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镇历史与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 2015-05-07 浏览次数: 4382

                                      目

第一章地理位置……………………………………………1

第二章自然条件………………………………………1

第三章历史沿革…………………………………………3

第四章风貌特色分析………………………………………6

第五章土地使用现状分析………………………………24

第六章道路交通现状分析………………………………25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生活现状分析…………………………26

第八章建筑现状分析……………………………………… 27

第九章街区保护现状分析…………………………………29


  

第一章地理位置

三河镇位于安徽省肥西县南端,地处肥西(属合肥市)、舒城(属六安市)、庐江(属巢湖市)三县交界处。空间地域上与西南的舒城杭埠镇、南面庐江同大镇、肥西丰乐镇和清平乡毗邻接壤,地理位置独特。两大河流——丰乐河和杭埠河环绕四周在此交汇,东流15公里入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

三河北距合肥40公里,距肥西县城24公里,南距庐江县城32公里,西距舒城县城3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4ˊ——117°16ˊ,北纬31°30ˊ——31°32ˊ。辖区面积4.71 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省道合铜(合肥至铜陵)公路从镇区纵贯而过,是合肥—黄山—九华山以及巢湖旅游风景线上的重要旅游城镇。距沪蓉(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设在肥西境内的出入口——吴岗2公里,离合九铁路舒城站7公里

三河镇老街位于三河镇西部,范围北起丰乐河,南接小街,东至下拐路,西达城河以西的绿化带。总面积21.96公顷

第二章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从地质演化的角度来看,三河原来是巢湖中的高洲,古街区原为古巢湖的西岸,地面高程相对较高,后因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渐成陆地。镇区内西高东低,地势起伏较大,冲圩相间,以冲圩地形为主,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原古街区内绝对高程(黄海高程,下同)在9.111.6之间,占三河镇辖区面积的20%,圩区内绝对高程在6.07.0之间,约占辖区面积的75%左右。

三河土壤肥沃。土壤属于典型的河流冲积物下属黄土,以细纱、泥土为主要成分,主要土壤类型为黄白土田、马肝田以及薄层白土田。

二、气候条件

本地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

①日照

历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015小时。

②气温

历年平均温度为15.4,历年平均最高温度为16.61961年),历年平均最低温度为14.81980年),冷暖年平均气温相差1.8,全年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2.1,年极端最低气温-16.019841月),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7.8,年极端最高气温40.61959823)。

③降水

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历年平均值为1010毫米,历年最大降水量1578.4毫米1954年),最小降水量为582.2毫米1978年)。59月降雨累年平均降雨量为637毫米,占年雨量的62.4%。从降雨的极值来看,由于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量季节分布大致与季节盛行风相应。夏季东南季风控制,水气充足,雨量集中;冬季干冷北风控制,降雨量少。三河镇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历年极大值与极小值差异较大。

④蒸发量

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810毫米,月最大蒸发量为194.8毫米,出现在7月;月最小蒸发量为46.8毫米,出现在1月;干燥度在0.991.07之间,属于半湿润区。

⑤气压和风

本地属于季风气候区,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历年平均风速2.05m/s,月平均风速14.5m/s,历年平均气压1014.2mb,冬季较高,夏季较低。

⑥无霜期

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34天。平均初霜日在1111,平均终霜日在314,最长无霜期273天,最短无霜期195天。

三、水文

三河镇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贯其间而得名。三河镇地表水系有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地表水丰富。三河源于水,灵于水,活于水,盛于水,水成为三河的灵魂。丰乐河长105公里,口宽3050米,水深12.75.5,流量300350 m3/s杭埠河长10.2公里,口宽350,水深5,流量2700 3/s。各河流水质较好。

据《肥西县水利志》等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古三河水灾几乎年年不断。建国以后,虽经各级政府年年大抓水利建设,但水灾仍时有发生。19491991年期间,发生严重的水灾12起,分别为195419561962196419691974197519801981198319841991年份。从损失程度来看,195419691991年水灾对三河镇的破坏性最大。

1991年夏季,进入农历5月,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连续不断。尤其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普降几场特大暴雨,短短十天时间,降雨量达640毫米,相当于正常年份总降雨量的60%以上,暴雨强度、持续时间历史罕见。丰乐河、杭埠河上游相继发生山洪,洪水如野马奔腾向下游三河镇逼近。同期长江全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由于受长江水位顶托,引发长江洪水向巢湖倒灌,巢湖水位在长江和其自身支流的双重夹击下,水位急剧上涨至12.97,超过警戒水位2.93。丰乐河和杭埠河受到巢湖高水位的顶托,7月上旬丰乐河三河水位超过13,几天后突破14。三河西段的防洪墙告急,中段的杨婆圩告急,东段的新圩全线告急。711下午,丰乐河三河水位上涨至历史最高水位14.23,超过建国以来最高水位(1954)1.26,超过警戒水位3.23。原庐江县同大镇新圩堤(1991年后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由三河镇管辖)宣告失守,在短短23钟内,千年古镇内汪洋一片,水淹最深处达6。多数民房遭受灭顶之灾。所有农田、工厂、商店无一幸免。倒塌房屋8535间,上万人被洪水围困。其中“三光户”(房屋冲光、田地淹光、财产毁光)678户,累计3380人,特困户256户,人口1124人。城镇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经济损失高达3.44亿元。

1.1建国以来三河镇严重水灾灾情状况

年份

最高水位

(米)

成灾面积

hm2

倒塌房屋

(间)

备注

1954

12.97

470

7500

丰乐河三河水位

1956

12.33

350

丰乐河三河水位

1964

16.96

350

丰乐河桃溪水位

1969

13.01

400

1200

丰乐河三河水位

1974

11.72

200

丰乐河三河水位

1975

12.39

200

丰乐河三河水位

1980

11.80

250

400

丰乐河三河水位

1981

11.42

200

丰乐河三河水位

1983

12.38

400

丰乐河三河水位

1984

11.45

350

丰乐河三河水位

1991

14.23

470

8535

丰乐河三河水位

注:成灾面积为估计值

地下水水位:山丘在10以下,圩区在0.52米以下,日产水5/日,20100/日。水质较好,可以作饮用水。

第三章历史沿革

1.建制

三河镇是一个具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古三河(其中心区位于现在小南河两岸)称之为鹊渚、鹊岸等,为鸟类栖息地之意。据巢湖西岸地质、地貌变迁考证,现三河古街原为巢湖西岸,几千年来,入湖口水域泥沙不断淤积,三河周围的河湖滩地逐渐兴筑圩田,绵延数十里,巢湖西岸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不断东移。

夏商时代,渔人结庐避风于此,始有人居住,为“东夷”,“淮夷”之地。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三河隶属“扬州”范围。周朝时期,又属“舒鸠”(在今舒城中部和东部)等国活动范围。春秋时期,战争连绵不断,多数诸侯国领地变化频繁,三河相继为鲁国、徐国、楚国、吴国的领地,后秦统一天下,三河属九江郡。汉朝期间,三河又属庐江郡管辖,自汉至晋,三河皆在庐江郡的舒县和九江郡的合肥县分界处。东晋以后,南北政权以江淮分界,展开长达二百年的战争,三河归属变易频繁,但以属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为多,在期间,三河曾称“鹊尾”、“三汊河”等名。隋初,设置庐州(州治合肥),三河自此到清代皆属庐州。唐玄宗时分原舒县地为庐江、舒城二县,此后至民国皆处于合肥、舒县、庐江三县交界处。

三河镇因其东锁巢湖,北扼庐州(今合肥地区一带),西卫龙舒(今舒城一带),南临潜川,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2.行政区划

自隋、唐至清代,三河皆属庐州府合肥县管辖。辛亥革命后,废庐州府成立县。合肥县设立三河区属,所辖范围包括今肥西县丰乐镇、庐江县同大镇和舒城县杭埠镇等地。抗战时期人口巨增,其规模及繁荣景象均超过当时的合肥和上派。19491月,三河解放后建市(县级)直属皖北巢湖专区,市辖东、西、南三个镇和杭埠、梅林、牛河、林楼、汪湾、韩桥六个乡。同年7月将杭梅所辖六乡镇35000余人分别划给舒城、庐江两县;1950年撤市设区,隶属肥西县,1956年撤区设镇迄今。1991年安徽省从区域防洪的角度出发,将庐江县同大镇北部一小部分土地(现属三河新圩村部分土地)划归三河镇管辖,三河总面积由2.9 平方公里增至目前的4.71平方公里。2002年,三河辖8个居民委员会。

