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飞
看完《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后,深感振奋。《意见稿》在发展战略和产品开发方面,都提出把李鸿章和淮军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精心打造。我觉得,合肥市的领导和旅游部门能积极推进挖掘和开发有关李鸿章和淮军、淮系集团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合肥淮军文化旅游圈。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凸现合肥市作为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科技名城的文化内涵和城市特征,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作为一个长期研究李鸿章和淮军、淮系集团的史学工作者,对于市领导和旅游部门的决策者有魄力适时打出李鸿章和淮军的开发牌,对这样一位过去在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和这样一支在近代史上曾经颇受非议的军队能够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关注,深表钦佩!同时也愿意尽自己所学,为做好这份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同时也是为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实现合肥在中部率先崛起,贡献一份心力。
以下是我对如何系统开发打造合肥市李鸿章和淮军旅游文化圈初步思考和建议,共分三个部分:一、有关李鸿章及淮军、淮系集团的文献资料基础、研究现状;二、淮军系列历史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开发利用情况;三、如何利用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打造淮军精品旅游线路。据实陈言,敬请各位领导审阅、采撷。
一、有关李鸿章及淮军、淮系集团的文献资料基础、研究现状
A.有关学术研究及宣传活动开展情况
我省实事求是地开展李鸿章和淮军研究,在全国起步较早,大约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取得突破的是淮军名将刘铭传。1985年10月,我省举办了“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00周年学术讨论会”,全国各地学者专家50余人与会。这是一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学术讨论会,把历史上一直将刘氏作为淮军干将,是追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捻军的刽子手的形象翻了个,认为他可以归入近代爱国者的行列,为保卫和建设台湾出了力。会后结集出版了论文集,题目就叫《刘铭传在台湾》。(10年以后,随着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以及两岸学术交流的蓬勃开展,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作出批示、拨出专款,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等有关学术单位主办,于1995年召开了“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逝世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共有80多位知名学者出席,其中来自台湾、香港、澳门的学者就有24位;与会者围绕刘铭传领导的抗法保台战争、刘铭传抚台期间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刘铭传与晚清集团人物关系研究、刘铭传的历史定位四个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充分肯定了刘铭传的历史功绩,用大量无可辩驳的史实,批驳了台独分子鼓吹的“台湾的近代化始自于‘日据时期’的日本殖民总督后藤新平”的谬论。一致认定:刘铭传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将领、有远见的政治家、台湾近代化建设的奠基人。他为维护祖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为保卫台湾和建设台湾,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会后出版了同名论文集,收录了两岸学者40余篇论文。上述两次研讨会,本人均担任会议秘书长。
接着,1997年,省徽剧团在安徽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的筹划组织下,经过两年排练,隆重排出六场徽剧《刘铭传》(本人任历史顾问),一举囊括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奖、文化部文华奖等七个国家级大奖。
1998年,由马昌华先生和我本人整理点较的《刘铭传文集》由黄山书社出版,并荣获国家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同年夏季,由当时的省政府秘书长骆惠宁为团长的安徽省刘铭传学术代表团访台交流,极大地促进了皖台交往,宣传了改革开放后的安徽新形象。
2003年7月,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国际总公司、合肥市人民政府等联合摄制的33集电视连续剧《刘铭传》(本人仍任历史顾问),在央视一套首播,取得了10%以上的收视率,获得极大的社会效益。从它所反映的深厚历史背景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交叉线索来看,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也是吸收了近二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相关成果的。
今年,根据两岸交流的新形势,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作出批示,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又分别下达批复和会议纪要,要求在今年10月12日台湾建省120周年之际,再举行一次高规格的“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会议筹备工作。)
由此可见,有关刘铭传的系列研究和成果推广,对于进一步拓展皖台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于李鸿章的研究也随即展开,1988年10月,省、市有关学术单位在合肥联合举办了“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研讨会(本人任会议秘书长),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在全国范围举办李鸿章的专题研讨会。会上,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做了题为“李鸿章:向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在全国各主要媒体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当然也有较大的争议。会议论文结集出版时,定名为《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在海内外学术界获得较高评价。此前,由顾廷龙、叶亚廉主编的新编《李鸿章全集》,从1984年至1987年已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3册电稿。
