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李鸿章和淮军
发布时间: 2015-06-04 浏览次数: 429


(讲稿提纲)

一、风起云涌的近代中国:三千年一大变局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色彩最斑斓、变动最激烈的,要数十九世纪下半叶。这是一个既充满艰难曲折又波澜壮阔的大动荡、大分化、大转型时代。中国在走向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被西方列强用鸦片贸易、洋枪大炮和不平等条约敲开了门户,传统的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了无情的破坏,封建末世所郁积的各种矛盾,以太平天国战争的形式得到了总爆发。而代表相对先进生产力水平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却又用极其野蛮和侵略的方式,企图使中国沦为世界资本市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各种矛盾错综交织。这样一种局面,用李鸿章自己的话,就是“三千年一大变局”。(背景: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满汉统治格局变化)

    正是在这样一个亘古未有的大变局当中,思潮纷呈,流派林立。当时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纷纷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而这时,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这样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停留在器物革新的层面上,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当然,这也是时代发展客观条件所制约,改革本身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

    由于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们,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相当大的一部分权力,所以他们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早期改革舞台上,能够将龚自珍、林则徐、魏源这些先驱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付诸实践,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众多改革派别里的主流派;而在洋务派内部,又分成众多的集团,如中央的奕訢、文祥集团,地方的曾国藩、左宗棠两个湘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其中,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是这些集团里实力最强、兴办洋务成效最大的一个。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近代化潮流而产生并与其命运相始终的标志性人物。他的所作所为,不论成败如何,都是为了应对时代变局而进行的强国富民道路的探索和尝试。

    李鸿章少年高第,以翰林投笔从戎,由军旅而赞襄湘军幕府,并因曾国藩的教诲荐拔而荣登疆吏,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了整整四十年,其经管事务之多、涉及领域之广,在当时的同僚中罕有其匹,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制定和执行决策要人物。在军事上,他先后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两支近代化的军队;在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他一个人办了三个: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并插手福州船政局的管理和人才培养;后来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民用企业,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在文教领域,他主持了多起赴美赴欧留学生的派遣,并大力呼吁改革封建科举制度:“另开洋务进取一格”。至于外交领域,从19世纪70年代起,他就代表清政府经办了一系列对外交涉:天津教案、中日建交、中秘华工交涉、琉球事件、马嘉理案、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辛丑条约……,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而梁启超更是把他在李鸿章死后不久写成的《李鸿章传》,别称为“中国近四十年大事记”。认为李鸿章是近代“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因此,李鸿章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深入了解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不能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

二、李鸿章的家世和出身(生平简介)

1、磨店(童年故事);2、科举考试;3、拜师曾国藩(翁李关系);4、回乡办团练和在湘军幕府的磨练;

三、1862:历史的机遇——创办淮军

安庆请兵,曾国藩定计;李鸿章募军;淮军的营伍特色;主要将领介绍;淮军与中国军事近代化。

四、淮军充当国防军

变局观与人才观;充当国防军(海防大讨论);三次对外抵抗战争中的淮军

v注:《甲午英烈》:

v高善继坚贞不屈;102页

v左宝贵平壤阵亡;80页

v聂士成扼守摩天岭;85页

v马金叙勇战虎耳山;117页

v宋庆、马玉昆、卫汝贵奋勇力战;99,89,卫汝贵(冤杀)

v徐邦道旅顺口英勇反击;123页

v章高元勇战盖平;120页

v戴宗骞、张文宣威海殉国。173,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