3.城镇经济发展

1)商贸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三河因水而兴,为舒城、庐江、六安等地商品的集散地和区外商贸内运交换的中转站。圩田的修筑使古三河(行政区划面积比现在要大)一带成为鱼米之乡。因得利于水上运输便利,三河镇很早就形成繁华的商埠。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三河为三邑犬牙之地,米谷廪聚,汇舒、庐、六渚水为河者三,河流宽阔,板津回互,万艘可藏”。根据1933年统计,三河港年平均输出大米100万石,为巢湖各港之冠,成为合肥地区第一大港。舒城西山、六安等地土特产顺丰乐河、杭埠河而下,在三河集散,经巢湖至长江运往南京、苏州、杭州等全国各地,来自下江(苏州、杭州、上海等地)的布匹、盐等日用百货也由此批发,流向周边地区。三河由此逐步成为巢湖西岸和大别山东麓的重要商品对外集散中心,素有“买不尽的三河”、“皖中商品走廊”之说。另据《舒城县志》记载:“水陆通衢,万商云集”、“三河镇百货交通,为庐郡南一大都会”。抗日战争期间,合肥、芜湖等沦陷区人口大量涌入三河,三河人口急剧增长至78万(当时三河的行政区划包括现庐江县、舒城县和肥西其它地方),超过当时合肥县城,人口大量涌入强有力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日夜开市,曾又“小南京”之称。解放战争期间,三河商业遭受沉重打击,日渐衰败。解放后又重新有所发展。根据1950年调查统计,全镇各种行店仍有1067家。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合作店、组。私营和个体商贸受到限制。改革开放以后,私营和个体经济重新恢复。1985年国营、集体、个体商业网点450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6000万元,为肥西县第一大商贸镇。至2000年,三河商贸网点约1200家,总产值达2.2亿元,从绝对量来看,三河商业呈上升趋势。但从小城镇商贸优势比较来看,呈逐渐下降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陆路交通的日益便捷,公路逐步取代水运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水运渐渐萎缩,三河镇的交通区位优势相对下降,并由此引起了商贸在区域的地位呈不断下降。

2)建国后工业发展迅速,具有先发优势

在商业贸易的带动下,三河工业起步较周围乡镇早近半个世纪。解放前就形成了纺织、卷烟、食品、碾米等近十个行业。20世纪5070年代,又陆续建成30多个工业企业。如三河酒厂、三河毛巾厂、三河棉纺织厂、三河制药厂、三河造船厂、工具厂、机针厂、油厂等一批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业生产产品近百种,其中约20种产品出口国外,形成了羽毛扇、红牡丹毛巾、皖工钢丝钳等多种名优产品,这些企业的建立、发展为三河经济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改革开放以后,个体和私营经济成为推动三河工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力量,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定,个体和私营工业经济逐步取代国有和集体经济成为推动三河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建国以后,工业的有力发展使三河镇城镇职能由建国前相对单一的商贸城镇逐步向工贸城镇转变。

从三河工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周围乡镇对比来看,三河工业起步早,发展快,企业数多,企业规模相对较大,三河工业化过程走在全县的前列。与周边相比,工业已形成较明显的先发优势。

4.城镇建设

解放前,三河镇的城镇建设主要集中于小南河沿岸。解放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逐步向东、向北发展,城镇建设速度加快。20世纪70年代,在中街、南街铺筑水泥路面5800平方米,拓宽改建了部分街道。70年代后,三河镇大力发展城镇建设,先后建设了三河中学教学大楼、供销大楼、电影院、自来水厂等,1979年冬,杭埠河人工改道镇东,镇内水患减轻。19917月,在华乐大水中,三河镇遭受灭顶之灾,灾后,三河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全面规划,付诸实施,当年,三河直接受援资金达1172万元。1991年以来,三河累计用于城镇建设投资总量近2亿元,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建各类公房已超过30万米2,扩建日供水万吨的自来水厂,新建了5000门程控电话端局,74高的无线寻呼塔,35kv变电所,开辟了500长的英王路商业街,建有竹木、建材、粮油、集贸、羽绒、商城六大市场和创汇、镇办、民营三个工业区。有丰乐农化厂、富光杯厂和兴利纺织厂等。新建的竹苑新村居民住宅建筑面积14000 平方米,共投入资金570万元,杨婆村农民,建了8幢北苑新村住宅区,三河中学和4所小学新建了6座教学大楼。三河医院投资300万元进行了扩建,新建了敬老院等,逐步形成了公共设施完善,生活比较方便,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环境较为优美的现代化城镇。1998年秋天开始,三河展开“旅游兴镇”的宏伟蓝图,分三期实施对2900长穿镇而过的小南河进行综合治理,2001年实现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贯通,并正在进行英王府门厅、望月阁、沿河长廊、万年寺等项目的建设。目前,三河已经成为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区域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基地,初步成为周边地区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信息中心。

第四章风貌特色分析

一、街区格局

三河古镇历史街区的基本格局是以鱼骨形道路系统为骨架的传统民居、特色街市、传统空间格局。

三河镇内河水环绕,渠塘纵横,所谓“外环两岸,中峙三洲”。镇外河湖通航,河圩相连,所谓“枝津回互,万艘可藏”。水上有小桥,堤上有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使其成为典型的皖中“江南水乡”。水乡古镇三河的街区充分利用了湖、河、港、圹、路的自然条件,巧妙地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古镇街区的基本格局是沿河成街,因水得镇,临水建房;岸上小桥相联,岸下轻舟荡漾;水、桥、路、石码头、石板街道、石头桥、徽派民房加以树木、花卉的点缀融成“小桥、流水、人家”;由于地貌的因素,三水环绕三河,使三河成了三角洲,三条河的内河堤自然成了圩堤,堤的顶背为堤埂,此埂上分两边建了商店及住宅,中间一条路铺上光溜溜的青石板就成了街。三河古镇就是由一条穿镇而过的弯月形小南河(地理学家称为杭埠河故道),两岸的鱼脊上排列的1026巷组建而成的。三河古镇历史街区呈带状。街区随漫长岁月的延伸,以河流水为边沿,以码头为端点,向南伸出一条古街,再以古街为中心轴两边密布开许多巷子和众多人家,纵横交错,分布均匀。街巷宅院相对完整,有中心轴、有方向感、有节点、有边缘界定,有着朴素的规划意识,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具有丰富的生态学意义。虽然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古镇风貌大为逊色,但整体“街宅”古镇韵味和肌理依然清晰明了,这样一大片古街区的历史风貌在江淮地区乃至中国是难得的。

三河古称“鹊尾”、“雀渚镇”,说明成街成镇的时间很早,但现存的大部分古街、古宅应在清咸丰年间由太平军大将蓝成春在三河造城而成,晚清时期形成了规模。

二龙街位于地图上小南河的南端,(按原来习惯称为三河东头),长约250,宽只有3,可以说是三河最古老的街宅了,它经历了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七十年代拓宽杭埠河(俗称南大河)时,将其拦腰切断,只留下100多米,虽只是断垣残墙几栋古老民宅,但它却有1300多年的历史!

河北大街位于小南河的北岸,北至丰乐河,南至杭埠河,全长2900,真正成街是2500号称三河五里长街,宽约35不等,它又分东街、中街、西街。其中以中街为古时最繁华,大的商号均集中于此,古民宅也最为优良,名宅大户坐落此街最多,四周有古城墙包围,可称得上三河的精华所在地。可惜解放后,因新中国新建设,原门铺几乎全部被拆或被改建,又以农村集镇规划手法建了一些不伦不类的建筑,从而古街的风貌荡然无存或面目全非,最让人痛心的是“刘大房”被拆除,这座清朝四川总督刘秉璋故居,其走马转心楼的建筑堪称三河乃至江淮地区一流的晚清古民宅;还有直隶总督李鸿章家族李府仓房、广西巡抚潘鼎新的“潘大房”、湖南提督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的周家当铺,浙江布政使李续宾的李忠武供祠,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孙立人的故居;三河大商号之首的《中和祥》、《凌宝太》、《吴恒隆》、《蔡同兴布庄》、《陈有记瓷货店》;沿河的《聚和村茶楼》等等均不是被拆除就是被改建;这些古民居、古建筑加之古城墙的被拆除和损坏,这些古文化遗产的被“打倒”、“消灭”给三河留下了永远的创伤和遗憾,其损失之大是无法用数字能够计算的。

河北大街的东街、西街、特别是河的南岸、南大街(含上、下横街)由于此地段没有中街好,这些建筑木料没有中街良,解放后新华书店、工商、银行、税务、医院、百货公司、供销社等均未被拆,三河镇本身也无钱拆建,故保留下来。特别是上横街长100,宽3.51984年修复后,保持明、清建筑风格,黛瓦斗式清水墙,马头墙飞檐翘首,画梁雕柱,平门格扇,雕花绕窗,青石板路,让人发思古之幽情。

除上述最古老的“二龙街”、最长的“河北大街”(含中、东、西三段)以及目前较完整的上横街、下横街、南大街外,三河古镇内还有仁里街、尚仁街。

三河除了街就是巷,在这里最值得一提是“一人巷”,此巷是三河最古老、最悠久的深巷,进去只能是一个人,进一人巷,我们仿佛进入了古老的隧道,感受到历史沧桑,它的尽头就是世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的“故居”。南街除了一人巷之外,还有作扇巷、洪大巷、三闸巷、永安巷、棉织巷;东街有大南门巷、广场巷、曹家巷、同仁堂巷、万年巷、大王庙巷、沿河东巷、牛行巷、太平巷;中街有大毛竹巷、小毛竹巷、专卖巷、沿河西巷、百货巷、书店巷;西街有人民巷、清水巷、乔三家巷、合众巷等26个巷。

三河街上最有特色的是青石板路,所谓青石板就是石头的颜色是青色的、质地是最坚硬的,表面是光溜溜的,每块正好是两个壮劳力能抬动的条状,其厚度大于宽度,摆在3——5宽的街面上整体来看呈鱼脊背式,加上定距离铺上由雕刻精细的对称两孔式、环状三空式、双排四孔式的下水盍石,通水十分良好,其百年的下水道依然完整无缺、主支管层次分明,排水系统完整合理。

特色生活街:西街、部分南街。这些街道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和主要的交通通道,两边是古色古香的居住建筑,青石铺地,它们透出浓厚的传统特征和静谧的传统生活氛围。