1992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得知上海人民出版社由于经费等原因终止出版新编《李鸿章全集》,便多方接洽并重新组织班子,由顾廷龙、戴逸两位著名学者任主编,全国30多位近代史专家参与(本人忝任执行编委,负责奏稿组的整理工作),从1993年起历时12年,现已基本完成,即将出版。全集共收录李鸿章本人留下的奏稿、电稿、函稿、诗文四大部份共计约3000万字,堪称是历史上个人文献最大的一部。由于李鸿章把持晚清政坛40年,他的这些文稿,内容涉及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该全集同时列为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和国家清史文献整理重点项目)
随着大量新史料的发现和史学界实事求是学风的恢复,对于李鸿章进行较为真实客观评价的呼吁也日益增多。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全国先后召开了六次洋务运动学术讨论会,会上都有学者撰文并呼吁实事求是地评价李鸿章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功过是非。在有关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所举行的全国和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涉及到李鸿章的论文也占了相当篇幅。1995年秋由安徽大学牵头召开的“安徽人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会后由黄山书社结集出版了《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安徽人》),也有十余篇论文对李鸿章和淮系人物展开研讨,要求安徽的学者能够带头深化研究,恢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
2005年4月,在省市有关领导和省社科联、省民政厅、瑶海区委区政府、肥西县委县政府及文达电脑集团等的大力支持和全省热心人士的参与下,安徽省李鸿章研究会宣告成立,并立即得到包括新华社、凤凰卫视以及省市各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新成立的李鸿章研究会,改变以往单纯从研究单位吸收会员的做法,而是广泛吸收各界热心人士参与,以利于整合各方面资源,从史学研究、宣传普及、海外联络、招商引资等各方面着手,开展有关活动。从而将李鸿章的研究和宣传合肥、家乡开发相结合,使李鸿章的研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上一个新台阶。
再就是关于淮军和淮系集团的研究,1991年底,我当时工作所在的省社科院历史所接受了八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淮系集团与近代中国社会研究”,在此基础上,1992年省社科院专门成立了“淮系集团研究中心”(本人任中心主任),主要任务是,收集淮军和淮系集团有关资料,主持完成《淮系集团研究丛书》的编撰工作(后来陆续出版《淮系集团人物列传》(两卷本),《李鸿章家书》,《刘铭传文集》,《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等著作,已经撰写成稿的尚有《淮军史稿》,《淮系集团与晚清政治》等)。与此同时,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安徽史学》杂志也开辟了“李鸿章和淮系集团”专栏,近十年来陆续发表各地学者论文数十篇。涉及到淮军创建,军事近代化,战略战术,装备及后勤保障,淮系集团各类人物的研究与评价等。为后来进一步开展淮系集团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夏本人从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回皖工作后,即于次年在现工作单位省社科联组建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为便于承接国家清史编研项目。2004年9月,经过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专家组几轮评审,正式下达了《淮军》文献整理项目,作为清史编纂工程中《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的一种,主要从(1)奏折;(2)电报;(3)谕旨;(4)咨文;(5)札件;(6)信函;(7)家谱(包括碑传、墓志铭);(8)地方志;(9)个人文集;(10)笔记;(11)时人(包括西人)著述;(12)中外报刊记载等十二类共计约8000万字史料中精选并加以点校注释,成书规模为720万字。由本人担任项目主持人,组织全国有关专家十余人组成项目组,要求从2004年9月到2007年8月共三年时间内完成。该项目现已经启动大半年,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B.有关文献资料积累情况
由上所述,根据我们近二十年来的工作积累,有关李鸿章和淮军、淮系集团的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大致如下:
1、新编《李鸿章全集》:共收录李鸿章个人文稿(包括奏稿、电稿、公私信函、诗文)共约3000万字(今年10月我省举行刘铭传会之前,戴逸先生亲自约请10余位中国近代史权威来肥审稿定稿,然后复印,明年即可正式出版);
2、李鸿章题本:是指李鸿章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地方府州县三级层层上报的各类公文,最后以李鸿章签署盖印后以直隶总督的名义上报,共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涉及职官任命升黜、刑名狱案、盐漕、关税、治安捕盗、农业、赈灾、水利等22个部类,总数也约有3000万字,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史极有价值(现已经从国家第一历史档案复制一套,正待整理)。
3、淮军文献史料:即如前所述,共有:(1)奏折、(2)电报、(3)谕旨、(4)咨文、(5)札件、(6)信函、(7)家谱(包括碑传、墓志铭)、(8)地方志、(9)个人文集、(10)笔记、(11)时人(包括西人)著述、(12)中外报刊记载等十二类史料,共计约8000万字(注:因中外报刊史料未及统计,估计字数还要突破)。
4、从李鸿章逝世起直到目前,一百多年来有关李鸿章的中外研究专著50余部,以梁启超写的《李鸿章传》(别称中国近四十来大事记)为首部,大致上中国大陆、台港澳和海外(包括欧美日俄)各占三分之一。
5、有关淮军和北洋海军的研究著作30余部。
6、海内外报刊杂志发表的有关李鸿章、淮军、、北洋水师、淮系集团的研究论文3800余篇(其中有关李鸿章的论文2000余篇)。
7、有关影视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电视专题片)20余部。
8、经过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淮军项目组专家的收集整理,已经掌握有关李鸿章和淮军人物的笔记史料、口碑传说(民间故事)约1300余篇(还在不断积累中)。
可见,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文化遗产和极有开发价值的历史资源!
