖;
九舍不得“吴宏兴”大瓜子、一磕两片;
十舍不得“新华村”烧菜、一喊就来。
从精神文化需求层面来看,三河的民俗文化也极其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至今,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民间仍自发举办耍龙灯、闹旱船、河蚌舞等活动。端午节时,人们做粽子、玩龙舟。中秋节仍玩火把。婚丧娶嫁,仍抬花轿、请“良玩”,保存着淳厚的民风。三河还是还巢湖一带的标志性地方戏剧种——庐剧的发源地,庐剧的第一剧目——《小辞店》就是取材于三河古镇发生的缠绵纯洁的爱情故事。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使得三河镇目前在省、市的部署下,正在向5A级国家旅游景区发起冲击。因此打造一个适应时代发展步伐的、文化传承与现代休闲观光相融为一体的高档次庭院式休闲会所,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因时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