传统商业街:中街、东街、和部分南街。街道两边是古色古香的店面建筑,店铺中是琳琅的特色传统商品,地面铺着青石板,它们体现着浓厚的传统商业特征。

二、名胜古迹

三河镇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名胜古迹。

三河大捷遗迹

三河大捷遗迹在三河镇东街和中街一带。主要有太平军城墙、英王府。

1)太平军城墙:1855年,太平军在三河建城。历时一个半世纪之后,三河太平军建的城墙尚保留两段:一段在大捷门右侧10来米处,为北城墙,约有50之长。一段在一小门前,为东城墙,约有30之长。这两段城墙,保留了三河古战场的痕迹。清咸丰(1858年)八月十一日,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和捻军将领张洛行联合对清作战,在三河镇全歼湘军6000余人,湘军头目李续宾、曾国华葬身于此。史称“三河大捷”。现存“三河大捷”遗迹有太平军城垒、太平军驻三河大本营,另有太平军火炮,太平军石雕、石刻等文物。

2)故英王府:即太平天国大本营,三河大战前后太平军指挥部所在地。12长的照壁上题写着故英王府四个大字,4.8宽的两道青石门框显示着一种庄严和大气,左右两个配楼更装点出威武和雄壮。英王府内将设太平天国三河大捷纪念馆,展示这场大战的历史故事。

古民街

古民街位于三河镇南街和西街两片。

1)南街古民街北起三县桥、鹊渚游廊,南起杨振宁故居,面积约11000平方米,街道为青石路面长100,宽3,内有单位和居民计52户,房屋总数389间,主要遗迹有三县桥、杨振宁故居、一人巷等。南街古民街现已全面修复,完成对外开放。

杨振宁故居。1937年,17岁的杨振宁随庐州中学来到三河,在这里生活、学习了3个月。年轻的杨振宁从一人巷走向世界,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参观杨振宁当年简陋的住房,使我们感受到,人,只要有大志向,大奋斗,才能有大出息。

2)西街古民街东起刘同兴隆庄,西至西街的末端,长245,宽85,面积约20825 平方米,路面长245,宽3.5,内有单位和住户计148户,房屋总数为469间。西街古民街现已基本修复即将对外开放。重要遗迹有:刘同兴隆庄、郑善甫故居等。

刘同兴隆庄。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整座宅子为五进八厢32间房屋。临街是一幢二层楼房,二进为走马转心楼。第三进是敞厅,用于接待来客,四进是厢屋,用于祭祀祖先,五进是居住宿舍,后三进都是平房。刘锦堂(18791941),曾任三河商会副会长。刘锦堂与二哥刘锦臣合伙经营大米、土布生意,取高号“同兴隆”,生意无比兴隆,两人同住这里,金字招牌悬挂在临街楼房的北墙上,故称“刘同兴隆庄”。

郑善甫故居。郑善甫(18821965),中青年时担任著名爱国将领、西北军领袖冯玉祥的秘书。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将冯玉祥软禁于山东泰山,郑善甫被迫举家迁来三河。房屋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共五进房屋。郑善甫学识渊博,曾为中华民国山东省省长韩复渠的老师。一生喜欢收集名人字画、书籍。他所收集的唐宋时期的名人字画、书籍等在文革时期被毁。

济公桥

济公桥是20世纪40年代建造的。当时刚刚兴起看电影,为了抢渡看电影,一名中学生掉水里淹死了。在群众的呼吁下,三河镇决定在这里筹建一座桥。1944年,国民党第六军军长张济公路过三河,探望国民党高级将领孙立人家属。张济公见此桥正在修建,便捐款资助。桥建成后,当地绅士便将此桥取名济公桥。

三县桥

三县桥是三河的一座古桥,又称石头大桥。桥长38,宽7,是一座三孔桥。这座桥是1926年建成的,至今已有70多年。“一桥跨两岸,鸡啼鸣三县”,三县桥是连接肥西、舒城、庐江三县的一条纽带,成为三河的象征。这座桥是一位名叫包和尚的无名和尚化缘募捐修建的,他化了半辈子的缘,才修成了这座桥,当这座桥快竣工时,包和尚便累死了。一个人用他的生命,为人们留下了一座桥。

鹊渚廊桥

这里原是一座古桥,叫鹊渚桥,现改建为鹊渚廊桥。这座廊桥长22,宽2.7;桥上竖12根立柱,撑起两层飞檐翘角式的长亭。桥两边建有美人靠,供游人坐在桥上观景。桥两头装有4根四方青石灯柱,好为游客夜晚照明。

无蚊桥

无蚊桥又名小南桥,戴氏桥,是一位姓戴的寡妇修建的。据说宋朝末年,有一位金口玉言的罗士先生来到三河,为了感谢戴氏的款待,便想为戴氏做一点事儿。戴氏说:“没什么要做的,就是这桥上蚊子太多。”罗士先生说:“我帮你蚊子,我一扇子把这里的蚊子搧到八国九州去。”戴氏说:“不要搧那么远,只要把蚊子从桥这边搧到桥那边就行了。”于是,罗士先生用羽毛扇轻轻一搧,搧走了蚊子,戴氏桥上从此就没有蚊子了。于是,这座小桥便起名叫无蚊桥。

国公桥

国公桥是一座古桥。据说是一位古代国公修建的。国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爵位,位置仅在郡王之下、侯爷之上。我们国家在隋唐、唐朝、宋朝、元朝、明朝这五个朝代设有国公这种爵位。三河的国公桥,到底是哪朝哪代哪位国公所建的,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历史的悬案。但不论是哪朝哪代哪位国公所建,但只要他为百姓办一件好事,百姓就不会忘记他的。

一人巷

在南街仿古街上,为三河最古老最悠长的深巷:一人巷。一人巷,进出只能过一人。走进一人巷,我们仿佛走进古老的隧道,感受历史的沧桑。

城隍庙

位于南街。城隍庙外墙上的禁烟禁赌碑告示碑极具历史人文内涵,其中的石鼓、双狮、双凤为珍贵遗物。

禁烟禁赌碑

这个镶嵌在城隍庙墙壁上的禁碑,是清朝同治十二年所立,为三河镇保存最完好的古碑。碑长112厘米,宽45厘米,青石质。碑文竖书阴刻楷体,共5行,满行27字,计73字。这块古碑说明,禁烟禁赌是一个历史性的话题。

种牛痘告示碑

这个庐州府告示碑,为光绪二十二年所立。现存南街下横街徐宏玉家院内。碑为青石质,碑长111厘米,宽59厘米。边刻花纹图案。碑文竖书阴刻楷体,计18行,满行45字,共508字。这块碑说明当时的官府就下决心推广种牛痘。

木鹅桥

为古景。相传古时候,由于河渠纵横,合肥县与舒城县界线难分。有一年,两县官府雕了一个大木鹅,从上游往下游漂,漂到三河南街,木鹅不动了。于是,原南街的河便称为木鹅河,三河镇又称为木鹅镇。为了纪念木鹅划界,三河便修了一座桥,称作木鹅桥,由于桥面太短,又称三步两县桥。

架桨滩

位于三河港西侧。由于丰乐河经此拐弯,形成淤泥聚积。三国时期,曹操四下巢湖,经此河湾,军船搁浅,士兵们都将船桨向上架了起来,曹操便戏称这里是架桨滩。

二龙街与黄水井

三河镇东街有一条街,名叫二龙街。三河镇杨婆村内有一口井,名叫黄水井。据说,赵匡胤、赵匡义兄弟幼时经过三河,后来他俩先后当了宋朝皇帝,这条街便被称为二龙街;这口井由于落进了他俩流下的眼泪,便被称为皇水井,后来演变为黄水井。赵匡胤、赵匡义兄弟俩是如何到了三河的呢?

据民间传说,五代十国时,悍夫争战,各自立帝,十个小国就有十个黄帝,而当了皇帝的人又害怕再出现别的皇帝。于是,有人夜观天象,推断天成二年有天子出世。当时的后唐皇帝怕天下又冒出一个新的帝王,便下了一道命令,凡天成二年间怀孕的妇女和出世的小孩,一律杀死。并组织一批人马,四乡巡查,只要见到大肚子的妇女和摇篮里的小孩,不问青红皂白,见到就杀。一时间,人心惶惶,百里恐慌,有孕有童者家家害怕,都生着法想躲过这场灾难。

赵匡胤母亲那时已经临盆,肚子大的像小山包一样,自知在家中难以躲藏,便随着一群孕妇共同外出躲反。谁知临盆那天,她肚子正疼得厉害,一群官兵突然追来,吓得孕妇们如惊鸟四散。而赵匡胤母亲则肚子疼的一步也走不动了,心想今天反正是死,干脆就不跑了。她见路口有段土墙,墙上有个窟窿,她就一屁股坐到墙窟窿上,刚刚坐倒,赵匡胤、赵匡义兄弟双胞胎就生下来了,掉到了墙窟窿里。赵母见儿子生下来了,忍着痛,用牙咬断脐带,怕窟窿敞口,被人发现,忙又用手抓了一些泥土,盖在窟窿上面。

那些追兵,明明见一个大肚子妇女在前面走着,追到眼前,却是一个瘪胸凹肚的女子,踉跄而过。士兵们怀疑这段墙上有问题,便四处搜寻,却见一群蜘蛛,攀起了一道厚密的蜘蛛网。