C.有关媒体宣传和目前对于李鸿章及其淮系集团的评价、定位
在大量的资料挖掘整理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乡土历史资源的应用和宣传工作也在跟进。除了《安徽史学》,《学术界》、《安徽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江淮文史》、《志苑》以及后来的《新安晚报》、《合肥晚报》都刊登了大量介绍李鸿章和淮系人物故事的通俗性的文章和故事。
2003年4月,央视一套播出59集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李鸿章形象与往常迥然不同,在合肥地区观众引起尤为热烈的反响。同年11月,由合肥市委宣传部协助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制作的7集系列片“走进合肥”中的“李鸿章与淮军”(本人任学术顾问和嘉宾)在央视一套和四套同时播出,此集并获得当年度中国电视专题片“彩虹一等奖”(国家外宣的最高奖),李鸿章故里磨店乡群治村也第一次得以在央视展现。接着,阳光卫视、凤凰卫视等都曾先后来磨店制作有关电视节目。此后,省市电视台对有关淮军圩堡群、广玉兰树、刘老圩修复,淮军名将聂士成的故事等都作了大量报道。最近,由省委宣传部、省市电视台和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淮军》也已经正式开机。这一切都说明,随着对李鸿章以及淮军、淮系集团的深入研究和媒体报刊的广为宣传,这一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得到社会各界的日益重视;对于作为李鸿章故里的磨店乡,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关于李鸿章和淮军的历史定位及其评价问题,在学术界争议已久,众说纷纭。目前总的趋势是:经过海内外学者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渐朝着实事求是、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方向取得了很大进展。为了便于有关领导掌握这方面情况,我另外撰写了《如何评价李鸿章》和《如何评价淮军》两篇文章作为本文的附件,此处不再展开。
二、有关李鸿章和淮军历史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利用情况
俗语情况明才好下决心。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目前作为中国近代史遗址遗迹的李鸿章和淮军文化在合肥和全国各地的保存情况。这方面的资源,按照地域来说,主要可分为两块:一是以合肥为中心的清代庐州地区;二是合肥以外有关李鸿章和淮军的文物古迹。就其内容来说,也可以分为两块:一是和李鸿章本人有关的,二是和淮军、淮系有关的(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淮系集团的外延要比淮军宽泛得多,我们所说的淮系集团,是以李鸿章为首的包括将领(来自淮军和北洋水师)、官僚、幕僚(包括洋员)组成的一个庞大社会政治集团,它的成员籍贯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安徽地域范围)。为了方便介绍,我们取前者也即是地域的界定。本着由外而内的原则,先看合肥地区以外的:
(1)合肥以外地区的淮系文化遗存
这主要也是由两大块组成,一是和李鸿章个人有关的;二是和淮军、淮系人物有关的。现以北京为中心,由北到南依次叙述:
1、北京:京城安徽会馆,是李鸿章于1871年、1889年(遭到火焚)两度领头并动员淮军将领捐资修建,占地约9千平方米,是当时京城内规模最大、名声最高的会馆,面积远超过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修建的湖广会馆。和以往明清时期京城宣南地区会馆(共有四百余处)主要为各地进京赶考的士子和商人提供落脚之处的功能不同,安徽会馆是淮系大员进行各种政治性聚会的联络活动之所,其规模足以彰显淮系集团的势力和影响,其建筑群的式样风格在晚清建筑史上也独具特色(其中的大戏楼曾经被《剑桥百科全书》选录)。目前北京市宣武区和安徽省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做全面的修复,预期投入资金8000万元,以期成为北京举办人文奥运的标志性建筑。
(备注:前一阶段我省媒体报道我省有关部门和北京宣武区合作修复安徽会馆,把它作为徽商基地和徽派建筑来做修复规划,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安徽会馆的倡议修复是在上一世纪90年代末,由北京知名古建筑保护专家黄宗汉先生,在发起民间捐资修复湖广会馆后,率先倡议并往返奔走的。他也是戴逸先生的博士研究生(我的师兄),1999年底我在北京读博时,曾陪同戴逸老师一同前往参观考察部分修复的馆舍(主要是大戏台),并且写了《京城修复安徽会馆》的报道,于2000年1月6日在《新安晚报》上发表。后来北京史专家黄灿炽先生重新编撰出版《北京安徽会馆志稿》,我也将正在整理中的李鸿章档案中的两次重修安徽会馆的碑记等资料相赠。所以说它是淮系官员的政治大本营,更为确切。如果要修复,也应该以恢复历史本来面貌为宜。)
2、大连市: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保存有甲午战争淮军与日军作战的图片文物); 北洋水师旅顺军港旧址(为李鸿章历时10年、耗资1千万两白银所建,现尚存有大船坞及一些炮台遗址),现在均为大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天津:天津为李鸿章长期驻节之地,淮军又是天津新城、大沽口炮台以及小站屯田的主要开发建设者,其所留有遗址遗迹甚多,主要有:望海楼教堂,金刚花园李鸿章总督府旧址,三岔口李鸿章公馆遗址,总督饭店(德璀琳建,李鸿章会见接待外国使节之地,现为五星级饭店仍对外开放)、李公祠大街,大沽口炮台遗址公园,天津新城(均为淮军将领周盛传率领盛军士兵所修),青县马厂直流减河淮军屯垦地区(小站稻产区),小站周公祠;北洋武备学堂(今天津大学)遗址;八里台聂士成殉难处雕像;天津义和团纪念馆等。目前,正值天津建城六百周年之际,天津市政府已经组织文物、规划部门,对上述有关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列出全面的开发计划。