传说赵匡胤兄弟出世时,惊动了阎王爷,他见赵家兄弟被埋在土里,憋得满脸乌紫,喘不过气来,时刻有窒息的危险。阎王爷忙派了两个蝼蚁小鬼,迅速打洞,好让他俩人呼吸新鲜空气。马队如潮,向这堵墙卷来,赵家兄弟随时都有被马蹄踏死的危险。阎王爷忙又派了两个蹦蹦小鬼,守在这段残墙上面,见马腿就打。四个小鬼上下翻飞,两个在下面拱土,两个在上面打腿,保住了赵匡胤、赵匡义兄弟的性命。

出世这天的灾星是躲过去了,赵家母子,也自平安了。如何保住这对婴儿,却使赵匡胤父亲犯了愁。他思来想去,三十六计,只有外出为上。赵匡胤父亲找了一副旧箩筐,一头挑着一个儿子,走上了逃灾之路。

赵匡胤父亲一路上餐风饮露,乞讨喂子,担惊受怕,如犬而逃。这一天,来到了杭埠河边的一条小街上,他正要放下担子歇歇,忽见街南头马嘶人嚎,一对追兵又在沿街搜查。赵父想找个人家躲藏,可家家关门闭户,无处可以躲避。他瞄见街旁有一口井,井旁有一个桩,他忙将箩筐绳拴在桩上,将盛着两个孩子的箩筐吊在井里,然后搬起井盖盖上井口,他自己睡到了井盖之上。

追兵赶到井旁,只见一个穷汉抱着一条扁担,睡在井盖上面,鼾声扯得山响。

追兵走后,赵父忙掀开井盖,只见两个儿子脸憋得通红,四行眼泪,流进井里。

三十年后,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后来,赵匡义又接替哥哥,作上了皇帝。赵匡胤兄弟经过的道,便被人们称为皇道,经过的街,便被称为二龙街,流过泪的井,便被人们称为皇水井。

皇水井为什么又改称黄水井呢?原来,自打赵匡胤、赵匡义兄弟的眼泪滴进这口井后,这口井的井水就变黄了。

附近的河水是清的,塘水是清的,井水也是清的,独独这口黄水井里的水是黄的。一代一代的人不相信,便拼命的掏井,但掏一次,水是黄的,掏两次,谁也是黄的,自古至今,不知掏了多少次井,井水依然是黄的。最近的一次掏井,是“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挑选一队社员掏井,一番辛苦后,掏出的井水澄黄如初。

二龙街由于是两个皇帝经过的街,故十分繁荣。直到公元1997年,杭埠河改道,新辟的南大河将二龙街一辟两半,一段存在河南,一段存在河北,街中心的一段沉进了河底。

那口井,水黄依然如故。

大捷门

设在英王路上的大捷门,取意于历史上的三河大捷。该门为两侧设有4道边门的牌坊门,大捷门三字为著名书法家柯大林所书。两旁的对联为著名诗人刘祖慈所作。此门可视为进入三河古镇旅游的大门。

万年台

在故英王府斜对面,重新建筑的万年台,此台为框架结构,风格仿古,飞檐翘角,十分壮观。台前是青石铺成的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可容纳数**观看演出。

  

三、传统建筑

(一)概述

三河镇历史悠久,但古建筑除传说中的“黄水井”、“大王庙”及“二龙街”等为唐末宋初外,大多数建筑都是明末清初。尤其现存的一些住宅、商号均为清朝中期及晚期修建的,大约均在二百年以内的历史。从资料上查阅三河大兴土木大概大约有两大高潮期,一是清朝咸丰年间;另一是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期间。

历史上三河处楚吴之间,按地理来说是南北交界、以南为主。三河由于古代航运发达,地处巢湖盆地鱼米之乡的安徽“天府之国”,南来北往的商客云集。三河水上通大别山,下通苏、杭、宁。所以他的文化既有南又有北,是南北相融;因此它的古建筑文化是全国各地综合创新的产物。它也有像大王庙、城隍庙、万年台、英王府等具有庄重、色彩鲜艳、宏伟的北方建筑风格;而更多的则是似江南小巧玲珑,更似皖南的建筑风格;又因是水灾多发区,所以它小巧得有点简朴,它简洁的徽派装饰好像显得有点寒酸,但它的根底盘石及“排山排柱”木结构相连却永远是坚牢而不拔的。三河的古建筑同它的街区肌脉一样是人类适宜环境、因地制宜的产物,具有丰富的生态学意义。

三河古民居一般呈条状、块状,三河古民居高度均在一至二层。整个上空拍摄照片极似云南的丽江古城,但它的节点、中轴线、方向感、屋顶平缓度均比丽江更分明和整齐。

(二)特点

1.砖木结构

古民居建筑均为木构与砖石混合式,挑檐、垛墙、镂窗,观朴实又富于文化内涵。砖为小青砖。

三河由于洪水多发,它的山墙(又称风火墙)多竖有立柱,所谓“排山排柱”。历来发水一些人家砖墙倒了,但房子不倒。柱间以横向的穿横连接。柱间填充青砖。瓦为小青瓦。建筑梁柱皆以园木为主,扁材作坊,以满堂柱或隔柱落地两种形式。柱砖石多为莲花式。

相邻两户多共用山墙,也有一户一墙的。一般是墙墙相连,无多大夹缝。如相邻两户山墙的夹缝大就成巷。此巷因夹缝宽窄分为一人巷、双人巷、小巷、大巷等。

屋顶为坡屋顶,屋脊以青小瓦叠成平直伸展。出檐常作单桃或双桃,出檐深度1左右。

檐下施斜撑、垂花柱、出檐较浅。住宅檐檩之下开花窗、立板门供主人出入。商店门旁用槛框、安腰坊、柱上装腰门,坊下压揽板、板石置大半人高柜台,取出腰门和拦板便露出厚重质朴的木质柜台,做买卖非常方便。

2.平面布局

三河的临街建筑以前店后宅、前店中坊后宅、下殿上宅、坊宅混合等四种形式为主,它们均是生存和发展结合,极富有中国古代汉族集聚地的生产、生活、生态的科学性。

三河古民居与其发达的水运有着密切的关系。平面布局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既有北方的合院形式,又有南方的天井院落。院落沿建筑的中轴线纵向延伸,少为二进,多则六进,再这些院落中主要房屋居中,坐北朝南,称正房,正房两侧,分列左右厢房。在规模较大的民居中,二层常设有环形走廊围绕天井,俗称走马转心楼,成为江淮地区古民居独有的空间形式,如中街头109号住宅。有些民居在走马转心楼的上空还设有庑殿顶,与现代建筑的中庭极为相似,如中街143号住宅。

古民宅沿街建筑平面布局随主人经济实力而有所不同,差异甚大。1)一般经商的平民,多是门阔一间,挑檐斜撑为圆柱形、素面、无任何雕饰。屋后单扇板门,供居住者出入;2)较富裕的人家则面阔两至三间,建筑形式分为前店后院,一般为一至两进或三合院式。挑檐斜撑或圆柱形或三角形,圆柱形斜撑用料虽大,但设计非常大胆,以高浮雕、透雕手法雕刻成历史戏剧人物、花卉图案,或雕“双狮雕带”、“麒麟护子”等传统题材。三角形斜撑常以浮雕、浅雕手法雕刻花卉、卷草、云纹等;3)大户人家建筑面阔三至五间,有多进院落,多为四至六进,建筑面积约在1000平方米以上。一进商店,二商用客厅,三进祖宗大厅,四进居室,五进、六进为下人居室和厨房。平面布置灵活,不拘一格,虽有明显的中轴线,但并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是根据用户地处的条件富于变化。空间组织灵活紧凑,极具变化,大、中、小结合,层次丰富,在封闭的院落中以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手法设敞厅,天井四周建较宽的挑廊,取得开敞、朴实、内虚的效果。一般均有大堂厅、走马转心楼。大户人家特别是一些“官家”宅中或宅后,多开辟为花园。花园古树成荫,辟有水池假山,花草满园,环境幽静,气韵高雅。各进既能独自成院,又能通过甬与其家各进相通。此类建筑设计科学、规模宏大、工艺精湛。不仅通风、采光、排水性能良好。

三河墙壁的对外表面均同北方一样,均是清水墙,不用石灰粉和泥涂刷。这和江南的“白色粉墙”大不一样。但其砌墙的结构又同南方一样而不同于北方(北方的清水墙是大砖厚料平铺而成),是而空心斗子墙,小青砖竖立,中间空心用泥土杂物填实而成。这种墙既省砖又保暖。由于中间有“排山排柱”并用扒钉相扒又牢靠,于是它的外表青砖竖立,沟缝清晰在目,随着日久天长,它的古朴感远远超过“粉墙”的韵味。从三河的墙可以看出它对匠艺要求有更高的技巧,这是吸收南北之优势,融南北于一体的创新产物。单这一方墙就可获知它不仅能与北方著名住宅相比,也能同皖南的古民居,江南的名宅相比。它不仅有使用价值,也极具有观赏价值。

3.外观特色

三河的古民居的外观多半用水平形高墙封闭起来(俗称马头墙),但也有露出一部分屋顶的。屋顶部分处理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硬山式,山墙不出头,循着屋顶的坡度构成人字形;第二种山墙高出屋面,做出梯级状。以上两种山墙可单独使用,也可混用,再与水平的高墙相连,形成层层叠叠与参差错落的外观,与皖南民居属同样的处理手法。三河古民居,正因为有了马头墙的造型,才大大地拓展了它的空间,并强化了它的运动之势,从而显出勃勃生机。它是三河兴旺发达的隐喻,是三河腾飞的象征。

三河古民居的门窗、挂落等木构件的造型简单,个别规模较大民居也有做工精致的门窗。如位于一人巷的杨振宁故居,其面向内院的门扇,其花心纹样共有三种,群板饰以花卉雕刻;槛窗花心有冰裂纹样。极少见到类似于皖南民居中手法细腻、雕琢精美的木雕、石雕与砖雕。上述木构件由于尺寸得体,重点突出,繁简得当,与周围素雅的壁板、粉墙、砖石地面、天井绿化相得益彰,组成了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形成了宁静温馨的居住空间。一般注重门面装饰,后进比较简单。门厅一般为木板排门,也有高门堂牌坊式。

(三)构件

1.房门

店门为排木门或双扇门。住宅门为双扇门。店内宅内房门为双扇门或单扇门。

2.墀头

门面两侧山墙伸出檐柱外,山墙侧的上身墙处,墙侧砖砌墀头逐级承挑至檐樯。墀头分上、中、下三部分外挑,上盘头砌成龙口含珠,中、下二部分砖雕垫花,圆线凹进凸出,变化多端,富有曲线美。

3.门罩

门罩雕刻简朴,艺术装饰较苏式和皖式简朴,体现了三河民居不同于苏式和皖式的独有的特色。

4.山墙

山墙一般为风火墙,为徽派的马头墙。三河的风火墙呈“品字形”,即一方长方形墙的两端微微翘起,俗称“官帽”,意为上了品的,以此祈望其家人有所作为、出人头地。风火墙既能防火、隔户、又因它两端飞扬翘角很有气势。

四、社会文化

(一)民间艺术

1.民间歌舞

闹花船又名“旱地行舟”,道具有花船、桨、篙、挑灯和吹打乐器等。主要演员是“灯芯子”,一对“老夫妻”和一个丑角,共4人。表演时“灯芯子”在花船的中间,一对“老夫妻”分别在花船两侧,手持船桨并作为划船的舞蹈动作,小丑在一旁逗笑戏语。还有伴舞的花挑子随船行走,儿童组织的花蓝队唱着秧歌助兴。

车上轿道具为竹木条扎成的独轮小车,车上放一顶轿子,表演三国时关羽护送皇嫂出关故事。表演人员二男二女。男扮关公和车夫,女扮皇嫂和女佣;两名女演员唱着灯歌,车夫穿插逗趣。由锣鼓、唢呐等乐器伴奏。

河蚌舞道具为蚌壳、小船、鱼鹰等竹条扎成。外用绸布或彩纸装饰,鱼鹰眼上装小彩灯,鱼网用纱带编成。演员4人,表演时渔翁、渔婆划桨并做动作;蚌姑舞蚌壳作张合状,鱼鹰作觅食态,结局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反映渔家勤劳欢快的生活场面。三河镇的蚌舞,1954年获县汇演一等奖。1984年,又获“庐州灯会”二等奖。

兰花三人表演,以唱为主,两花旦站舞台两侧,称“兰花老妹”;一小丑居舞台中间,称“鞑子哥”,三人边唱边舞边逗趣。

花担又名花挑子,演员410人左右,着彩装。每人挑两只竹扎纸糊的彩花篮。锣鼓伴奏。歌舞应和,花担多为配合花船列成舞队。

羽扇舞现代民间舞蹈。表演人员12人:10名制扇女工主舞,两名男演员分别演厂长和驾驶员。舞蹈情节从制扇女工洗鹅毛、晒鹅毛和把羽毛制作成扇的过程,反映现代制扇工人制扇及羽扇出口的喜悦心情。词曲具有地方特色。该节目在六安地区汇演中和合肥市文化调演中获奖。

迎亲现代民间舞蹈。主演3人(即新郎、新娘和艄公);另有四名女伴娘。内容是一位外地姑娘嫁到三河来,新郎租一只船前去迎亲。在船上撑船的艄工不满意新郎给他的租船钱,制造晃船、停桨不开船等情节,同时有艄工几次偷看新娘的风趣情节。词曲创作水平很高,具有浓厚的三河地方特色,音乐欢快流畅,舞姿优美动人。

2.民间音乐

良玩民间小乐队,10人左右,乐器有锣鼓、唢呐、笛子等民族乐器。除节目为玩灯,歌舞文化活动伴奏外,平时还被邀请为民间办红白喜事演奏。民间音乐曲牌有《春富贵》、《抱八仙》、《八哥洗澡》、《大开门》等,这些民间乐曲在三河一带较为流传。

三河业余小乐队12人组成,主要乐器有二胡、笛子、扬琴、笙、大提琴等民族乐器。业余小乐队除了为镇里举行各种文化活动伴奏、演奏外,有时被外地邀请去参加伴奏或演奏。小乐队演奏的器乐合奏曲在1996年肥西县文艺调演中荣获一等奖;演奏的曲目有《喜洋洋》、《翻身道情》、《子弟兵和老百姓》、《古镇新韵》等。

三河素有民间文艺活动的传统,著名的庐剧《小辞店》就取材于三河镇东街的民间逸事。三河镇现仍活跃着一批演唱京剧、庐剧、黄梅戏、民歌的业余文艺人才。

3.民间演出场所

万年台两处,河北大王庙前一处,河南城隍庙前一处。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河南万年台为亭子形,四根柱子撑顶,亭顶有仿铜葫芦,四角翘檐上植有万年青。台长10,宽8,台口高约1。河北万年台除立柱多四根外,其它造型、结构与河南万年台一样。据老人回忆,河北万年台横匾四字为“作如是观”,河南万年台横匾四字为“倒观古今”。

每遇节日和庙会,三河万年台或是组织民间歌舞演出,或是戏班子来演出,观众如云,十分热闹。

藕香居建于清光绪年间,坐落于三河镇西街河埂之下。因四面环水,荷莲青翠,故又名“藕香榭”。藕香居起初只是一座茶楼,仅供客人饮茶聊天,同时也有一些民间艺人或歌女到此卖唱。1931年,藕香居改名“青年茶社”。茶社主人为招揽顾客,便开始接待民间戏班子在此演出。这样一来,就使三河戏曲艺术从广场演出正式走向剧场演出。由于生意兴隆,1938年,该茶社主人又在原址西侧新建了一座“三河大戏院”。计有草房12间,200个座位,10间包厢;演出期间有送茶、递热毛巾等服务项目。演出剧种有京剧、黄梅戏、庐剧等。来三河演出的有著名演员王少舫;陈家“三磷”(即陈奇磷、陈美磷、陈庆磷);居家“三艳”(即居久艳、居琴艳、居鸿艳)等。

4.雕琢艺术

建筑的雕琢精美,栩栩如生。斜撑、云托、褂落、垂柱等图案丰富,制作精巧;窗棂常用棂条做成“步步锦”、“冰裂纹”、“六方菱花”、“正搭斜交”等图案。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施雕部面极广,采用“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吉利文字和“五蝠捧寿”、“子孙万代,万字不到头”;富丽的“牡丹”、清雅的“松竹梅”、有福的“蟠桃”等动物、花草、历史故事、戏剧人物等多种题材,形象生动、朴实自然,精雕细刻,显示出宅地主人的豪华和儒风。三河的古宅整体清雅素简;局部雕刻精细,色彩鲜艳,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二)民俗风情

1.春节

俗称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日。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风俗丰富多彩,旧时除送神、接神、谢年、行香、祭祖等内容外,其他如挂年画、贴春联、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放鞭炮等,都已演变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在民间广为流传。

2.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灯节”,在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源于西汉,东汉开始出现燃灯观赏,隋、唐时期规定正式的观灯习俗,伴以杂耍技艺。宋代以后元宵节更加热闹。观灯由一夜扩延为三夜,增添了猜灯谜的活动,此后历代不衰,成为春节期间娱乐的高潮。明代又增设了戏曲表演。元宵节期间,人们制作各种精美的花灯,如龙灯、凤灯、鱼灯、走马灯、神话传说灯、历史故事灯等,张挂街头院落。另有猜谜灯、踩高跷、赏冰灯、舞龙灯、耍狮子、打腰鼓、扭秧歌、跑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吃元宵,也是流行全国各地的饮食习俗。元宵,又称汤圆、汤团、含有合家“团圆”的吉祥寓意。

3.端午节

端午节,一般地方只是单单在门楼上挂艾条。但是,三河镇不仅在门楼上挂艾条,还挂菖蒲,以纪念一对恩爱英雄——菖蒲和艾枝。

(三)名人轶事

《左传》记载在公元前537年在三河发生了“鹊岸之战”(当时三河叫“鹊岸”),即楚国楚灵王与吴国的战争。

宋太祖、宋太宗幼年曾来过三河,留下了“二龙街”和“皇水井”、“皇道”的传说。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在三河造城。1858年,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此大败湘军李续宾部,创下了“三河大捷”。

清光绪年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家族在三河建钱庄、仓房;两广总督张树声、四川总督刘秉璋、广西巡抚潘鼎新均在三河建有房产、湖南提督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在三河建有当铺,另有记名提督、总兵56人在三河建有房产;这么多督、抚、镇台建宅三河,足见三河当时的吸引力之强。