4、保定:直隶总督府,莲池书院(吴汝纶曾经长期担任山长),淮军公所,号称保定晚清文化遗存三绝。前两处保存完好且成为知名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目前保定市有关部门已经成立淮军公所筹建处,拟投入资金3千万元修复这一历史上淮军规模最大的后勤总部。
5、威海 中国甲午战争纪念馆。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甲午战争纪念馆,中央党政军主要领导几乎全部去参观过。近五年来,年平均参观人数在400——500万人之间。馆内陈列、收集有关北洋水师和淮军的资料图片、文物、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其建馆之初,即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有人来安徽,在本人陪伴下前往庐江、巢湖征集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家谱、文物;寿县藉淮系将领戴宗骞的手稿等)
(备注:旅顺、大沽口、威海三处炮台、军港的建设,反映了十九世纪后半期淮军构建起的环渤海保卫圈的基本态势,说明它在近代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6、南京 天王府(即伪总统府,后为两江总督衙门);南京李公祠;金陵机器局遗址,太平天国博物馆(内有不少淮军文物)。
7、常州:常州盛宣怀故居陈列馆 盛宣怀为李鸿章最亲信的洋务干将(上海图书馆正在整理的《盛宣怀档案》也有3000万字以上),其生平活动与淮系集团举办的洋务活动相始终。
8、无锡:薛福成故居(薛福成是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晚清著名改良思想家和外交家,著有《庸庵文编》、《庸庵别集》、《庸庵笔记》和《薛福成日记》等珍贵文献。他也是李鸿章身边的重要幕僚和谋士,帮助李鸿章起草过90多篇奏折);无锡淮军昭忠祠。
9、苏州:太平天国忠王府 (淮军攻下苏州后,成为江苏巡抚衙门和淮军统帅部,其中陈列有不少有关淮军的文物图片)
10、江阴:江阴炮台 清末淮军吴长庆、唐定奎所部先后驻扎(旁边庙宇内内供有唐定奎画像(该炮台遗址因为解放军渡江战役发生了国民党军江阴要塞起义而得以保留)
11、常熟:翁同和故居 晚清有一幅著名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即是形容翁李关系,两人旗鼓相当,其馆内陈列可以和李鸿章故居作一对应、比较。日前,该市政府也正在投入巨资,将原馆规模扩充三倍。
12、上海:丁香花园(李鸿章公馆,现为上海市老干部活动处);老城隍庙(道台衙门、李鸿章率淮军初到上海即驻扎在附近的安徽会馆〈现已无存〉,庙中豫园点春堂是小刀会起义遗址)江南制造局(江南造船厂、附设广方言馆);格致书院(李鸿章创办,今格致中学);徐家汇藏书楼等。
13、镇海:镇海战役纪念馆(淮军大将、浙江巡抚刘秉璋在薛福成、杨岐珍、欧阳利见等人的配合下,成功的指挥了此次战役,击退了法军孤拔的侵略并打伤了孤拔),当地的中法战争遗址甚多(如招宝山、金鸡山炮台,湘淮军昭忠祠等,也已经成为著名观光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4、福州:马江海战纪念馆、中国船政博物馆(即在马江战役死难将士昭忠祠遗址改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丰富。后者刚开馆,即引起很强烈的社会效益。需要说明的是:福州船政局虽然是左宗棠和沈葆桢两位洋务派官僚联手开办,但从淮系大员丁日昌接手后,后面历任许多官员都是淮系成员,船政学堂派出去的留学生回国后也都到北洋去供职;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也是在此次战役中被革职。)
15、台湾: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成功领导台湾军民抗法保台、建设台湾,所留下遗址十分多,主要有:台北市中心新公园刘铭传铜像(附近有台湾铁路及火车头原型),故宫博物院台湾历史陈列有关内容,铭传中学、铭传小学;台北火车站,府城老街(刘铭传首次进行城市改造的遗址),板桥林家花园(林维源家旧宅);淡水港(淡水大捷遗址),淡水铁路大桥(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铁路桥);基隆港,基隆炮台(有刘铭传路一直通到炮台),铭传大学(刘铭传身前用朝廷给他的养廉银和战功的赏银,加上当地乡绅捐助创办的西学堂和番学堂遗址所建),铭传公园,基隆煤矿,有狮球岭隧道。新竹火车站(现为台湾高科技工业园,当年为刘铭传修台湾铁路的终点,尚有遗迹);台南亿载金城(沈葆桢抵御日本时为淮军唐定奎部所建,刘铭传引进克虏伯大炮、加固)。本人于1995年和1998年两度赴台湾学术交流,上述地方均亲身去过;这些遗址和纪念馆保存完好。
16、广西:镇南关大捷遗址(潘鼎新虽然被革职,但该战役仍是以淮军为主力打胜的,附近尚有湘淮军烈士昭忠祠)
这么多的遗址遗存,充分说明淮军在19世纪后半期相当长的时间内,充当了晚清国防军的主力,承担起保卫祖国广袤海疆的使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也说明,作为淮军摇篮和李鸿章家乡,合肥市更应该注重这一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备注:本人在二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曾亲身到过这些地方考察、交流,并与各地的文物、史学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在将来的开发过程中,可以与相关单位进行彼此互惠的资料、文物交流。)
(2)合肥及其附近地区:
我们常说,合肥是淮军的摇篮。那么,这个淮军的“摇篮”从现存的历史遗存来看是个什么概貌呢?
(一)首先是淮军统帅李鸿章的遗迹,在市内尚存三处,即:1、位于瑶海区磨店乡的李鸿章出生地;2、淮河路步行街李府(发达时回乡所建公馆,本人未住,其母亲和女儿住过,合肥人过去有句俗称“李府半条街”,即说明了李家势力之显赫);3、大兴集(原夏小影)李鸿章墓及享堂(死后葬地)。
这三处,分别标示了他的出身和童年、他的显达荣耀和他的叶落归根。(另外,淮河路老安徽日报社内尚有李鸿章公祠,市有关文物部门也准备申请修复或移见到合肥市正在规划中的文博苑,但其与享堂属于同一系列,可忽略不计)。
1、李府:1999年10月,位于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的李府修复,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史迹陈列馆正式开馆(本人该馆任学术顾问),以李鸿章少年科举,中年戎马,壮年洋务,晚年外交(老来失计亲豺虎)一生经历为主线,坚持了实事求是的陈列和讲解原则,加之该馆地处闹市中心,赢得了较大的客流量(吴官正、薄熙来、李道豫等多位中央领导均曾来馆参观),在开展当年就获得国家文物总局的十大精品文物展览提名奖。2002年5月该馆在后半部有推出了李鸿章家族和淮系成员文物史迹陈列,因颇具乡土风味,也获得广大观众青睐。门票等收入也逐年提升,目前年收入已经超过二百万元。
今年,李府东扩工程(即从2004年起,市政府又批准在李府东邻寸土寸金的淮河路步行街征地2.2亩,扩建新馆),扩建后的新馆将于今年8月交付,9月布展,10月1日对游客开放。布展的内容,继老馆的李鸿章个人史迹、李鸿章家族和成员文物史迹两个系列之后,重点展示为“淮系集团与近代中国(暂定名)”,下分:集团阵容(淮系概貌)、洋务自强、西学东渐、抵御外侮四大板块,以展现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和淮系集团,这样一个中国近代史上最大洋务集团,是如何从内地走向沿海、从安徽走向全国、从传统走向近代化的。
2、李鸿章享堂:在李府取得较好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合肥市委市政府领导拍板投入一千多万元的巨资,重新收回并整修大兴集李鸿章享堂。2003年5月1日,整修一新的大兴集李鸿章享堂(墓园)也正式对外开放。该享堂陈列本着恢复历史原貌的原则,将展览定名为“李鸿章身后记事”,布展中实事求是的展现了李氏逝世时的场景和当时名人的挽联挽诗,以体现这位晚清权臣和重臣“百年沉浮,盖棺尚未论定”的情境。
3、磨店乡李鸿章出身地:原属于肥东县,后划归瑶海区,这里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出生地和祖宅所在,也即是真正意义上的李鸿章故里。有人戏说:正是因为划归了合肥市,才使得李鸿章的雅称“李合肥”名副其实。
对磨点的关注首先来自于史学界,早在1980年代中期,著名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朱昌凌先生在我们陪同下先后到磨店实地考察,并在海外刊物撰文介绍。自从本省于1990年代开始编纂《李鸿章全集》和开展淮系集团研究以来,该地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先后有50多批次的美、日、韩、德、俄、法、澳以及台湾、香港的学者前来合肥《李鸿章全集》编辑部交流,并要求前往磨店探访,均因道路交通不便(当时为对外开放)而作罢。就史学研究的特质来讲,李鸿章出生地本身,正越来越引起史学研究工作者的兴趣(最近,日本、韩国的学者纷纷来函打听磨店的情况)。
接着是媒体的推介,2003年4月,央视一套播出59集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李鸿章形象与往常迥然不同,在合肥地区观众引起尤为热烈的反响。同年11月,由合肥市委宣传部协助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制作的7集系列片“走进合肥”中的“李鸿章与淮军”(本人任学术顾问和嘉宾)在央视一套和四套同时播出,此集并获得当年度中国电视专题片“彩虹一等奖”(国家外宣的最高奖),李鸿章故里磨店乡群治村也第一次得以在央视展现。接着,阳光卫视、凤凰卫视等都曾先后来磨店制作有关电视节目。最近,由省委宣传部、省市电视台和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淮军》也已经正式开机,并把磨店作为一个重要的拍摄点。这一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得到社会各界的日益重视;对于作为李鸿章故里的磨店乡,通过史学工作者的努力和媒体的推介,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前不久,孙金龙书记考察了磨店乡并且和宝业集团就磨店乡环少荃湖的开发问题举行了座谈。宝业集团也正在和瑶海区、磨店乡洽谈并制作规划。我本人曾多次参与区、乡座谈论证。我认为,只要规划得当,这一块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后来居上,具有广阔的前景。