现代史上,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孙立人诞生于三河八扇巷。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居住三河一人巷。著名诗人刘祖慈也从故乡的土地上汲取了诗情。著名庐剧《小辞店》取材于三河二龙街上发生的故事。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三河以其人缘好,人气旺而吸引着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和文人骚客。这些名人轶事,使三河更加文明遐迩。

(四)土特产品

名产

羽毛贡扇:相传春秋战国之前,三河(当时叫晒网滩)赵家孝顺、善良的秀姑媳妇为了给年老体弱的婆婆扇凉首先扎成了羽毛扇。羽毛扇不仅使用于一般人,而且特别使用于风湿患者、年老体弱者、妇女、婴儿。《唐书》说:“其扇风缓而凉,病弱者用之,亦不伤风感冒,孕妇尤为适宜”。据说,三国时诸葛亮路过鹊渚(当时三河叫鹊渚),挑了一把羽毛扇,从此,手摇羽毛扇就成为这位军事家的仪表风范了。建国后,三河办起了羽毛扇工厂,羽毛扇畅销国内外。

封缸陈酒;

米粉面;

水豆腐;

小千张;

五香碴面;

2.佳肴名点

三河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沿习传承。名点名菜取南北之长,集徽、川、淮、扬菜系之大成,形成独具特色的菜肴风味。三河佳肴品种丰富,价廉物美,在合肥市及周边地区早已闻名,“玩在黄山,吃在三河”已成为许多游客的共识。三河的传统饮食文化是三河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玩在黄山,吃在三河”、“游水乡古镇,吃三河土菜”是旅游兴镇战略中的“名牌”。

1)名点

三河米饺:特点是表皮金黄、香酥焦脆,吃一口,满嘴油津、香气沁胃,口留余香,令人回味悠长。据民间传说,三河米饺是当年太平军驻守三河时,有汪氏父女特为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吴定规等人而做,受到称赞,后家家仿效,普及开来,用此犒劳太平军将士,对取得三河大捷功不可没。

油炸烧麦:特点是酥焦,既有麦面、菜油的清香,又有猪肉的鲜美,爽口流韵,回肠悠远。旧时代,三河有个“十大舍不得”民谣,其中就有“八舍不得‘天然楼’油炸烧卖”。

油炸粑粑;

油炸狮子头;

南瓜粑粑;

炕粑粑;

马蹄酥;

三河汤包;

三河麻圆;

千层酥烧饼;

五味茶干;

三河小麻花。

2)名菜

“门外汉”之言;

三河酥鸭;

八宝酥鸡;

大椒蒸臭干;

清蒸鲫鱼;

银鱼炒蛋;

香椿炒蛋;

清炒虾仁;

板栗烧鸡;

烧三鲜;

油炸“响铃”;

干蒸毛鱼;

干菜扣肉;

三河咸碴肉;

台罐煨小肚;

荷香排骨;

密汁菱角;

肉末藕糊;

三河小炒;

三河虾糊;

三河鱼头;

千层豆腐;

三河卤鹅;

槐花蒸干虾;

酱鸡围栏;

香橙四宝;

毛圆氽汤;

三丝银鱼锅;

甲鱼火锅;

三鲜锅;

鳝鱼煲;

麻辣煲;

蒸咸菜。

3)名席

三河传统宴席有:

八八席;

八四席;

鱼翅帽席;

五魁八碟席;

祭席。

4)小吃

油炸臭干;

油炸春卷;

油炸豌豆饼;

油炸糯米圆;

芝麻糖心小元宵;

(五)商业经营

1.历史商业特色

春秋战国时(公元前537年)在三河发生了“鹊岸之战”(当时三河叫“鹊岸”);三国时期,曹操四下巢湖,经此三河,军船搁浅。宋太祖、宋太宗幼年曾来过三河,留下了“二龙街”和“皇水井”、“皇道”的传说。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在三河造城。1858年,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此大败湘军李续宾部,创下了“三河大捷”。清光绪年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家族在三河建钱庄、仓房;两广总督张树声、四川总督刘秉璋、广西巡抚潘鼎新均在三河建有房产、湖南提督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在三河建有当铺,另有56个提督、总兵在三河建有房产。这足见三河当时的吸引力之强,历史上的经济繁荣。

历史上三河镇因水而兴。19世纪以前人类交通运输主要为水路(尤其对大宗商品),古三河镇坐落在丰乐河和杭埠河至巢湖的入口处,来往船只川流不息,强有力地促进了三河镇商贸发展,还不乏有达官贵人在此买地建房,进一步促进了古三河镇的繁荣。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芜湖、南京有钱人“跑荒”到三河,使古镇又有所畸形发展,最高达到8万人口,直至三河刚解放时也有5万余人。为合肥地区第一对外贸易重镇;历史上传流下来的老字号店铺数十家,闻名于世。由于是“外环两岸、中峙三洲”的独特风貌,历来以其古老秀丽、繁华而闻名遐迩,是镶嵌在巢湖西岸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她占尽庐南水乡地利,素称“鱼米之乡”,可称得上是安徽的“天府之国”,历来商贾云集、车船幅辏,本地的米鱼虾,上游山货特产,下游沪宁百货,苏杭丝绸,经此集散,故有“小上海”、“小南京”和“皖中商品走廊”之称。赢得了“装不完的三河”等等美誉。

三河大商号有《中和祥》、《凌宝太》、《吴恒隆》、《蔡同兴布庄》、《陈有记瓷货店》、《聚和村茶楼》等等。

民国三河镇商业有行、店、馆、庄、铺、堂、栈、房、坊、摊、点等各类商业、服务网点上千家,以米行、布庄、绸缎店、竹木行、酱园、栈房、酒馆、五洋百货等商行为商业主体,其他中小型商业也随之发展,构成了大而全的商业服务中心。各类行店情况简述如下:

1)米行:约有一百三十多家,大行有“晋康”、“泰丰源”、“福和”、“丰豫庆”、“夏同源”、“晋泰”、“庆胜昌”、“天成”、“义源”、“同丰”,此外还有“保康”、“亨源”、“美和”、“正大昌”、“同森昌”、“玉康”等三十多家大米行。“义源”、“同丰”、“丰豫庆”、“天成”等行兼办米厂,三河东街号称米市街,南街、西街各二十多家中小米行,计中小米行近百家。

三河米的来源是以三河为中心三、四十华里之内的圩田及沿丰乐河,、杭埠河一线上行到桃溪、山南、双河、六安、张店一带产粮区。米的销路有芜湖、南京、镇江、常州、无锡、扬州、上海、杭州、南通等沿江和通水路城镇,部分销往潮州、广州等地,年销米量在2.5亿公斤以上。

2)纱布庄:共有八家。“颜镕纪”、“颜福记”、“永盛”;“福兴源”、“福兴泰”、“永源”、“义丰”等。

土布分土花布和土白布,有孔开泰“王树记”,余德成“颜泰记”等近百家布店。

三河的纱布、土花布、白土布庄、店,货源主要是三河镇上的八百多户织坊,近千张织机和附近农村千百张织机,布匹销售大别山区及河南、湖北及三河周围地区,也代外地布客商收布。纱的来源,洋纱由沪津一带买进,土纱是由农村自纺出售。三河有十多户织袜子,二十多户织毛巾,还有十多户编打各种丝、棉线。

3)绸缎庄:三河的绫罗绸缎经营范围广,资本雄厚,大庄有十多万元资金,小庄也有几万元资金。有“谦益祥”、“罗耀记”、“周兴泰”、“王成泰”、“恒丰泰”、“方泰来”等家。货源由苏杭进货,销售三河附近方圆百里及大别山区及代兼批发。

4)竹木山货行:有徐义文、田树仁、吴恒兴等三十余家,经营品种有竹、木、柴、炭、茶、香末等。竹木分西山木和江木,西山木以大别山区为货源,杉木为主,江木是江西货源,,经长江过巢湖到三河上摊,材积大、材质高。经营竹木生意资金大的十几万,一般几万上十万元。那时从太平桥至现米厂一带,沿河两边,江木上摊,杉木靠架,栉比林立。

5)百货、杂货(五洋杂货):三河百货杂货为两大支系,百货以各类大中小商品为主,品种齐全。大店号有“柳泰云”、“张永兴”、“聚康隆”等十多家,每店都有万元以上资金,兼对外批发,大店的货源都是沿江城市京广百货。三河中小百货店(有店堂的)又有五十多家。

杂货店经营“五洋”杂货,经营品种有烟、酒、糖、盐、煤油、火柴、肥皂、蜡烛、食品、糕点等,大店有“凌宝泰”、“中和祥”、“张同兴”、“徐兴元”、“庆丰源”等十几家店号,兼对外批发。“凌宝泰”茶叶、“中和祥”糕点、“张同兴”麻饼等在方圆百里闻名。另外还有二百多家中小杂货店。

6)酒饭馆:计有一百多家,大店有“新华春”、“三县春”、“聚和春”、“新华楼”、“天然楼”、“隆和园”、“秦贵轩”、“晨夕餐”、“风月酒家”等十几家酒馆。每家有二十几到三十张台面,每店雇三、四十人,大师傅五至七人,小馆店有近百家,每店有三、五张台面不等,经营各种风味小吃。还有夜宵担子,饺面挑子近百付。大店经营名菜名点,中小馆和各种挑子各具特色,互辅互济,形成三河名菜名点,各类小吃、远近闻名。酒馆也是商行互换经济信息的主要场所,每天上午九、十点钟开始,各商行老板陆续来馆,品茶早点,中、晚吃酒,成交贸易,商谈行情。