概括地说:它具有五大优势、三大难点弱点(这份意见已经报送给瑶海区,现摘录于下):
A.五大优势:
(1)李鸿章出生地,亦即真正意义上的李鸿章故里,现在尚存有熊砖井、柳荫塘、麻大田、家庙、望春树等遗址,有些如隶华书屋、李氏老宅等稍加努力就可修复。这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
(2)地域广袤,且有少荃湖这样一道亮丽的天然水面,景观设计和开发的潜力大、回旋余地广;这是城内李府和享堂所不能比拟的地理优势。
(3)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对于挖掘磨店的历史文化资源,打好李鸿章这张名人牌,给予了充分支持。如瑶海区在打造“三个瑶海”——工业瑶海、物流瑶海、生态瑶海的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生态瑶海(包括旅游业)向磨店集中。这是政策优势。
(4)一批有眼光、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如宝业集团),看好磨店的发展前景,前来投资和洽谈项目,论证发展规划。预计八月份开始启动,两三个月即可初步完成。由于有较强大经济实力支撑,使得开发工作一开始就可以站在较高的起点上。这是经济优势。
(5)磨店乡领导班子人气旺,干劲足。他们充满朝气,不等不靠,想方设法创造条件。2003年我带领央视四套和阳光卫视摄制组去那里时,还是土路;到第二年带领央视十套摄制组再去时,一条宽阔的水泥大道已经展现在眼前,302路公交车也随之开通,前后不到十个月。去年十一月,我陪同国家清史项目淮军课题组各位专家前往考察,当时的磨点李鸿章美食一条街还刚刚破土动工,现仅半年多一点时间,美食街的建筑群已经颇具规模。对于这样的发展速度,我和我的同仁都深表钦佩,我们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及《淮军》项目组成员都表示愿意为磨店的发展尽其所能的提供智力支持。在磨店乡的开发布局中,李鸿章美食街是农家休闲游的重头(李鸿章一生经历丰富,见多识广,本人就是一个美食家)。本人在研究过程中,曾经收集到他的饮食菜谱约有20多道菜肴;最近在一份史料记载中偶然又发现了他接待外宾(洋人)用的西餐菜谱,也是20多道菜。可以统称为《李鸿章菜谱》。愿意提供给有眼光有实力的美食街开发者。当然,这些都是一百年多前的菜谱,原料、配料、制作工艺和口味都有待于试制、调整,但如果找到一个合适的投资合作方,把它做出来并且做优做好,符合大众口味,那就可以成为一个地道的中西合璧再加乡土风味的知名品牌。可以为磨店乡的旅游文化做出有特色的贡献。
这五大优势,是磨店乡开发工作进入良性、高起点、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B.三大难点弱点
(1)如何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对李鸿章、淮军的评价与宣传普及口径的关系,在政策上把握打好李鸿章牌的切入点。这是一大难点。不容否认,由于李鸿章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近代史屈辱落后历史状况,他在生前和死后都一直是一个颇受非议和争议的人物。有两条例证:一是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的停播,其中李鸿章的形象虽有很大改观,在老百姓中引起较强的共鸣,但他这一形象不为一些“正统的”史学家接受(我本人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也认为李鸿章的形象有点“矫枉过正”。当然,这部剧的停播直接原因还不是因为李鸿章,而是赵秉钧的后人告状;另外对慈禧、翁同和、袁世凯的历史史实均有失误之处),并在报刊发表批评。二是淮河路李府开馆后,在陈列的结尾部分,有关于政治家和史学家对李鸿章的评语,开始时悬挂肯定话语的标牌较多,也引起某些领导的反感和批评(我回皖工作后,发现这一问题,适时请他们坐了调整)。这说明,要真正做到既实事求是、思想解放,又做到宣传有纪律、普及要正面,的确应该把握好一个“度”。
要解决这样一个“度”的问题,首先是要借助科学的研究成果,找准对李鸿章的历史定位和对淮军、淮系集团的历史评判;同时也可以借鉴河南安阳袁林(袁世凯墓)、浙江奉化蒋介石故居这样一些相类似人物的陈列及评述,并参考前述威海甲午战争纪念馆为代表的各种陈列展览中的相关评价。
(2)由于历史的原因,磨店乡有关李鸿章的历史文物保存状况并不理想,零碎残缺。不客气地说,有些地方简直是破败不堪。随着媒体的宣传,名声越来越响,但正像有的电视记者到现场发的感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地表文物资源的相对缺乏,是磨店实行文化开发的一大弱势。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对策有三:
一是抓紧做好现有文物和有关遗址遗迹的排查、保护,如熊砖井最好能盖一座亭子,望春树的保护措施还要加强,现存的散布在各处的残碑石刻等最好能集中到一起。柳荫塘应略加疏浚并在塘埂栽上柳树,麻大田也要略加整理,乡民家中仅存的一套《李氏宗谱》更要善加保存(或复制)。所有这些,花钱不多,但应该及时就做。
二是仿造现在拍摄历史文化专题纪录片搞“情景再现”的做法,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逐步修复有关李氏的建筑,如隶华书屋、李世祖宅、家庙、祠堂、粮仓等,但必须是在原址修复,这样方可凸现它的文物意义。历史上有不少古建筑是经历过兵燹焚毁后在原址上修复的(如长城就有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等,庐州府的包公祠、城隍庙、巢湖中庙在历史上也是几经修复,目前绍兴市也正在大规模修复鲁迅故居)这并不影响其作为文化古迹的观赏和旅游价值。
三是广泛征集文物史料,并借助现有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建立起李鸿章和淮军事迹陈列馆,逐步发展为会展中心。这方面,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愿意以自身的资源优势提供支持,进行合作。
(3)前面说过,磨店的开发是一项全方位、多线条、需要多部门和行业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利益驱使,或由于开发资金规模、投入流向等问题,可能会出现只顾眼前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和综合平衡的倾向,甚至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这是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亟需避免的又一个难点。而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围绕少荃湖的开发。由于目前少荃湖已经是合肥市区及周边环境中极为罕见大块水面,所以才会饱受各路开发商的青睐。我们应该抱着注重长远、注重未来、对得起子孙后代的负责态度,从整体上做好规划。
(二)其次是淮军将领的遗存,大致也可分为三个方向:
一是合肥肥西县境内以周公山、紫蓬山、大潜山(旧称西乡三山)的张老圩(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周老圩(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刘老圩(刘铭传)以及大潜山后的唐老圩(唐定奎)等四大圩为代表的淮军圩堡群。大多依山傍水而建,围有内外壕沟,建有碉堡哨楼,是江淮之间典型的聚族而居兼有军事防御性质的民居,具有一定的观赏和旅游价值。今年10月12日是台湾建省120周年,省委省政府已经决定举办“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届时将有近百位来自海峡两岸的知名学者专家和社会贤达前来赴会,并参观刘铭传故居。目前合肥市和肥西县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划,以刘老圩的修复工作为龙头,对这一片圩堡群进行系统开发。
[备注:我本人曾经在2002年2月3日的〈新安晚报〉上撰文〈如何修复刘老圩〉提出刘老圩由政府收回后如何修复的总体设想。以此为龙头,肥西圩堡群包括相邻的六安在内,共有四十余座,四大圩堡只是其中的代表,就潜在的旅游资源而论,张老圩和张新圩(张树屏)、周老圩和周新圩(周氏兄弟发达以后所建,相邻两座,已为肥西县一位农民企业家购买,并将其中一座改建为招待所,另一座准备用作农家乐养殖基地)、刘老圩和唐老圩、加上蟠龙墩圩(刘盛休)和六安的刘大圩(刘盛藻、俗称刘子务圩子,以上四处同属于铭军系列)都可以对应链接、组合]
二是合肥西南方向以肥西县三河镇淮军将领(刘秉璋、潘鼎新、董履高)旧居和庐江县境内吴长庆、丁汝昌、吴赞诚等故居、墓地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三河古镇本来就是皖中著名旅游点,淮军文化遗存的开发可以更加增强其历史文化底蕴。庐江县起步稍晚,但也已经有所动作,县政协部分委员已经发出提案,倡议将这部分遗址逐步修复利用。
三是东南方向以肥东县六家畈和邻近巢湖中庙的淮军昭忠祠一带的遗存。六家畈为淮军将领吴毓芬吴毓兰兄弟故里(现存两株百年广玉兰树),因为邻近巢湖,光绪年间淮军将领纷纷来此地盖楼建庄园,尚保留有李鹤章公馆(破败不堪)以及后期将领吴秉权故居等,因傍临古庐州府著名的庐阳八景之一——四顶朝霞,其有关遗址修复可以和旅游部门开发四顶山景区的规划相结合。
巢湖淮军昭忠祠,是李鸿章继江苏(苏州、无锡)、湖北(武昌)、直隶(保定)、浙江(镇海)、台湾(凤山)、广西(镇南关)等地修建的淮军昭忠祠之后,最后在淮军发源地庐州府所兴建的,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所,于1894年6月建成。曾经担任李鸿章机要幕僚的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根据李鸿章的要求为这座祠堂题写了碑记,对淮军成军三十年来作为国防军主力担负保卫祖国边防的功绩有所肯定。在此附近包括中庙和姥山文峰塔都是李鸿章率淮军诸将领捐资修建(其中文峰塔约建成于1876年,当时有句俗语:“巢湖尖一尖,庐州出状元。”隐喻淮军将领在内战平息后偃武修文,在家乡昌明文化。中庙重修于1889年)已经成为皖中名胜。