7)旅栈:有皖中、华西、华东、华理、一大、四明、黄*等十多家大栈,每栈有三、四十间客房,设备也好。旅栈多兼营饭店,旅客在旅栈里吃、喝、玩、乐都很方便。几个大栈里都是洋娼包住较多,所以大旅社笙箫管笛,牌声啪啪,花天酒地,日夜不息。还有小旅栈五、六家,每店一、二十个床铺。一些晚上住人,早上撤铺的临时旅栈,还有几十家。

8)酱园:三河酱园规模较大,前店后坊,大店号还附设吊酒糟坊。主要经营品种有各种酱菜、酒、油、盐、酱、醋、酱干、千张、豆腐等品种,每店师徒五、六十人。有“吴恒隆”、“苏泰昌”、“孙园”、“潘驼子”、“潘子堂”、“高*”等三十多个店号。“吴恒隆”的金波酒、荷包干远近闻名,金波酒就是用优质糯米配几味中药材酿造,酒味醇香、色泽金黄、酒浓沾杯,是滋补珍品。

9)肉案:有张春华、耿三等三、四十家肉案,大的肉案每家雇大师傅四、五人。全镇每天宰杀约二百头猪上市,逢年过节需量倍增,日夜宰卖。

10)染坊:三河因有织机千张,加之附近农村土布机,布匹数量很大,染坊生意兴隆,杨、孔、罗三家染坊,自买布自染,染后出售各色布匹,“义华号”苏氏、秦氏、王氏、洪氏等数家染坊,代布庄、布店加工原坯布。另有四家染锅,居民和农村零星布料,现时加工,现时取货。

11)其他服务行业:有“新民”、“日新”、“汤山”、“隆源”、“新泉”等七家浴池;杨、殷等三家钟表修理店;十几家理发店和几副理发挑子;“镜中天”、“丽华”等三家照相馆;董、张、汪、王等四家旧衣店;张春梅“元大”颜料店;“李府”当铺;“久泰”钱庄;五家油行;两家油坊;施、花两家猪牛牲畜行;三家印刷铺,四十余家竹、木器店;三十余户铁匠店;百里闻名的缪明泉风箱风车,殷本善铁锹、菜刀等尤为畅销;缪氏风车,性能优良、风力稳定,风口叠起一叠铜板,每摇一转掀起一块铜板,每转不漏,堪称一绝。

2.现状商业特色

建国后,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合铜公路等干道的开通,传统的水运逐渐被公路、铁路等现代化交通工具所取代,水运在三河镇逐步萎缩,地位不断下降。但积淀千年的商业气息仍很浓厚。20世纪80~90年代,三河镇仍然为肥西县最大的商贸中心。

概况

三河镇商业网点遍布全镇,其中以私营和个体商业最为发达,登记注册的私营和个体商业约1200家。2000年,商业销售收入高达2.2亿元,从业人员9000余人。商业涉及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文教卫体等大小近上百个行业。1995年以来商业稳步增长、健康发展。当前,商贸业继续是三河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三河镇业企业概况

企业类属

企业个数

(个)

年末职工

(人)

增加值

(万元)

总产值

(万元)

集体企业

4

234

171

2815

私营企业

8

459

65

1458

个体企业

1176

8706

1906

17872

注:以上数据按现价统计

  

从表4.7可以看出,个体企业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个体企业吸纳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92.6%,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89.0%,总产值占第三产业的80.7%。

行业类型

较大的行业有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等。按2000年GDP现值统计。

  

业行业结构

项目

行业名称

GDP(现价)

(万元)

第一产业服务业

15

运输、仓储业

115

批发零售、餐饮业

877

其它

68

注:以上数据按现价统计

1)餐饮、小商品:经营餐饮业和小商品最多,约 120家,地段上分布较广,方便广大居民的生活,主要分布的地段有英王路、合铜公路、西街、南街等老街。三河的餐饮在宛中地区有着相当规模的市场。

2)服务行业:主要是美容美发等。主要分布在英王路。服务对象目前主要是本地居民。

3)娱乐业:主要有歌舞厅、游戏厅、溜冰场、台球室等经营项目。主要分布于英王路和合铜公路。是居民文化生活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三河人民业余的文化生活。

4)旅馆:旅馆主要分布在合铜公路两侧。其余零星分布在三河镇镇域范围内。

5)专业市场:三河镇有两家大型的竹木市场,分别是三河竹木市场和新圩村竹木市场,两市场均位于合铜公路南段,隔路相对而居。两个市场在经营模式、租户来源、原材料来源及经营市场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并都经历了明显的由兴旺到衰退的过程。衰退的原因是与经营市场有关,首先是钢窗逐渐代替木窗。其次是农村殡葬制度改革,棺木的需求量大为减少(一个大棺木需要将近一个立方米的木材) 。另外,其它部分木制器皿,如木盆等也逐渐被别的材料所取代,这些原因导致木材市场萎缩。

6)农贸市场:设有专门的农贸市场两个,规模较大,但部分地区仍有经营者沿路摆摊设点。

7)小商品市场:三河小商品市场名为三河商城,于1993年集资兴建。共投资8100万元。占地面积两万平方米。共有16幢营业楼,每幢楼建筑面积在1600平方米左右。每营业店面面积约在19.3平方米,当时采用拍卖的形式,最高每间店面3.2万元,最低在1.8万元左右。

特色

三河镇现状具有如下特色:

1)规模较大。由于历史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作用,三河镇的商贸规模和行业类型远远大于或多于肥西县内的丰乐、清平等周边乡镇。同时也优于临界的庐江县大同镇和舒城县杭埠镇。据调查,南街、英王路、合铜公路两侧商业网点多达470余家,包括日用百货、药店、五金、加电、服装、书店文具、建材、装潢等几十种行业。这是周边乡镇无法比拟的。

2)形成几个较大的区域性专业市场,如竹木市场、竹器市场、三河商城等。其中竹木市场、竹器市场辐射半径约40公里,主要经营木材加工、家具出售、农业生产资料器具、席等;三河商城服务半径约20公里,商品多达几百种,为三河镇的商业中心。

3)餐饮业、娱乐业较发达。仅南街、英王路、合铜公路两侧的餐饮业110家,其中规模较大的餐馆就有25家;娱乐业种类繁多,大小娱乐场所约50家。

4)传统产业如批发零售、运输业繁多。

5)商贸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

五、特色景观

三河镇以水乡古镇为特色,形成了江淮地区独有的“八古”景观:

自古就有的古河,从古代流淌到今天;

古河上的古桥,连接着记忆和梦想;

走进古圩,则让人们感受到原始的自然风光;

青石板上的古街巷,保留着历史街区的肌理;

古民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形成少见的晚清建筑群;

古茶楼依堤傍水,荟萃了三河饮食文化的精华;

曾经十分红火的古庙台,缭绕着昔日的沧桑云烟;

太平军遗下的两段城墙,则给人们留下了古战场的战火痕迹。

总之,三河八古,佐证和诠释着三河的古老,给今天的游客增添了访古探幽的雅兴和情趣。

  

第五章土地使用现状分析

三河历史街区保护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是三河镇的辖区内北起三航路,西起小南河-万年街,东达城河,南至二龙街的历史风貌区间范围。总面积21.96公顷

  

  

  

现状用地比例表

性质代码

用地性质

面积(公顷)

比例(%)

R

居住建筑用地

11.37

51.78

C1

行政管理用地

0.10

0.46

C2

教育机构用地

0.91

4.14

C3

文体科技用地

3.42

15.57

其中:文物古迹用地

3.31

15.07

C4

医疗保健用地

0.52

2.37

C5

商业金融用地

1.73

7.88

M

工业用地

0.45

2.05

S1

道路用地

1.54

7.01

S2

广场用地

0.13

0.59

G

绿地

0.99

4.51

E1

水域

0.80

3.64

合计

21.96

100.0

  

土地使用现状特点是:

1.居住用地占大部分,大多为三类用地,居住水平低;

2.市政设施缺乏;

3.公共绿不足;

4.居住、文物古迹等用地混杂,不能够充分体现文物古迹的价值。

  

第六章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历史街区内部道路现状主要有:西街、中街、东街、南街、上横街、下横街以及26个小巷。这些道路基本为传统街道,宽度比较窄,大部分街巷保持了传统的尺度和风貌。街道宽度多在1.5~3 之间,均为一块板。南街、西街部分为古老的青石板路。历史街区内只有1个停车场,位于西街与三杭路交叉口处。

历史街区外部道路现状主要有:三杭路、英王路、合铜路、恒昌路等。道路比较宽。目前三河镇历史街区外部停车场有4处,其中货车停靠点为合铜路与英王路交汇处,合铜路两侧,属自发形成的。三河客车站点为三河旅游停车场,占地15亩,位于合铜路边,离英王路30左右。另两处停车场为三杭路停车场,占地50亩,杨婆停车场,占地20亩。位于合铜路边三河段,距杨婆居委会不远。

道路现状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⑴市政排水系统不完善;

⑵路面宽度较窄;

⑶道路不成系统;

⑷机动车停车混乱,基本处于无序状态。

  

三河镇道路情况一览表

名称

长度(米)

宽度(米)