目前,巢湖市的旅游、文化部门,正在投入巨资,抓紧修复淮军昭忠祠,预计明年5月1日可以向游人开放。修复后的昭忠祠,其陈列内容以纪念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等历次对外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烈、以及在长期的守卫国防时期具有杰出贡献的淮军将士为主体,并展示出淮军各支军队的阵容以及整个淮军发展的简要历史,这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优秀传统和展现江淮大地厚重的淮军文化遗产;同时,它还可以和巢湖中庙、姥山以及合肥市正在规划开发中的四顶山风景区连为一体,为合肥、巢湖的环湖滨旅游圈又增添一道亮丽的景观。(因本人也担任昭忠祠修复的学术顾问,帮助策划,其具体内容,可参看本人所撰《李鸿章、吴汝纶与巢湖淮军昭忠祠》一文)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合肥地区(间带庐江、巢湖)淮军的物质文化遗存,从地理态势上客观形成了:合肥市区以以淮系首领李鸿章为中心的三个点——李鸿章的出生地瑶海区磨店乡、淮河路步行街李府、大兴集李鸿章享堂;而合肥周边以西乡三山淮军圩堡群、三河古镇及庐江淮军人物遗址、六家畈至巢湖中庙(含姥山)淮军昭忠祠形成三个片,三个片拱卫和围绕三个点,形成一种饶有风味的象形意义上的元宝状(淮军将领众星拱月、拱卫着首领李鸿章)或者摇篮状(外环的三个片形成摇篮的边框,市内的三个点形成摇篮的内涵),这就是正在开发过程中合肥淮军旅游文化圈的基本概貌。
三、如何利用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打造淮军精品旅游线路
《十一五发展规划意见稿》提出:“整合淮军文化景点,做好李鸿章故居、李鸿章享堂、刘铭传故居、四大圩堡的整体宣传,联合促销。‘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建设刘铭传故居,设计几条精品淮军文化旅游线路。”如何真正做到有机整合,利用李鸿章和淮军故里独特的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打造淮军精品旅游线路,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具体来说,李鸿章和淮军,实际上可以分成两个子系列:
一、李鸿章系列:由李府、享堂、磨店乡为主,外带三河镇李鸿章粮仓、巢湖中庙、文峰塔、昭忠祠(及其附近李文安〈李鸿章之父〉公祠)。在目前的李鸿章三处遗迹的设计布展中(本人均参与规划设计),各有侧重,李府因地处闹市中心,其布展内容从正史的角度,对李鸿章及其淮系集团在近代史上的作为及功过,作实事求是的正面解说,较为严谨、严肃。李鸿章享堂,以其“百年沉浮,盖棺尚未论定;千秋功罪,后人谁与评说”为主体,重点展示李氏死后社会各界乃至国际方面的反应,今后可以拓展的是将近百年来学术界和社会名流对其的评价论断作一全面展示。由于场地较广,还可以兼具东区休闲功能。磨店乡作为其出生地,其陈列展览将以李氏及其亲属的童年逸事、乡间轶闻、传说故事(这方面资料颇多,仅清代笔记史料就有近千则)为主,较为轻松活泼,加以少荃湖和李鸿章美食街,体现休闲旅游的特色。这三处布点,大致可以看出李鸿章可以构成合肥市内李鸿章遗迹一日游的主线路。
二、淮军系列:以紫蓬山为中心刘铭传故居刘老圩为龙头的肥西圩堡群,以三河古镇和庐江淮军将领遗迹(如刘秉璋墓,其山形地理,自然风貌俱佳)的水乡游,以上两条构成淮军旅游的西线;以肥东六家畈(淮军将领吴毓兰吴毓芬故里、李鹤章公馆所在)、四顶山(四顶朝霞是古庐阳名胜)、巢湖中庙、姥山、昭忠祠为连线,构成淮军游的东线。这两条旅游线路,相辅相成,可以边开发,边拓展。
综合起来考察,市内的李鸿章旅游线,和肥西、肥东两条淮军旅游线,可以交叉重叠,也可以和徽园、安徽名人馆、包公文化园等景点配套参观。所谓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时间和日程服从于内容,只要把这几条线路及其景点景观切实抓好,并做好宣传推介工作,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合肥作为淮军摇篮的文化底蕴,真正展示出去。
合肥这样一座历经沧桑的千年古城,到了近代,正是因为出现了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集团,才使得它能够在国内外闻名遐迩。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对他们的功过是非可以姑且不论,但是对他们所留下的遗址遗迹的抢救、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却是刻不容缓的。以上浅见,仅供参考。