断面形式

路面结构

技术等级

合铜路

2000

12

单幅

沥青路面

省二级公路

英王路

800

22

两幅

混泥土

乡村道路

王祠路

2500

5

单幅

混泥土

乡村道路

三杭路

1700

32

四幅

混泥土

乡村道路

恒昌路

500

12

单幅

混泥土

乡村道路

枸小路

700

6

单幅

混泥土

乡村道路

东中西街

2000

10

单幅

青石板

乡村道路

沿河青路

1300

7

单幅

青石板

乡村道路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生活现状分析

一、人口现状

三河镇历史街区现在分为4个居委会,常住人口约为2240人,640户,人口结构呈现明显的老龄化倾向。按总用地54.61公顷计算,人均建设用地为244平方米

根据历史街区的定位,规划保留古镇居民居住,宜保持现状人口规模。

由于历史街区为老区,居住条件比较差,年轻人不愿意在此居住,所以,历史街区居民主要为老年人。也有一些年轻人与老人住在一起的大家庭,但是,多数是因为经济条件比较差而没有搬走。

二、居住条件

从居住质量上看,大部分属于年久失修,屋面、墙面破坏比较厉害,传统空间严重破坏,各进为不同户分隔,平面功能有待进一步梳理,厕浴间缺乏,采光、通风条件比较差的房屋,多数不能够满足现代居住习惯要求。在历史街区内有一部分80年代以后兴建的,砖混结构、质量较好的建筑,但是,它们的风貌较与传统风貌相不协调,甚至有严重障碍现象。由于建筑布局没有因人口的增长、家庭结构变化而调整,因此,一部分住宅相当拥挤。

从居住环境上看,缺乏公共绿地。虽然一部分住宅有天井,但是许多内院空旷,绿地不能够满足要求。沿街建筑为前店后宅,但是现在后进和楼上则空着,破烂不堪,一到晚上,街道异常寂静,缺乏生活气息。因此,如何改善居住条件,提高街区活力,使历史街区成为大家愿意居住的、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历史街区,而不是没有人居住的旧区,是当前的一大问题。

三、公共服务设施

历史街区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特征是:

1.历史街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中街,其它街道也有小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

2.空间分布上居民日用百货和旅游品商店混杂分布,

3.公共服务设施单一,文化娱乐设施比较少,服务性行业不够健全。

4.文化品位低,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第八章建筑现状分析

一、建筑年代现状分析

在保护性规划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对规划范围内的所有建筑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年代界限,以确定主导城市风貌的历史时期。三河老街历史街区的街巷约成型于清朝,现存大多数的建筑建造于清至民国年间。

  

建筑年代比例表

项目

清代民国

5080年代

80年代后仿古建筑

80年代以后建筑

总计

面积(㎡)

25460

35777

13553

69210

144000

比例(%

17.68

24.85

9.41

48.06

100

  

从表中可以看出,街区内清至民国的传统建筑,占到了总比例近20%,这类建筑风貌很好,质量较差;80年代以后建筑占比例近一半。

  

二、建筑高度现状分析

建筑高度按层数进行分析:

  

建筑高度比例表

项目

一层建筑

二层建筑

三层建筑

四层建筑

五层建筑

总面积

面积(㎡)

79270

19810

32628

11292

1000

144000

比例(%

55.05

13.76

22.66

7.84

0.69

100

  

从表中可看出,一二层建筑占街区69%,街区的现状总体高度不高,这对传统风貌的保护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

三、建筑质量评价

对每座房屋做出质量评价是保护规划中为适应规划的可操作性而提供基础依据。其评价标准为:

(一)评价标准

1.一类——建筑完好:

1)八、九十年代新建的砖混结构建筑,包括联排式和独立式住宅、公共建筑。

2)已经经过整修的文物点。

3)沿街部分在转换功能中整修得较好的传统建筑。

2.二类——建筑大部分完好:

1)解放后至八十年代兴建的砖混结构的建筑中维护得较好的建筑。

2)部分日常维护得较好的传统木构建筑,(大多建于民国初年)。原有建筑风貌基本保留,但门窗已经破损,墙体也有不同程度得破坏。

3.三类——建筑质量尚可:

明清民国时期建造得木构建筑,由于缺乏日常的维护,虽然原有建筑形式基本保留,但门窗已经严重破坏,墙体和屋顶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4.四类——危房:

1)墙体严重倾斜,屋顶破损严重;

2)违章搭建的简棚。

(二)现状分析

房屋的质量状态和风貌特征同它的建筑年代基本吻合,表现出一个规律:8090年代建造的房子大部都质量完好,或大部分完好,但在风貌上不符合要求,在体量上形体和构件上都和传统建筑有一定的冲突,如不加以及时控制,将对古城风貌造成极大的破坏,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对其采取保留的态度,但对其中同环境有较大冲突的建筑要予以立面改造。

解放前后的房子,至今已有一定历史,质量大多为二类(大部分完好),和三类(尚可),在风貌上,这个时期建的建筑,表面多为素混凝土,体量、尺度大都对景观风貌影响较大。这是这次整治规划的重点,对其主要采用外立面改造甚至拆除更新的方式。

明、清、民国的建筑中,整修过的文物点只有一段太平军城墙,质量达到了一类。除此之外在历史街区内的明清民建筑的质量多为二类和三类,少量是危房,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修缮。

建筑质量评价表

项目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总建筑面积

面积(㎡)

52576

27880

61029

2515

144000

比例(%

36.51

19.36

42.38

1.75

100.0

  

从表中可以看出,街区内三类质量建筑占大多数,这部分建筑主要为街区内大量没有修过的住宅。

四、建筑风貌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为了更好地体现规划的重点和内容,把历史街区建筑进行风貌分类评价。

第一类: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按风貌要求重新修复过的风貌建筑。

第二类:原有建筑风貌基本保留,但门窗已经破损,墙体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第三类:原有建筑形式基本保留,但门窗已经严重破坏,墙体和屋顶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或者是门窗被重新开设,失去了原有风貌特点;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欠佳的建筑。

第四类:违章搭建的棚;风貌已经无存的古建筑;严重障碍建筑;建筑质量严重破坏的建筑。

(二)现状分析

建筑风貌评价表

项目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总建筑面积

面积(万㎡)

9997

37763

89210

7030

144000

比例(%

6.94

26.22

61.95

4.89

100.0

  

从表中可以看出,街区内二类风貌与三类风貌建筑占大多数,这两类建筑主要指街区内现状保存得不好的传统建筑,从整体上看得出是传统建筑,但是部分构件有改动或者是质量较差影响了建筑整体风貌。

第九章街区保护现状分析

三河镇悠久的历史,沉淀了丰厚的人文景观。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三河吸引着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和文人骚客。

三河不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而且风景美丽。三河镇内河水环绕,渠塘纵横,所谓“外环两岸,中峙三洲”。镇外河湖通航,河圩相连,所谓“枝津回互,万艘可藏”。水上有小桥,堤上有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使其成为典型的皖中“江南水乡”。在以水上交通为主的年代里,三河因是长江——巢湖达大别山区的要津和跳板,因此,码头林立,车船辐辏,商贾云集。至清朝,三河古镇的轮廓最为可观。

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城墙逐渐被拆,传统住宅逐渐破烂、被拆,或被现代楼房替代。因为1991年大洪水,破坏了三河历史街区的精华——中街,这也是一次大的破坏。

过去,三河历史街区保护工作也在进行。1983年文物普查时建立了图片、图表及文字等完备的资料档案。1986年肥西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三河大捷遗迹及古民街”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开始对三河大捷遗迹进行修复,现已部分修复。2000年开始对古民街进行修复,现在西街修复已接近尾声,南街也修复了一部分。三河大捷遗迹及古民街由三河镇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和保护,肥西县文物管理所作业务指导和监督。

三河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三河历史街区街区风貌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景点不够多,不够精彩,老街多数古建筑都分量较轻,游客一走就过,停留时间不长。

2.街面做得稍假。由于一些做法不当,使老街古色古香的味道却失去了。

3.老街只进行了沿街一层皮的修复,没有纵深的修复,走在老街上看到的建筑富丽堂皇,但走到建筑第二进、第三进或上楼上,建筑破败不堪,居民生活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老街建筑并未得到真正的、完全的保护与利用。

4.旅游商业发展得不够理想,主要有老街店铺经营内容杂乱,有历史文化品位的商店不多,不成气候,特色产品较少,而且很多特色产品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旅游餐饮业及旅游宾馆业这些旅游相关产业品位不够高且数量较少。

5.杭埠河故道(小南河)这一很好的自然资源没有与老街联系起来,老街历史上便是靠杭埠河(小南河)发展起来的,而老街的保护范围只考虑到了老街本身,其旁边与老街有深刻历史渊源且风景优美的官溪河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6.老街保护只考虑了沿街的保护,没有从整个街区全盘考虑,以致沿老街没有电线杆,走进巷子里就有电线杆,老街已整修过数次而与老街相连的几条通往官溪路颇有特色的小巷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街区整体风貌不协调,不成大气候。

7.控制力度不够大。老街建筑控制要求太低,以致出现了一些尺度较大建筑,对街区风貌影响较大。一些建筑层数太高、尺度太大,与老街区风貌完全不协调。

以上七点为通过规划现状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规划将针对这些问题对其进行逐一解决。三河镇政府从二十世纪90年代便开始对老街进行保护,老百姓也积极配合,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三河古镇在三河镇人民的精心呵护与利用下,会越来越散发出古老的魅力,凝聚着三河历史文化的精华,成为三河人民引以为豪的生活家园与游览者感受文化、追溯历史、重温传统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